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没多久,二哥也死了,十六岁的朱重八彻底成了孤儿。邻居家的老太太看他可怜,出了一笔钱,让他去皇觉寺讨生活。就这样,朱重八剃了光头,开始了他一生最著名的经历——当和尚。

皇帝出家当和尚最后怎么了(从皇觉寺的和尚)(1)

不过,这段和尚的经历,朱重八过得并不好受。在皇觉寺里,他干的是粗活,经常挨揍,吃的东西也是最差的。然而,即便是这样半饥半饱的生活也不能长久。才当了五十几天和尚,或者说是清洁工,估计还没有念经,朱重八就被打发出门化缘去了。学术说法叫化缘,通俗说法也就是要饭。当时的朱重八可能是这样的:拄着一根打狗棍,再端着破碗,可怜巴巴地跟人要口饭吃。

皇帝出家当和尚最后怎么了(从皇觉寺的和尚)(2)

16岁,搁现在也是一枚小鲜肉,如果他身上还有一点肉的话。朱重八这一去就是三年,当时遍地荒芜,饿殍遍野。在这三年时间里,他是如何挺过来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朱重八没有饿死,又回到皇觉寺,想过几天安稳日子。然而,在那个年代,什么都可能,唯独安稳是没有的。

在朱重八家破人亡的那一年,中原大地还发生了另一场灾难——黄河决口。元朝政府决定治河,强征了十几万民工开挖新的河道。但就像赈灾一样,经费全都落进了贪官们的口袋,民工们整天累得半死,但饭是吃不饱的。和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剧情差不多,天灾人祸、民怨沸腾,有人带头造反:一个叫韩山童,河北人,一个叫刘福通,安徽人。两人叽叽咕咕一阵,编造了一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火速传遍大江南北,比凤凰传奇的歌还红还火。写歌还不够,为了把戏做足,这哥俩还真凿了个独眼石人,埋在工地上。然后,一切做得就像是天意,是偶然,石人被挖出,工地上群情激奋,起乂马上就爆发了。

皇帝出家当和尚最后怎么了(从皇觉寺的和尚)(3)

刘福通等人的星星之火,很快就成燎原之势。嗯,这里的“原”也可以说是元朝的“元”。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元朝政府招架无力。这时候,凤阳一带也有人开始造反,和朱重八一起穿开裆裤、玩泥巴的小伙伴——汤和,也去搞事儿了,还成了起义军的小头目。混出了点名堂,汤和就给朱重八写了封信,大意无非就是:兄弟,有个分分钟进账上亿的项目,你要不要入股?朱重八收到信一瞅,扯淡!掉脑袋的活儿!不料,有人偷看了这封信,就跟阎婆惜拆了宋押司的公文袋一个套路,咱们的朱重八被逼上了梁山。得嘞,与其等着被抓去杀头,倒不如先下手为强。爷就豁出去了。干票大的!造他娘的蒙古人的反!革元朝的命!

皇帝出家当和尚最后怎么了(从皇觉寺的和尚)(4)

顺着汤和指引,朱重八投奔了定远人——郭子兴的队伍。朱重八作战勇敢,郭子兴喜欢得不得了,当然,还与他的独特口味有关——他看中朱重八长相奇特,不仅提拔他当官,还把自己的义女嫁给了他。

对朱重八来说,造反这趟买卖真是赚大了!吃饱喝足不说,还当官了,还有媳妇儿了!还成了大老板的女婿!既然都成了原始股东,总得有个洋气的名字唬人,“朱重八”、“朱八八”怎么出去谈合作拉资源?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朱元璋。

皇帝出家当和尚最后怎么了(从皇觉寺的和尚)(5)

在别人看来,朱元璋的事业正是顺风顺水,顺利度过了天使轮。但他不这么想,他发现跟着郭子兴这个老板混,实在是没前途,不如撤股单干。很快,他就招到七八百号人,还打下了几座城池。不过他只留了二十四人,其余人马资源都上交郭子兴,算是两不相欠,就此江湖再见。

朱元璋敢净身出户,当然是资源、人脉在手。没多久,他的势力就如滚雪球一般,先是招募了几千壮丁,然后又收编了一支地方武装,不仅军队数量扩充到了几万人之多,还占领了滁州城。

皇帝出家当和尚最后怎么了(从皇觉寺的和尚)(6)

与其他人不一样,朱元璋非常注意网罗人才,短短时间内,就凑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成为了江淮地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时势造英雄,昔日的讨饭小和尚,已经成为拥兵一方的统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