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占强 杨世赟 摘 要:产业融合发展旨在通过本地加工、销售、消费代替原料输出,天祝白牦牛因其具有唯一性,极具开发价值,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使将养殖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精深加工、旅游、物流、消费等环节内化于本地,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新的增长极,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天祝白牦牛产业发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天祝白牦牛产业发展(甘肃省天祝白牦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

天祝白牦牛产业发展

作者:王占强 杨世赟

摘 要:产业融合发展旨在通过本地加工、销售、消费代替原料输出,天祝白牦牛因其具有唯一性,极具开发价值,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使将养殖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精深加工、旅游、物流、消费等环节内化于本地,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新的增长极,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天祝白牦牛(Tianzhu white yak)是分布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草原上的牦牛地方类群, 享有“草原白珍珠”之美称,它不仅是甘肃省特有的畜种资源, 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稀有而宝贵的畜禽种质资源,已被列入《全国家畜品种志》《中国牛品种志》和《甘肃省家畜品种志》,2000年又被农业部列为全国78个重点保护品种之一,2006年再次被农业部列入全国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8年7月天祝白牦牛主产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天祝白牦牛保护区”。2012年“天祝白牦牛”“天祝白牦牛肉”成功申请地理标志。天祝白牦牛常年生长放牧在高寒牧区,环境清新,气候生态条件特殊,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其草原无工业、农药污染,形成了天祝白牦牛肉和乳营养价值高,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纯白绒毛美观、并易于染色,是轻纺工业的珍贵原料,尾毛、牛角、牛骨、骨髓是特色产品开发优质原料,再者因具有唯一性、稀缺性、原始性、神秘性、地域性等独到的竞争优势,极具高档消费品的条件和优势,其产品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在当前农业规模化、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大背景下,经济学家根据产业一二三产内容和顺序,通过整合相关行业和社会单元链条顺序,提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涉及农业生产的各类组织或单元,通过利益关联机制,链接原料生产(一产)、 加工制造(二产)和市场消费(三产)等环节,形成一体化、且融汇贯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产业模式。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1 基本情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县”)地处武威市南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位于北纬36°31′~37°55′、东经102°07′~103°46′之间,南接永登县,东靠景泰县,北邻武威市和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接壤,西与青海省的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全县总面积7 149 km2,是甘肃省八个牧业县之一和甘肃省民族地区牛羊大县,全县天然草原面积42.6万hm2。成立于1990年的天祝县白牦牛保种选育场(天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通过近30年来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工作,使天祝白牦牛的数量规模不断壮大,品种质量显著提高,种群结构趋于合理,养殖数量逐步上升,保障了天祝白牦牛规模化产业发展基础,确保了白牦牛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截至2018年,天祝白牦牛总数达到5.3万头,占牦牛总量的51%,其中核心群20群1 000头、选育群60群4 000头、扩繁群100群6 800头,长毛型新类群1群30头。

2 天祝白牦牛产业发展现状2.1 第一产业现状

形成了天祝白牦牛养殖为主的特色优势农牧业,2018年,全县牦牛饲养量达到13.4万头,全县19个乡镇共有白牦牛养殖户1 340余户,从事天祝白牦牛养殖育肥合作社65个,优质牧草基地2万hm2。

2.2 第二产业现状

龙头企业甘肃天祝天润公司,注册了“脑格尔”“西域野牛”等品牌,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天祝白牦牛系列产品,其中天祝白牦牛精分割肉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定为 “中国市场放心健康食品信誉保证品牌”;甘肃天祝正通公司生产的牛绒衫、牛角梳、拂尘;甘肃天祝皮毛加工厂生产的皮鞋、皮衣等都是市场畅销产品。企业和相关院校合作研发的天祝白牦牛骨髓粉、油茶粉获第八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天祝白牦牛作为一种奇特、稀有的 观赏牛种,被诸多省内外动物园引入观赏。

2.3 第三产业现状

我县近年来依托自然风光独特、周边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带动本地形成了牦牛观赏骑乘体验旅游服务,拂尘、牛角梳等牦牛工艺品商品服务,“棒子骨”“牛膝骨”“牦牛肉”等特色餐饮开发。依托电子商务企业,开设各类网店213家,主要从事天祝白牦牛精分割肉、手工艺品等一批特色产品销售。

3 存在问题3.1 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产业良性发展

天祝白牦牛因其地域性限制,群体较为封闭,使得牦牛近亲繁殖几率加大,周边地区黑牦牛群体大,混合放牧造成毛色遗传不稳定,保种繁育压力大,加之草原生态及放牧条件恶化,农牧民饲养管理粗放,致使天祝白牦牛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天祝白牦牛平均出栏年龄为3~4岁,牦牛肉以纯天然放牧、肉质细嫩、口感佳著称,是县内及周边城市圈一道高档美食佳肴,但是草饲牦牛肉出栏季节性强,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口感较差的谷饲育肥牦牛肉和外地牛肉,即降低了品质,也压低了放牧养殖户的利润空间,缺乏整体开发,不能按质论价,势将影响产业良性发展。

