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对下,短对长。柳影对花香。

【注释】:柳影:柳条舞动的影子。[明]司守谦《训蒙骈句·三江》联云:“北苑春回,一路花香随着屐;西湖水满,六桥柳影照飞艭(快速行驶的船)”。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词人对赋客,五帝对三王。

【注释】:词人:诗人、填词的人。词在宋朝最流行,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人。

赋客:写辞赋的人。赋是汉朝的代表文体,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枚乘等人。

五帝:传说中上古的五位贤明的帝君,具体之人各书所言不一,如《易·系辞》说是伏羲(太皞)、神农(炎帝)、黄帝、尧、舜。《史记·五帝纪》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帝王世纪》则说是少昊、颛顼(高阳)、高辛、尧、舜。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文王。

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对晨妆。

【注释】:院落:房屋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晚眺:黄昏薄暮时分登高远望。

晨妆:亦作“晨粧”。女子清晨的妆饰。亦谓清晨梳妆。唐韩愈《东都遇春》诗:“川原晓服鲜,桃李晨糚靚。”糚,一本作“妆”。前蜀韦庄《上春词》:“金楼美人花屏开,晨妆未罢车声催。”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4)

绛(jiàng)霄唐帝殿,绿野晋公堂。

【注释】:绛霄:乃指指天空极高处。为道教“九霄”之一。唐明皇李隆基曾建绛霄殿。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5)

绿野:唐宪宗时,裴度因平定蔡州刺史吴元济叛乱有功,封晋国公。文宗时,裴度因宦官专权,自知政事已不可为,便请求罢相归隐,于河南洛阳午桥种植花木万株,中建别墅,号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饮酒作诗于其中。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6)

寒集谢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鬓边霜。

【注释】:谢庄:《宋书·卷29·符瑞》说,南朝宋大明五年正月初一,天降大雪,右卫将军谢庄下殿巡查,雪花都堆积在他的衣服上。他上殿报告孝武帝刘骏,皇帝认为这是很吉祥的事,“于是公卿作《花雪诗》”。唐李商隐《对雪诗二首》之一“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温谢庄衣”,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7)

潘岳:潘岳发如白雪。出自晋朝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我 32岁那年,头上开始出现黑白相间的头发。)有成语“沈腰潘鬓”,指沈约的腰,潘岳的鬓角,指人消瘦衰老。潘岳即潘安,晋朝文学家,著名的美男子。

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

【注释】:兰汤:用兰草熬出的热水。南朝梁的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题名为隋杜公瞻的注解说:“按,《大戴礼记》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九歌·云中君》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可见古人有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用兰草熬水沐浴的习俗。在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艾草、佩香囊等习俗。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8)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9)

菊酒:据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桓景跟随费长房学道多年,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难降临,你赶快回家,叫家人将茱萸囊系在手臂土,登高饮菊花酒,可免除灾难。”桓景赶紧按照吩咐去做,到晚上回家一看,留在家中的鸡狗牛羊都死光了。于是后来就形成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后沿习之。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0)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月、日均为九,故称重阳。《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下杜公瞻注解说,这天要佩带茱萸(一种香味浓烈的植物),吃果饼,饮菊花酒,可以“令人长寿”。现代重阳节又有了敬老的含义,成为老人节。

声律启蒙下卷第二首(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1)

【译文】:

高对下,短对长,柳树的影子对花的香气。

词人对赋家,传说中的五帝对夏、商、周的三王。

幽深的院落,小小的池塘。黄昏远望对早晨梳妆。

唐玄宗的绛霄殿,大唐晋公裴度的绿野堂。

寒冷的天气使谢庄的衣服上落满了雪,秋天的到来使潘岳鬓边增多了像霜一样的白发。

端午的时候不要忘了煮兰汤洗澡,重阳的时候总会记得和朋友喝菊花酒。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