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大田中学出了哪些名人(台州学人蔡天新)(1)

2020年12月10日《台州日报》第3版

这个数学家,从不给人生书写公式

台州大田中学出了哪些名人(台州学人蔡天新)(2)

人物名片·蔡天新

浙江台州人,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数学学院博导、求是特聘学者。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他提出了形素数和加乘方程的概念,有关新华林问题研究被英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阿兰·贝克赞为“真正原创性的贡献”。

他也是诗人、作家,已出版文学和学术著作30多部,外版著作近20部。曾获贝鲁特纳吉·纳曼诗歌奖和达卡卡达克诗歌奖,受邀央视“东方之子”“朗读者”节目和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11月28日至29日,数学家、诗人、作家、旅行家、摄影师蔡天新回到了故乡台州,在市图书馆、黄岩书城、路桥水心草堂和黄岩中学作讲座,并在路桥主办摄影展。

在这几处,蔡天新讲座题目虽然一样,但在不同的地点,他略有选择地讲述了家乡的故事、亲友的故事、他的故事。

听众们在他平静的讲述中,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而是一个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孩童”。

台州大田中学出了哪些名人(台州学人蔡天新)(3)

蔡天新在路桥螺洋“水心草堂”作讲座。 林 立/摄

作为学者,他走遍全球,学跨文理,诗写得美而深,数学学术精而透,摄影作品、游记散文创作得独有风味。

而当他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聊台州往事时,这个理性的“孩童”讲了一个个让听众回味无穷的感性故事。

虽然没有一丝煽情,但观众都感觉到了他平静身体内的情感涌动。

“生命的真谛不是你活得有多精彩,而是你能否记住并描述它。”

这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言,不仅印在蔡天新《小回忆》的扉页,也印在了他的心里。

父母与个性

听讲座的人,都能直观感受到蔡天新的内敛。明明讲述的是苦难的事,但他语气平静,声线低沉,好像那些往事只是一组数据,他正在复盘构成公式的因果。

他的性格,是可见的内向型,然而因为丰富的讲课、交流经验,他可以清晰高效地表达自我。这样的性格,他在文字中如此总结:

“我突然对童年的自己产生了怜悯之心,再联想到自个儿一贯独来独往、不甚合群的个性,似乎多少可以自我谅解了。”

这段描述出自《父亲》,在这篇文字中,蔡天新平静地叙述了一些对父亲的感受,读来却让人唏嘘不已。

蔡天新的父亲蔡海南生在温岭,襁褓之中就被家人抱到了南田岛(原属三门县,今属宁波象山县),在台州中学念完高中以后,历经艰难,步行到昆明考取西南联大,1946年转到北京大学,是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

蔡天新的名字,就是父亲取的,在讲座上,他评价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非常巧智。

他的名字,原来是父亲在他出生的三月三日灵感乍现起的。他出生那天,连日阴雨突然放晴,父亲便从杜甫诗作《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摘取了“天新”二字,作为自己小儿子的名字。

仅此,还不算巧智。蔡天新说,当去年夏天他在祖居地黄岩平田乡见到诸多蔡氏远亲,才发现原来“天”字,还是他们这一辈兄弟们的族谱排字。

有了诗情,又合了族谱,这名字才更显功底。

蔡天新的哥哥名叫蔡未名,同样得名于父亲。然而这与父亲所在的北大拥有未名湖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因为真正没得到满意的名字,读幼儿园必须填写名字,父亲灵机一动得名。

虽然父亲给予了蔡天新诗情无限的名字,但整个童年,他对父亲的记忆是个空白。

因为政治和父母个性的原因,父亲直到蔡天新10岁才出现在他面前。

有一天,蔡天新被他哥哥的一位从黑龙江建设兵团回黄岩探亲的同学接到县城玩,这位知青突然在人群中指向一个远处的背影,告诉蔡天新:“那就是你父亲。”

到今天,蔡天新还记得,莫名的,他的心头突然一阵紧缩。因为街上人多,父亲的背影很快就不见了。

此后不久,父亲竟然到他和母亲居住的王林施村。不知所措的蔡天新,只是向父亲点了点头,就被母亲支出去了。很多年后,母亲才告诉他,那天父亲到家里是和母亲谈“离婚”的事。由于母亲的坚持,才打消了身为“右派”郁郁不得志的父亲要和这个家庭分割的念头。

