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自开播以来,人气不断攀升,主角范闲本想安稳度日,却不知不觉卷入纷繁复杂的朝局之中,随着手握权力越大,涉入的政务越多,范闲甚至借调到了鸿胪寺,负责与北齐使臣谈判。剧中的鸿胪寺不仅负责接待北齐使团,照顾使团的饮食起居,还直接与北齐使臣交锋;其后,范闲还作为正史亲自前往北齐交换人质。由此可见,《庆余年》里的鸿胪寺是一个集外事接待、谈判等事务为一体的机构,与现代的外交部有类似之处。

事实上,鸿胪寺并非《庆余年》里虚构的机构,在我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其职能基本与《庆余年》中的设定相同。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随着各个王朝政治需求的不断改变,鸿胪寺的职能以及机构编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下面本文就来讲讲鸿胪寺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广大《庆余年》迷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鸿胪寺。

鸿胪寺最初是干什么的(从庆余年里的鸿胪寺入手)(1)

一、鸿胪寺的前世今生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鸿胪寺最初是作为一个具有外交属性的机构来命名的,“鸿胪”意为传声赞道,有引导仪节的意思。“鸿胪”之名虽然在汉朝才出现,但所行之事却是从周朝就有了。

“夫鸿胪之名起于汉代,而事则延于周官。”[明]杨尔绳《鸿胪寺志略》

西周时期,周王朝作为宗主国,需要维护好与其分封的诸侯之间的关系,此时的外交人员主要负责代君主到诸侯国宣布决策。而到了春秋战国,周天子式微,各诸侯国崛起,诸侯国之间有了相互讨伐或联合的举动,这一时期的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叫做“行人”,负责出使各国,建立各国之间的关系,传达君主的决策,但还未形成特定的外交机构。

如:《左传》 文公四年:“ 卫宁武子来聘, ……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 ……今陪臣来继旧好, 君辱贶之, 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秦朝时期,随着天下的统一,为管理诸侯以及周边蛮夷,于是便有了典属国的职务,负责各属国之间的外交以及相关藩务等事宜。

据《汉书-公卿百官表》的记载可知: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别火。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

汉朝初期,主管外交事务的官员叫做大行令,其后汉武帝更名为“大鸿胪”,并设置了属官,有负责来宾饮食起居的“生火令”,以及负责语言翻译的“译官令”等,这便是外事机构的雏形,但此时仍然只有官名,还未成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到了隋唐,由于国家经济强盛,有诸多外事,因此大鸿胪的职责日趋完善,随着负责外交事宜的官员增加,开始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这便是鸿胪寺。到了宋朝,鸿胪寺的职权又有了进一步扩大,全面负责朝贡事宜。明清两代,鸿胪寺已经发展为国家的礼仪机构,不仅负责外交,还掌管宴席、祭祀等事宜。

鸿胪寺最初是干什么的(从庆余年里的鸿胪寺入手)(2)

二、鸿胪寺的发展变化

从隋唐开始,鸿胪寺名称得以确立,内部组织机构也日益复杂,鸿胪寺的编制设定以及机构定位又有了诸多变化,但总体而言呈现以下趋势:

1、外事繁多的朝代,鸿胪寺的下设机构越来越多,官员的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状态,天下又归为统一,因前来朝贡的使臣越来越多,隋炀帝还特意设置了四方馆以专门接待各国使臣。四方馆分东、西、南、北四方使者署,并且每个使者署还配备了各级官员,专职负责使臣的饮食起居。

唐代承袭了隋朝的设定,但随着王朝疆土的扩大,加上唐朝包容开放的政治体制,来唐的蕃客也越来越多,相比之前的朝代,唐朝的鸿胪寺还需要招聘通晓各族语言的人才,并且官员的工作事务涉及到蕃客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为蕃客报奏授官以及资助银钱等等,官员的分工也逐渐细化。

鸿胪寺最初是干什么的(从庆余年里的鸿胪寺入手)(3)

而宋朝在元丰改制后,鸿胪寺的职责进一步扩大,不仅管理契丹、高丽等地的来使,还掌管往来迎送、祭祀等事宜,拥有往来国信所、礼宾院等十二个下属机构。

“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文籍帐除附之禁令。” 《宋史》卷165《职官志》


2、随着政权的统一以及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鸿胪寺的外交属性减弱,礼仪属性得到强化

