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管仲,被史学家们评价为“中国第一良相”,管仲之后,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都只是谦称“自比管仲”,然而和管仲同时期的一个“无名之辈”,却能够与管仲齐名,他是谁?他凭什么?

这个人就是孙叔敖,最先听到他名字时候,是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那句“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他姓為,名敖,字孙叔。关于他,还有一则小故事,孙叔敖杀蛇:

话说楚庄王在位时,是个贤君,他十分爱才,经常叫手下的人去民间搜寻有才的人,负责给楚庄王跑腿的人叫虞邱子。他听说為贾的儿子敖很有才能,便向庄王举荐,庄王想起,敖他爹贾就是他当年的臣子,知根知底啊,于是就让虞邱子去请敖。

孙叔敖为什么是丞相(一个是被低估的历史人物)(1)

此时的孙叔敖带领母亲隐居在楚国的云梦泽一带,一天,他外出耕地,遇见一条两头蛇,听说看见两头蛇这种不祥之物的人都会不久暴毙。想到家里还有老母亲没人赡养,他不知所措,本想就这样回去,把消息告诉母亲,又怕这条蛇被别人撞见,他想横竖都是死,不如只自己一人牺牲,省得它祸害其他人,于是他两锄头结果了两头蛇,挖个坑给它埋了。回家后一脸难过的跟母亲交代一下后事,母亲询问后得知事情原委,对他说:“你怕它祸害别人杀了它,你做了好事,神会保佑善良的人的。”

果不其然,没多久,虞邱子就到了,他也就带着母亲,前往国都见楚庄王,并且得到了重用。当然这只是个小故事,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可以证实一件事情,杀蛇的人,都不一般,后来的刘邦斩白蛇,成就了帝位,想来刘邦恐怕也是效仿孙叔敖杀蛇这个典故,来扩大影响力。

见到楚庄王的孙叔敖,受到了盛情款待,和庄王彻夜长谈,楚庄王也是为这个年轻人的才能所折服,当即要给孙叔敖拜相,孙叔敖受宠若惊,几番推诿未果,最终接受了相印。

孙叔敖为什么是丞相(一个是被低估的历史人物)(2)

上任后的孙叔敖也是不负众望政绩斐然,主要表现在:军事上,他根据楚国的情况,制订了适合本国的军事条文,用于训练和实战。新的军法规定,行军时候,右侧部队负责随主将作战,左侧负责携带安营扎寨,前哨执白旗开路,中军发号施令,劲旅在后,打仗时候当骑兵,撤退时候断后,军队各部分分工明确,就可以保证不混乱,行动迅速,攻伐一体。在后来与晋国的战争中,这套体系体现出了灵活有序,大败晋军,霸主地位也慢慢移向楚国。

政治上,他改大货币为小货币,方便流通,促进了市场繁荣。之后他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兴修水利设施,保证了田地的灌溉条件,国民丰收,使楚国一片繁荣,同时为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果说管仲主要是以谋士外交帮楚庄王奠定霸主地位的,那孙叔敖就是最大的后勤保障的,打仗打的就是人力财力,他的政绩最突出还是体现在为国家积累财富上面。

孙叔敖为什么是丞相(一个是被低估的历史人物)(3)

他还是历史上极少数的清官,他有功却不受重赏,活着时候家徒四壁,儿子也穿得破破烂烂,死连棺椁都没有,还不准他儿子在他死后接受沃土分封,就这样一位贤人,才活到38岁就去世了。可以说,楚庄王坐上霸主之位,管仲和孙叔敖就是他的左膀右臂,少了哪一个都不见得能成事。

总结:孙叔敖杀蛇,他母亲说只要你做的是善事,神会保佑你的,虽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但是我们做人还是要做一个好人,就算是替自己着想吧,做好人也可以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多个朋友总是比多个敌人对自己有好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