3.2 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水平不齐

当前天祝白牦牛产业主要以一产养殖为主,二三产发展规模小而散,品牌、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内部链条短,传统的养殖户饲养牦牛主要销给周边农村、城市客户群体,或直接卖给商贩供应到市场,县内现有的养殖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都各自为战,整体带动能力弱,没有形成明显合作机制和利益联结。产加销体系发展不够协调,县内无活畜及产品交易市场,产地无冷藏、排酸保鲜等设施,每年8~10月份放牧草饲牛肉上市季节,市场上大量牛肉积压,而在其他季节市场上则充斥着外地育肥肉、黄牛肉。产品加工能力低,全县仅有一家牦牛屠宰加工厂,且加工规模和产值与全县生产规模不匹配,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足、开发产品单一,品牌建设力度不够。牦牛文化资源潜力挖掘不足,旅游工艺产品简单,与其他地区相比同质化程度较高。全县也缺少整体规划和专业化分工,产业未形成绝对优势。

3.3 品牌效应不明显产品开发滞后

按照产业全产业链开发思路分析,天祝白牦牛产业打造其唯一性产地和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规模小、开发能力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短板,目前市场上除传统本地企业天润公司和养殖合作社以外,近年来受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旅游经济影响也不断有各种电商、企业加入到天祝白牦牛品牌打造开发中,但都集中在产品销售方面,而在养殖、加工环节大都依赖本地养殖户、合作社,无法控制产品品质,加之品牌打造成本较高、企业实力有限,无法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4 发展思路4.1 加强保种选育打造产业基地

天祝白牦牛产业的基础是全县19个乡镇广大放牧养殖户,作为地方品种,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数量有限,加之牦牛天生野性,其生长繁殖过程需要在纯天然放牧环境下,生长周期长、繁殖性能低,周边被黑牦牛大群体包围,如若不坚持选育和保护,就会出现天祝白牦牛种群数量减少、生产性能降低风险,因此天祝白牦牛产业开发生产基地的打造,保种选育是主要抓手,要坚持保护和开发“两条腿”走路,制定出台完整的保种选育政策,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应的补助补贴扶持政策,鼓励养殖户通过引调白色种牛、种植优质牧草改善养殖条件,从事天祝白牦牛繁育养殖;扶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购置饲草机械、修建棚舍等方式发展舍饲育肥;积极引进实力龙头企业开展天祝白牦牛精分割加工,酱熟食品、休闲食品开发,形成养殖户负责繁育、合作社负责育肥、龙头企业负责产品加工开发的产业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保种选育科技工作的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积极与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借鉴其它地方品种保护先进经验,运用现代分子学开展遗传多样性检测工作,选择培育优质种质资源,制定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组建畜牧技术服务队伍,重点开展保种选育和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指导工作。

4.2 完善产业融合做大产业链条

要打好“天祝白牦牛”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两张牌,鼓励养殖户、企业以天祝白牦牛全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为主线。

4.2.1 产业与精深加工业融合

依托资源禀赋,重点打造绿色天祝白牦牛生产基地,建立完善质量追溯体系,为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料,屠宰加工企业要加强牛肉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工艺技术,引进新技术,形成生产核心工艺。扶持成立本地工艺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大牦牛肉骨、绒毛、文化、保健产品研发及生产能力,打造出本地特色的优质工艺品、旅游产品。

4.2.2 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

依托自然资源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契机,大力发掘白牦牛文化,通过举办白牦牛论坛、白牦牛诗词、摄影作品创作活动、白牦牛文化旅游节、白牦牛美食节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餐饮特色、宣传推介系列商品,使产业与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形成融合发展。

4.2.3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

依托现代物流、扶持牛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设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使产品与超市、网店、企业等形成有效对接。实施“互联网 ”行动,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养殖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和管理水平,重点加强产品宣传推介、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电商服务等能力建设,确保天祝白牦牛产品出村、出县。

4.3 培育产业主体坚持多元发展

天祝白牦牛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产业经营主体,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除了传统的养殖户、合作社、屠宰加工企业外,还包括工艺品开发、电商、餐饮、物流、旅游服务等不同类型经营主体,要重视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引进省级或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战略投资者,以资本运营和品牌开发为纽带,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和知名度,引领带动产业发展,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参与到养殖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中,通过培育一批省市级养殖合作示范社和合作社规范化运行模式,提高合作社带动能力,规范成立天祝白牦牛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分期分批对各类经营主体进行培训,培育一批天祝白牦牛产业新农人。

4.4 提高人员素质完善利益链接机制。

为确保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进程,急需提高农业产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业务素质、管理能能力专业营销能力及融合意识,一要鼓励种养大户、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外出返乡农民投资创办家庭农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 二要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围绕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农业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政策法规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三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的作用,加强农技推广机构与家庭农场的对接服务,建立农技人员联系家庭农场制度,积极引导鼓励家庭农场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与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合作社 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 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发展模式,为家庭农场发展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同时,加快健全完善保单 订单模式、股份合作、链式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发展加工流通业,切实保障农民、农户等在农业产业链或农村产业融合利益链分配中的能力,推动产业化运行和形成利益共同体,加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略

作者:王占强 杨世赟 甘肃省天祝县农业农村局产业项目建设办公室

作者简介:王占强(1986-),男,甘肃天祝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动物杂交改良

来源:《畜牧兽医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