在唐、明等朝代,王朝的政权十分稳固,加上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周边小国不敢贸然来犯,因此外事纷争减少。作为大国的外交官员,负责迎来送往、国家典仪等礼仪事务越来越多。

以唐朝为例,在国家庆典以及重大外事活动时,鸿胪寺需负责宴请蕃客首领及相关随行人员,并且还需要组织文娱活动。到了明朝,鸿胪寺负责庆典的宣赞、引导,出使外国、代行致祭或者引进外史、教其礼仪等。当国家要进行重大仪式时,鸿胪寺的官员需要全程参与,并维持庆典的进度。当藩国的国君去世后,需要上报给明朝天子,才可以另立新君,因此需要派鸿胪寺官员前往吊唁并考察新君;而有外史觐见时,鸿胪寺又负责教导这些外史中原礼节,比如如何行跪拜之礼等。总体来说,明朝的鸿胪寺更多的是负责礼宾工作。

《鸿胪寺志略》载:“凡夫朝会、封拜、册遣、宴贺、锡赉、百司辞见,四方之复逆,罔不隶焉。”[明]杨尔绳《鸿胪寺志略》

清朝前期的鸿胪寺基本继承明朝的体制,负责掌朝会、教宾客礼节等,礼仪属性居多。在这些政权相对稳固的朝代里,鸿胪寺的礼仪属性加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深根植在各统治者脑海中。

商周以后,各中原王朝都视自己为正统,视周边小国为蛮夷,这种观念使得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变为朝贡关系。中原王朝为了达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心愿,不惜耗费财力、物力资助或赏赐周边小国,以显示泱泱大国的富有和气魄。尤其是唐朝、明朝等,由于外族势力还未成气候,为了使得外邦使臣心悦诚服,不仅赏赐金银,带去先进之物,还要以礼仪去教化使臣,显示中原王朝的文明发达,让外邦感念大国的礼节之道,并树立大国君主的权威性。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鸿胪寺更多的承担着朝贡外交的职责,其谈判与外交属性衰弱。

鸿胪寺最初是干什么的(从庆余年里的鸿胪寺入手)(4)

三、鸿胪寺官员的必备素质

尽管历朝历代对于鸿胪寺的定位有所变化,但是要入选鸿胪寺,首先要满足一般官员的入选条件,通过科考或举荐等途径进入官场。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1、学识渊博

鸿胪寺官员需要出使各国,并且接待外使,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需要博闻多识。北魏时期,甚至还将鸿胪寺官员的学识作为一种制度要求。

如北魏 《职令》曰:“鸿胪少卿 ,第四品上, 第二清, 用雅学详当明枢达理者。”

2、仪表风度

作为外交与礼仪人员,仪表举止要求是必备的。比如魏晋时期,本身对男子的仪容仪表都颇为重视,崇尚品格风骨,对于外交人员的仪表要求就更甚了。例如,北魏典客令薛琡,姿貌秀伟,颇受宣武帝喜爱。

《北齐书-薛琡传》, 谓薛“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见客 , 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 ‘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

而明朝的鸿胪寺官员虽然礼仪属性居多,但外表相貌仍是不可忽视的,其选任标准之一就是相貌端正。

如官员杨宣的墓志铭载,“会鸿胪寺少卿缺,吏部以请即擢公为之,凡朝廷宴享朝贺大礼皆出职掌,公修干美髯、奏对明畅,日见宠遇,自余皆不敢望也”。【明】焦竑:《国朝献徵录》卷76《鸿胪寺》

3、语言纯熟

作为鸿胪寺官员,说话流利、顺畅是必备的,因为常常有接待或主持礼仪等事宜;除此之外,还要求语言纯正、声音洪亮。

比如,明成化八年鸿胪寺题准,“本寺缺官赞礼,于国子监监生内,拣选人物端庄、言真正者”。【明】李馱:《吏部职掌》

而在外事接待频繁的朝代,比如唐朝、明朝等,通晓外语的鸿胪寺官员更能得到升迁与重用。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五十三载:“升鸿胪寺序班刘帖木儿不花为本寺右寺丞,以其谙通北虏语言文字,故进用之。”

鸿胪寺最初是干什么的(从庆余年里的鸿胪寺入手)(5)

结语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鸿胪寺在维护中原王朝与外夷的关系,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君主权力的集中,鸿胪寺从一个外交机构逐步演变为集外交、礼仪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部门,鸿胪寺越来越强调维护国家的颜面,宣仪国家礼仪,维护君王的权威,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也发挥了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