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似云气的样子。气的本义是指自然界气体和食物消化产生的肠胃气体。后引申为人体的精华能量,再由此引申为呼吸,练气就是练呼吸。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高度抽象的概念,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万物皆由一气而来,气是道家的世界观。气在中医中有广泛应用,中医把气分成元气(真气、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元气属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藏于肾;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卫气亦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的剽悍部分,行于脉外。

学练太极拳的心得体悟(体悟太极拳练气)(1)

八段锦图

练气在太极拳习练中占据重要位置,《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逐,乃能便利从心”。太极拳就是通过调身形、调呼吸、调意识,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在习练太极拳历程上,有幸接触武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钟云龙道长及其一些弟子,学习了太极拳吐纳导引原理和方法,综合平时习练和体悟,对自然呼吸、顺式呼吸、逆式呼吸、肺呼吸、丹田呼吸、踵吸、胎息有自己的认识和体悟,在此罗列出来以飨读者,希望对同道有所启示和帮助。

学练太极拳的心得体悟(体悟太极拳练气)(2)

大周天循环路径

一是关于自然呼吸、顺式呼吸和逆式呼吸。自然呼吸泛指所有在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扰下的自主性呼吸。顺式呼吸和逆式呼吸是以腹腔为参照物,胸腔、腹腔、肺器官同开同合、同张同缩、同呼同吸为顺式呼吸;腹腔张缩与胸腔、肺器官的开合、呼吸相反,并且调动横膈肌收缩舒张,加强呼吸效果的呼吸称逆式呼吸。顺式呼吸特点是以胸腔开合呼吸空气为主,腹腔鼓胀呼吸内气为辅,胸腔开合是主动,腹腔鼓胀是被动;逆式呼吸特点是腹腔鼓胀呼吸内气为主,胸腔开合呼吸空气为辅,腹腔鼓胀是主动,胸腔开合是被动。太极拳、气功主要是练内气,所以采用逆式呼吸。

学练太极拳的心得体悟(体悟太极拳练气)(3)

小周天循环图

二是关于肺呼吸、丹田呼吸和踵吸、胎息(龟息)。肺呼吸也叫胸式呼吸,主要是通过胸腔开合、肺器官吸呼,完成空气在人体内进入、交换和排出。丹田呼吸也叫腹式呼吸,主要是通过腹部鼓胀,促使横膈肌张缩,带动肺器官呼吸,完成内气吸提呼落和周天循环,以及空气在人体内进入、交换和排出。踵息是道家炼气养生之法,意指呼吸徐缓深沉。一说是因为脚后跟有气脉出入感,类似于呼吸,所以叫踵息;二说是与喉息相比较,是比喉息更加深沉的呼吸,所以叫踵吸。胎息意指无欲无念忘记呼吸。胎,婴孩之处母腹为胎,其特点是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息,止也。神气归根而止念,为之胎息。胎息训练源于武当道家龟息功,练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练此功可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很多人据此错误地认为胎息就是不用口鼻呼吸,强行训练闭气法,憋的脸红眼鼓、眼冒金星,此乃百害无一利。

学练太极拳的心得体悟(体悟太极拳练气)(4)

印堂穴位置图

三是体悟练气的四重境界。第一层境界左右开合呼吸,关键点是大包穴开合。大包穴位于两肋靠肘尖附近,大包穴呼吸原理类似于风箱,抽拉风箱把手,空气就能进出形成风,开合呼吸方法就是意念放在大包穴,对拔大包穴,横膈肌被牵拉,增加胸腔容积,提高肺呼吸效能。第二层境界前后吞吐呼吸,关键点是丹田前吞,命门后吐。方法是意念放在腹部丹田和后腰命门,腹部收缩,牵拉横膈肌下凹,扩大胸腔容积,清气从肺部吸入直达丹田,并吞入清气;腹部鼓胀上顶横膈肌上凸,减小胸腔容积,浊气从肺部呼出送至命门,并从命门吐出。第三层境界上下、前后循环呼吸。关键点周天循环和踵息、丹田呼吸。方法是大周天循环呼吸是踵汲入清气,沿大周天路径,涌泉涌出浊气,为上下循环的踵息;小周天循环呼吸是丹田吞、命门吐,为前后循环的丹田呼吸。第四层境界止念呼吸,关键点是神虚止念。方法是耳根下垂,舒展双眉,感觉印堂大开,全身透空,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上无下,清静无为,心如止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