没有父亲陪伴的童年,蔡天新唯一的亲情体验,就是她的母亲。独立自主的母亲,坚定地认为,自己的陪伴也能让蔡天新身心健康地成才。事实上,蔡天新如今的成就,是足以宽慰母亲的。

小回忆世界在一个男孩面前渐次打开

《小回忆》蔡天新 著献给母亲,和我们在乡村度过的漫长虚空的时光。

台州大田中学出了哪些名人(台州学人蔡天新)(4)

在《小回忆》中,他剖析了缺憾的童年对自己的影响。

“在母亲的心目中,总认为我有了母爱(尤其她是一个如此坚强的母亲)便拥有了一切,不再有别的需要了。而我竟然也从来不问她有关父亲的事,更不像有些故事或电影里描写的那样,哭天喊地地问母亲要父亲……

在人类社会里,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此类事情都经常发生。而从生理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都有需要和想念父亲的时刻。”

冷静地接受生活现实,清晰地记着情感细节,然后真诚地、精炼地表达它们。

这也许就是蔡天新成为数学家、诗人的原因,甚至成为旅行家,也与他不断迁徙的童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来每一种为人所知的爱好、才华,都在他童年所在的台州显出了轮廓。

数学,是他从小就喜欢的学科。但真正让蔡天新决定在1978年第二次参加高考时选择数学专业的,还是他的父亲蔡海南。这位黄岩中学历史上出色的校长之一(也是台州中学第一个地下党员),虽说已去世40多年,其音容笑貌和品质仍然为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所记念。

蔡天新在《小回忆》中写道:“由于父亲一生所遭遇到的政治迫害和磨难,他希望我选择理科,认为那样会安全一些。”

有趣的是,这位饱经磨难的知识分子,在知识毫无尊严的年代,还曾乐观地希望教儿子木工手艺,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蔡天新选择山东大学数学系,则跟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有关。

“方老师正在捧读《中国青年报》上转载的一篇报告文学,诗人徐迟所写的《哥德巴赫猜想》,见到我进来,便绘声绘色地读给我听。回家以后,我和父亲说起此事,他随即去找来那份报纸,读罢和我一样兴奋。细心的父亲发现,徐迟提到的三位数学家中,唯有潘承洞是山东大学的一名讲师(当年晋升为教授),陈景润和王元都在科学院做研究工作。于是我的志愿里便有了山东大学……后来不仅被录取,还被选拔进了少年班,继而成了潘承洞的研究生。”(摘自《金榜》)

1978年,只有15岁的蔡天新,前往山东大学,成为了数学系的学生。

台州大田中学出了哪些名人(台州学人蔡天新)(5)

从小,蔡天新便是一个内心敏感的小孩。

他会在中学野营的路上做白日梦,幻想被一辆军用三轮摩托赶上,警卫员从后座上跳下来,走到他面前立正,“报告师长,军长请您到军部去一趟”。随后,他在同学们艳羡不已的目光中跳上了车扬长而去。

他会在进城看电影路上,对正在浇筑的柏油马路产生好奇,捡起一块放在额发上,最后扯不下来,只好回家用剪刀剪断,因此拍毕业照时头发缺了一角。

因为对老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军事地图感兴趣,他开始学着画地图。他把自己走过的台州各地和邻近的温州,都绘制在纸上。

很多年后,他爱上了旅行,原因是对“不确定性”不可抑制的向往。一个上大学路上才见到火车的少年,后来周游了世界,20多次到达欧洲,7次前往非洲,8次到达拉丁美洲。他把自己每一次旅行的路线,都绘制成了地图。

他原以为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对童年的记忆,可以在成年实现自我价值后放下,写下过“当失去了对故乡最后一丝物质牵挂,那以后再回去就是做客”的句子。(这里说的“物质牵挂”是指双亲的遗骸。)

然而这一次面对台州听众,他没有明说,语句中却满是眷恋。他这次回乡,最主要的原因,正是父亲蔡海南100岁生日。

看似对立的种种特征,形成了他的性格,这样的他,怎么会不写诗呢?

