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1)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刘桦

14岁的小琳,是一个比较文静、内向的,不善表达的女孩。

由于父母的工作都很繁忙,她每天放学回家都是一个人点外卖当作晚饭。

小琳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半年才回一次家,而且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

虽然每次回家,爸爸都会买许多礼物给小琳,但是小琳却觉得这个爸爸非常的陌生。

小琳的妈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商业女精英。

几乎天天在公司加班,即使某一天回家比较早,也都用在工作上,不是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就是打电话交代工作细节。

小琳总想跟妈妈说点什么,但是看到妈妈这么忙碌,就不好意思打扰她。

小琳从小到大,就是上的私立学校,父母认为花了这么多钱上的学校,学校老师在学习上肯定抓的比较严格,孩子也不容易学坏,一切交给老师,就稳妥了。

小琳的父母各忙各的工作,彼此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的少,加上妈妈怀疑丈夫在外面有了小三。

所以,爸爸每次回家,妈妈都要和他大吵大闹,吵完后,两个人就陷入冷战,谁也不多说一句话。

家里的气氛总是让人感觉胸闷和压抑,常常让小琳感觉烦躁不已。

有一次,小琳的父母又因为爸爸有外遇的事情大吵大闹,她在房间听到两个人有离婚的打算。

小琳心里顿时感到非常烦闷,但又是在半夜,找不到朋友可以倾诉。

情绪非常的焦躁,不知不觉从美术袋里拿出了美工刀,她犹豫了片刻,然后朝自己的大腿内侧划了几刀,顿时压抑在心中的烦闷与苦闷得到了宣泄,心情即刻平静了下来。

有了这次经历之后,小琳只要遇到心烦的事情,就会拿刀割自己,来获得情绪上的安抚。

直到有一天,妈妈在洗衣服时,发现了小琳裤子内侧沾上了血迹,她觉得很奇怪,便询问她是不是在学校受欺负了。

小琳刚开始想编个理由瞒过去,但抵挡不住妈妈的逼攻式询问,说出了实情。

妈妈听完后非常震惊,没想到女儿会自残,同时也非常担心小琳会不会继续做出什么傻事,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2)

近几年,我也接到过好几例关于青少年自残问题的咨询。

为什么孩子会有自残的行为?主要来自于这三个方面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学习最基本的环境,孩子的行为和生活规范主要建立于家庭之中。

就算孩子周边同学的影响力在慢慢的增强,父母仍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所以说,家庭因素是孩子成长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

也有研究发现,孩子自残行为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1、不良的亲子关系

紧张的亲子关系会给孩子造成生活上的压力,让孩子感觉到不被爱或者被放弃,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可能就是愤怒、委屈、压抑、无助。

然后,通过自残引发身体上的疼痛,来宣泄内心的伤痛。

孩子无力改变父母,也没有能力改变亲子关系,唯有自残可以让他们感到那么一点点的自控感。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3)

2、不和谐的夫妻关系

家庭的暴力或冲突往往也是孩子生活压力的来源。

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发生冲突,通常也无暇照顾到子女的需求问题,

更别说关心孩子的情绪了,甚至有些父母还会把冲突迁怒于子女。

这种生活环境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无力或无助感。

他们会因为无法改善父母的关系而感到挫折、沮丧。

有些孩子还会认为,父母的争吵是因为自己造成的,从而产生自责和内疚感。

此外,生长在冲突与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无形中也学会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除了对他人可能会用暴力伤害以外,而对自己的困难和痛苦时,也可能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处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教育专家倡导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的原因。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4)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基础,那么学校则是孩子社会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学校的同学和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同学关系

学校是孩子主要的社交场所,一般,孩子到了青春期会认为,他们能够从同学身上得到尊重与情绪上的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反映,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有心事只跟同学说,不跟父母说。

孩子会比较看重同学之间的关系。

但如果孩子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好,就会使他们面对问题时,无法得到同学情绪上的支持,而增加自残的行为,来处理问题,缓解情绪。

所以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对孩子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5)

2、师生关系

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某科的老师,那么那一科的成绩,孩子就不会太好。

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曾表示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鼓励和认可,为了保持自尊,他们会以偏差或退缩的行为,来面对他们认为不友善、不友好的老师。

在西方国家有一些关于孩子辍学原因的研究也发现,得不到老师的支持,觉得老师故意找茬,以及无法符合老师的期待是他们离开学校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好坏也是影响孩子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师生关系越好,孩子偏差行为产生的几率就越小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6)

三、负面情绪的影响

自残的行为通常都是由负面情绪引起的。

1、证明我是存在的,寻找存在感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一直被忽视,在情感上感到灰暗、麻木,那么自残的伤痛会让孩子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2、觉得自己是个坏人,应该受到惩罚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受到虐待,经常被挨骂或挨打,进入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阶段时,会将这些成长中获得的经验整合成为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最终可能发展出的自我认同是,“我很坏”,“我不值得被爱”,“没有人爱我”,“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等想法,所以,才会受到这些惩罚。

在这样的内在信念下,孩子会轻视自己,除了自残,还有可能会做出伤害生命的事情。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7)

3、期待被关注、被关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人重视、被人关心、被人关爱的,孩子也不例外。

因此 ,孩子会通过自残这样的行为,来获取父母或者周围人的关心和关爱。

4、超负荷的情绪压力

当负面的情绪和压力不断的增加,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时,孩子就会将自残作为情绪宣泄的管道。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8)

如何预防和化解孩子的自残行为?

当孩子的自残行为被发现时,有些父母可能会难过,有些父母可能会愤怒,有些父母可能会责骂,有些父母可能会管教。

但除了这些,父母更应该做的是,体谅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的无助,并引导孩子有勇气面对世上的诸多不如意

1、主动关心孩子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青少年偏差行为,自残的隐秘性较高,孩子往往不会主动露出身体上的伤口,等到父母发现,事情已经发生很久了,或者事态已经很严重了。

孩子就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就像好几年前,一位表面上看起来乐观,善良的,积极的女孩,其实,得了好多年的强迫症,父母对此一概不知,最后在异国他乡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在其它文章中写到过这个案例。

所以说,父母要主动地关心孩子,敞开心扉与孩子聊聊天,聊聊生活,聊聊学习,聊聊学校,

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什么样的事情困扰了他,这样才能及时给到孩子必要的帮助。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9)

2、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其实,孩子有自残的行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当父母发现自家孩子有自残行为,首先应该反思,反思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反思整个家庭的氛围

不要让孩子成为家中的“隐形人”,或成为直接面对父母冲突的“替罪羊”。

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才能降低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10)

3、提高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除了家庭因素以外,学校生活是另一个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父母要多留意孩子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

如果发生了争执、遭到排挤,要引孩子说出来,并协助他找到解决的方法。

在平时,父母也要多带孩子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交流,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11)

总结:

不管孩子出现什么样的偏差行为,父母都要去理解孩子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形成的错误价值观。

而且,孩子进入青春期,心思细腻又敏感,情感一旦受到伤害,就容易显现出脆弱逃避的情绪,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形。

所以,父母要及时关注孩子,多跟孩子交流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让自己成为孩子能够放心倾诉的对象。

用正面积极的能量去修复孩子受伤的心灵。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12)

青少年自残危害性(面对青少年的自残行为)(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