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

1.母体卵巢及胎盘激素分泌增加

受精卵在子宫着床后,孕妇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黄体产生的孕酮刺激子宫内膜促使胎盘形成,胎盘随后生成大量雌激素和孕酮,刺激子宫和乳腺发育,而雌二醇可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脂类代谢,增加母体骨骼更新速率。有研究发现,钙的吸收、储留与孕期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另外,随着胎盘的生长,绒毛膜生长催乳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胎盘和胎儿的生长以及乳腺的发育和乳汁分泌;同时还可刺激母体脂肪的分解,增加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的浓度,使更多的葡萄糖通过胎盘转运至胎儿,保证母体营养物质输送到胎儿体内。

2.甲状腺素水平的改变

孕妇的血浆甲状腺素T3、T4,水平升高,甲状腺功能增强,体内的合成代谢增高,基础代谢水平升高,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素。

3.妊娠期激素水平的改变对孕妇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绒毛膜生长催乳激素可促进脂肪分解,皮质醇可促进由氨基酸合成葡萄糖的生化过程,二者均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孕妇血浆中的皮质醇随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升高,而孕期绒毛膜生长催乳激素在分泌高峰时可达每天1~2g,远高于其他激素。故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普遍下降,促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多以维持正常糖代谢,孕妇血浆胰岛素水平较高,有2%~7%孕妇可发展为妊娠糖尿病( GDM)。研究表明,正常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比孕前降低44%,而GDM孕妇降低56%。尽管GDM患者产后葡萄糖代谢能逐渐恢复正常,但有GDM史的妇女在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大。

孕期发生什么变化(孕期生理特点)(1)

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1.口腔

从孕8~12周起孕妇可出现齿龈充血、变软、肿胀,有时出现疼痛,易出血,即为妊娠齿龈炎。另外,牙齿易松动并出现龋齿。上述变化与妊娠期雌激素增加有关。

2.胃肠道

孕酮水平的升高可引起消化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降低,故孕妇容易发生胃肠胀气和便秘;由于贲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下部产生“烧心感”,孕早期还常有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但孕妇对钙、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吸收率增加,尤其是在妊娠后期。除体内需要量增加的因素外,也可能与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增加有关,与孕期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相适应。

血容量与血液成分的改变

孕妇的血容量自孕中期起明显增加,至孕晚期,其血容量可比孕前增加约40%。其中血浆容量增加50%,而红细胞只增加20%,虽然血红蛋白总量增加,但由于血液相对稀释,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反而下降,呈现生理性贫血。孕20~30周时的生理性贫血现象最为明显。

孕期发生什么变化(孕期生理特点)(2)

孕妇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在孕晚期时,其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有时可出现倒置现象。血中葡萄糖、氨基酸、铁、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12、生物素等的含量降低;而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上升,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较高,维生素E的血浆浓度可升高约50%;但血浆维生素A的浓度变化不大。这些变化难以用孕期血容量逐渐增加导致血液稀释来解释,可能与营养素在胎盘的转运机制有关。

肾功能的改变

胎儿的代谢产物需经母体排出,故孕期肾功能出现明显的生理性调节,有效肾血浆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但肾小管再吸收能力未发生相应增加,排出尿素、尿酸、肌酐的功能明显增强。同时,与孕前相比,尿中葡萄糖、叶酸以及其他水溶性维生素排出量亦增加,氨基酸排出量平均每日约2g,但尿钙排出量较孕前减少。

循环系统的改变

1.心排出量

自孕10周开始,心排出量增加,到孕32周时达到高峰,增加30%~ 50%。心排出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每次心搏量加大,其次是心率加快,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快约10次。

孕期发生什么变化(孕期生理特点)(3)

2. 血压

孕早期和孕中期血压偏低,到孕晚期时血压轻度升高,舒张压因外周血管扩张、血液稀释及胎盘形成动静脉短路而轻度降低,收缩压没有明显变化,故脉压增大。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可使外周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母体代谢以及母体与胎儿在胎盘的物质交换,保证胎儿营养的供给。

肺功能的改变

从孕12周起,孕妇休息时的肺通气量有所增加,妊娠18周时,孕妇耗氧量增加10%~20%,而肺通气量可增加40%。因此,孕妇存在通气过度的现象。原因主要是孕酮和雌激素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所引起的。过度通气使孕妇的动脉血的氧分压增高,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有利于满足孕妇自身和胎儿所需要的氧气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体重增长及其成分

1.孕期体重增加及其构成和增加模式

健康孕妇如不限制饮食,孕期平均增重约12kg,其中胎儿3.4kg,胎盘及羊水约1.5kg,子宫和乳房增加约1.4kg,血液增加1.2kg,细胞外液增加1.5kg,脂肪组织增加约3kg。其中胎儿、胎盘、羊水、母体血浆容量、子宫和乳腺重量的增加称为必要性体重增加。孕期脂肪储存主要发生在孕10~30周,即胎儿快速生长期以前,可能更多是由于孕酮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由膳食摄入量增加所致,其生理意义是为孕晚期及哺乳期储备能量。孕妇体重增长的速度随孕期的进展而不同,孕期一般划分为三期,即孕早期(1~12周)孕中期(13~27 周)和孕晚期(28~40周)。孕早期的体重增加不到2kg,以后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大量的合成代谢主要发生在孕中、晚期。

孕期发生什么变化(孕期生理特点)(4)

2.孕期适宜增重

(1)按孕前体质指数(BMI)推荐孕期增重:建立孕妇的适宜增重量需考虑多种因素。及孕前BMI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据报道,在孕期体重增加相同的条件下,体形偏瘦的母亲分娩的新生儿体重往往小于体形偏胖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的体重,故首先应根据孕前BMI来推荐适宜的孕期增重。

(2)影响孕期适宜增重的其他因素:推荐孕期适宜增重除需要考虑孕前的身高、体重因素外,还应考虑妊娠的年龄(尤其是青春期妊娠)、是否多胎妊娠以及是否哺乳等因素。青春期妊娠孕期体重增加的目标值为14~15kg,孕20周后每周增重500g;双胎妊娠者孕期体重增加的目标值为18kg,孕20周后每周增重650g;计划哺乳且孕前体重正常者孕期体重增加的目标值为12kg,孕20周后每周增重400g;而不计划哺乳且孕前体重正常者孕期体重增加的目标值为10kg,孕20周后每周增重35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