诗歌与数学

诗歌与数学,相融吗?蔡天新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充分自由。”

这句话是集合论的创始人、俄国出生的丹麦裔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的名言,蔡天新认同这句话,因为他觉得诗歌和艺术的本质也在于它们充分自由。

蔡天新的第一首诗写于1984年。那时,他还在山东大学念书,已经提前一年写完了硕士论文。完成一件大事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这个天才少年变得“无所事事”了。

元旦前夕,蔡天新在一位临海老乡老师家里看完电视后,独自一人走回宿舍,突然,一个女孩激动地奔向他。生命中尚没给爱情留出感受空间的蔡天新看到这个向他而来的少女,他的心又一次本能地紧缩。

结果很乌龙,一切都是误会,这个女孩认错人了,她把蔡天新误认为自己的男友。

当天夜里,蔡天新失眠了,辗转反侧之间,他念念有词,感觉到一股表达的冲动不断冲击着他理性的脑袋。

次日早晨,这些词语仍未散去,他把它们写了下来。一位室友读罢,告诉他:“这是一首诗啊。”

这第一首诗,蔡天新起名为《路灯下的少女》。

那一夜,诗歌带领这个数学少年,触碰到了另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在那里,人既理性又疯狂,会喃喃自语,也会转身朝所有人大声朗诵。

“敏感和柔软的确是诗人所需要的,即使它造成的诸多困惑,也是有益于写作的。我一直认为,假如一个作家和艺术家过于聪明,没有任何笨拙的地方,那他很难为我们奉献优秀的作品,对一个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蔡天新说。

用文字阐述数学与诗歌,是蔡天新经常要做的事情,因为总有人拿数学和诗歌来向他提问,仿佛他独一无二。

《数学家与诗人》是收录在蔡天新《数字与玫瑰》(现书名是《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的一篇文章,文中蔡天新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数学和诗歌既古老又先进,都需要想象力,都简洁、智慧,且分别是其他科学或艺术门类不可或缺的因素,你可以感受到它们广泛的应用性,也会经常体会到两者的“无用”。

“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一点是,数学和诗歌是人类最自由的两项智力活动,因此二十多年来乐此不疲。我反倒觉得,假如一个人缺少了其中一样,身体的各个部位可能难以和谐相处。”蔡天新说。

这位掌握了数学与诗歌妙处的浙大数学学院教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对本专业的热爱”。

对于自己的天赋,他看得非常平常。

“要说我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就是我很早就学会了放弃和舍弃,我喜欢把目标藏在心里。那些没有被放弃的,我就坚持下来。坚持到某一天,它就变成一种天赋了。”

因为认为“文理无界”,所以蔡天新也一直反对高中文理分科。“文理科原本就不可分割,而且现在高中学的课程内容太多太深了,我觉得没必要,也不利于学生发现兴趣、培养爱好。同一类型的题目做一两道,会觉得很有意思,做一百道,美感和兴趣就都没了。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在中学甚或大学时期过分专注于一件事。”

理科生应该有人文情怀或梦想,文科生必须观察自然,了解科学的历史和进程。在蔡天新看来,一直怀抱远方的孩子,必定会在某处看见文理相互交融的美景。

蔡天新的成就,更容易理解和欣赏的可能是文艺部分。

在数学之路上,蔡天新自认起步早,有成晚。

“早些年我的研究是跟着别人走,做人家的问题、改进人家的结果。45岁以后突然有所觉醒,例如,我把加法数论和乘法数论结合起来,以前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那样一来,就把诸如华林问题、完美数问题、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经典问题做了拓广和提升。这类方程被一位德国同行称为‘阴阳方程’,我将它们写进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出版的《The Book of Numbers》最后一章。”新华林问题的研究曾得到英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贝克的高度评价。

此外,他与学生合写的平方完美数问题论文已成为专业名刊《国际数论杂志》史上读者下载阅读最多的一篇。而关于著名的费马大定理推广被英文维基百科最引人瞩目的数学条目“费马大定理”收入参考文献,是迄今唯一由中国作者撰写的论文。

蔡天新的数学科普著作同样精彩纷呈。最知名的就是数学文化三部曲《数字与玫瑰》《数学传奇》《数学简史》,此外还有《数学的故事》《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

