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讯,怎样将街边的临时设施收纳整齐?野外探险,充电的问题怎么解决?不想“窝”在高楼大厦,想到大自然里办公怎么办?……这些问题,北京四中建筑社的同学们设计的一款多功能、便携式“阳光小屋”都能给你解答。这个创意小项目,在刚刚举办的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作品大赛复赛中得到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13岁男孩发明风力发电拯救全村(北京四中男孩发明便携式阳光小屋)(1)

张宇臻

盖一座可拆装的便携式小屋

今年的春季学期,北京四中建筑社的同学们花了6周近70个小时的时间,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盖房子。担任建筑社社长的张宇臻通过学长了解到清华大学有一门别致的专业课——建造工作室。内容即在一定时间内独立设计并亲手制作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足尺建筑模型,以深刻了解建筑的真谛。

同学们听闻这个有趣的课程,都跃跃欲试。但设计、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对于这些“菜鸟级建筑师”来说都困难重重。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这座2.4m×2.4m×2.4m、足可容纳多人在里面活动的三维钢骨房子终于矗立在了教室的一角。

但张宇臻不满足于让“小屋”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为了让自己设计的“建筑”具备便携性,张宇臻和小伙伴们开始考虑为“小屋”增加折叠的结构,从而让它变得可以快速拆装和搬运。由于网壳结构具有稳定性,想要整体实现可折叠并不容易,张宇臻决定将“建筑”拆成“顶部”和“主体”两个部分。“小屋”的屋顶是伞状结构,不仅可以打开、收起,还能自由旋转。主体则将一部分不影响结构强度的钢管换成了绳索,这样就让建筑主体的可压扁、可收缩容易实现了。

太阳能发电膜提供环保供电

仅仅便携是不够的,张宇臻还希望自己设计的小屋拥有更多实际的功能。“原本我们只想用帆布作为小屋结构表面的遮盖物,后来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我们找到了更合适的材料——太阳能发电薄膜。”

这种材料像帆布一样柔软,并能以非常环保的方式解决建筑内部的供电问题。“尤其因为我们的小屋是圆形的,所以不需要特意调整太阳能板的角度。只要覆盖太阳能发电膜,发电的效率就可以得到保证。”

目前,人们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手机、电脑、iPad……哪一样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哪一样都离不开按时充电。“要是长时间利用我们设计的建筑,不解决充电的需求,那怎么成?”张宇臻介绍,利用太阳能发电薄膜就能脱离电缆为小屋供电,由于处于不需要其他补充的自给自足的状态,所以更加便携、易拆装。

把办公室搬到青山绿水中

建筑社的同学们希望这座“阳光小屋”具有多元的作用,经过因地制宜地摆放、布置家居物品,能让它具有更多宜人的功用。其最基础的就是具有收纳的功能,“在马拉松比赛的跑道边,不时会出现摆放补给品的长桌,有时显得凌乱。如果将这些散落在街边的物品都收纳进‘阳光小屋’,让小屋变成赛事活动的路边补给站,可以使城市的面貌更加整齐,”张宇臻畅想。与之类似的功能还有街边紧急医疗站点等临时建筑。此外,由于“阳光小屋”可以方便又环保地供电,未来经过改良,也将可以用作帐篷的替代品,支持人们进行野外的探索和拍摄。

除了作为临时收纳、储藏之用,“阳光小屋”还提供了一个稳定性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密闭空间,张宇臻认为以后这样的建筑也可用作办公。“现代人都在高楼大厦的办公室里工作,接触自然的机会少之又少。‘阳光小屋’通过太阳能转化的方式轻松供电,甚至今后将有可能提供互联网,这就完全具备了人们办公的全部所需。在密闭的空间里,摆放适宜的家居用品,又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体验。”张宇臻畅想,这样轻松便携又配套齐全的“阳光小屋”可以将人们办公的地点由城市的“水泥森林”转移到户外的山青水绿之中,让人们一边工作一边亲近自然。

目前,“阳光小屋”的项目已以高中组复赛第二名的成绩进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作品大赛决赛。张宇臻告诉记者,在11月的决赛到来之时,一个功能齐全的“阳光小屋”模型将制作完成,完整呈现在大家面前。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孙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