在精神和智力世界遨游徜徉,自然而然地,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台州大田中学出了哪些名人(台州学人蔡天新)(6)

蔡天新 著

蔡天新的数学科普著作同样精彩纷呈。最知名的就是数学文化三部曲《数字与玫瑰》《数学传奇》《数学简史》,此外还有《数学的故事》《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

旅行与理想

蔡天新喜欢旅行,并且擅长旅行。他毫不介意旅行途中产生的孤独感。

在讲座上,他浅谈到一个“12岁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太早离开家乡,他对故乡的记忆会模糊不清,从而也谈不上什么感情。如果太晚了去往他乡,又会因为对故乡过于清晰的记忆,很难融入新环境。12岁随家迁徙正好,既对童年有记忆,又容易融入新环境,他并举王羲之和周恩来为例。

蔡天新觉得旅途中的孤独是极珍贵的,“要是没有孤独,就不会有发现了”。

自1993年以来,蔡天新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年至少去一个新的国度。他一直身体力行地履行这个目标。

蔡天新觉得,一次绝妙的旅行,一定是即兴的旅行。如果按照攻略或跟着旅行团,就毫无乐趣可言。

“我很少买攻略书,那些攻略让旅行毫无神秘感。有一次我访问荷兰,正好遇到咱们的国庆节,就给自己放了假,用荷兰人给的钱买了机票,去了肯尼亚。在肯尼亚,我原本没朋友,但因为之前参加过南非诗歌节,诗歌节主席给我做了介绍,所以我一到内罗毕,就有笔会会长兼报社记者来访。然后他带我去见内罗毕大学的一位英文教授和一位法文教授,我刚好带着英文版和法文版的诗集,他们一看很喜欢,就安排我做了一次讲座和朗诵,把他们的学生都召来。于是我就在东非有了朋友。”

有了朋友,旅行就有保障了。之后蔡天新跟着当地朋友去往东非大峡谷,由于当天车子出状况,蔡天新就改变行程,直接去了乌干达和卢旺达。途中他遇到中国的维和部队,搭首长的车子从刚果返回布隆迪,连海关都不用过。回程时,他也不走老路,从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飞回阿姆斯特丹。

类似这样随性而精彩的旅行,在他的旅游生涯中再自然不过。

在旅行中,蔡天新收获良多。他觉得每个年轻人(包括心灵年轻的人)都应该在有生之年去一次欧洲。

旅行中的所遇,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因为旅行,他又开发了一项技艺——摄影,迄今已有十多座中外名城举办过他的摄影展。

在不同地方参加学术或文学交流,他都会从中发现好玩的人和事物。例如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参加数学会议之余,他在穷人区的山坡上看见女孩在踢毽子,男孩在玩扔球。没有地下水管,各家废水沿小水沟汇流而下。经过一个卖猪肉的铺子,屠夫恶狠狠地瞪着他……

这些记忆深刻的画面,让他产生强烈的拍摄欲望。

真正促使他开始摄影的,是俄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一个观点:物体的形状在记忆里不如色彩来得清晰。

在康定斯基度过少年时代的乌克兰港市奥萨德,蔡天新拿起傻瓜相机,开始了“抽象摄影”的拍摄,那是在旧墙壁、旧铁门或电线杆上出现的人类或动物的某种有意味的表情。这些浑然天成的照片,成了他摄影处女集《从看见到发现》,里面收录了他17年间在50多个国家拍摄的150多幅作品,分为人物、风景和抽象。蔡天新特别为之加了副标题: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摄影集。

“在我的旅途中,首先考虑的是摄影,然后是诗歌。有诗情时,通常是在休息时候,尤其是洲际旅行的飞机上。回到家后,我会照例先画一幅旅行地图,然后等待时机动笔回忆。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故地重游。”

已经拥有这么多快乐,也实现了诸多愿望,如今的蔡天新仍不断努力,还有他想要实现的理想。

2021年将会是他的数学年,科学出版社将出版他的两部数论著作《经典数论的现代导引》《完美数与斐波那契序列》,前者同时和《数学家画传·吴文俊》在国外推出英文版,还有韩文版的《数学的故事》、俄文版的《数学传奇》。此外,还有新作《数学与艺术》。

蔡天新希望他在每个大洲写的诗歌都能出版成册(目前只有欧洲的《日内瓦湖》和美洲的《美好的午餐》),然后再写成一本像钱钟书先生风格的学院派小说。

“此外,我希望能鼓动或协助某位大导演拍摄一部故事片《秦九韶》。秦是南宋的一位大数学家,其个人生活颇有争议。拍摄这个电影,我相信剧情会足够精彩。秦九韶所在的南宋,有战争,有灾难,有贪官,有贤臣。在剧烈的诸多事件中,这位驰名世界的古代中国科学家故事,他备受争议的私德和生活,他高超的学术水平,都会形成一个富有张力的戏剧故事。”

可以看出,类似的想法,蔡天新的大脑中还有很多。

毕竟,他是一个从不给人生书写公式的数学家,还是一个会在人生中不时内心一阵紧缩的诗人。

台州大田中学出了哪些名人(台州学人蔡天新)(7)

东方之子

黄保才

最初识得蔡天新,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一期央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33岁,这位青年才俊乡贤,就登上了中国电视界人物层次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人物节目。如今,他百度百科上的别名,就叫“东方之子”。

面对面认识他,已经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第二年。七八月间,他应台州市图书馆之邀,回家乡办摄影展,开“科学与人文”讲座。因为慕名,也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去观展、听讲,认真读他赠阅的书,和他作言简意赅的交谈。那阵子,我们的报纸、网站抓住机遇,做了不少关于蔡老师的重磅报道,吸引了许多父老乡亲的关注。

可是,身为媒体人,我对怎么报道蔡天新一直心存困惑。

他作为一位从台州走向世界的杰出人物,既是数学家,又是诗人、作家、旅行家、摄影家,行走过100多个国家,写出了三四十本书,无论是我们一般读者看得懂或看不懂的,都散发着纯粹的光芒。他的文字,洗净铅华,凝炼生动,读来如嚼甘蔗般脆爽,又余味无穷。我曾经和他交流过自己的读后感,“你的文笔接近新闻语言,总是善于用最直白和最节省但又不失灵动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和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思想”。他听后表示认同。当记者的,真该读一读他的书,一定获益匪浅。

他的讲座每每围绕一个话题,娓娓道来,言近旨远,启思益智,但点到为止,绝不铺张,一如文风。他与人交谈,同样话语简约,平易中透着睿智,令人如沐春风。

我敢断定,蔡天新的丰富性和深邃性,是一篇或几篇新闻报道难以穷尽的。或许写一本厚重的书,才能较为完整地揭示他那智慧的头脑、广博的见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如他自著的《小回忆》《我的大学》等书,从中可以获悉一位天才少年饶有兴味的成长史,又大略可以窥见上世纪六十和七八十年代变动剧烈的时代履痕。

但我们还是试图通过与他不多的几次接触,用力所能及的文字,去描叙他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思想情怀,及其背后必然和偶然的因子。毕竟,探究是记者的一种本能。今天,林立的这篇《蔡天新:行遍天下,始于台州》,从故乡人的视角,寻找到一位“东方之子”的“初心和使命”。这种叙事,真实、生动,庶几近似蔡天新的写作风格,一篇文章,如浓缩的精华,回答读者围绕蔡天新成长史的“N个为什么”。

蔡天新的童年往事,与长大成人后取得的人生成就,一脉相承。对今天家长和老师来说,有一点足资借鉴,那就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何等重要,而“填鸭式”的教育,简直就是拔苗助长。诗歌与数学之所以能相融于一个脑袋,那是因为两者都具备“充分自由的本质”。而即兴的旅行何尝不是呢?它可以放飞人生的理想,还能让自己的成长拥有更多的“参照系”,蔡老师的谦逊,一定是见多识广的结果。

蔡天新术业有专攻,著作可等身,上课、讲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简直是运用时间的“魔术师”,他每一天日程安排,以分秒计,无缝对接。他博闻强记,厚积薄发,每次旅行,都画地图做记录,这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

蔡天新周游世界,不是泛泛而看,而是带着研究的眼光,撷取外来文化的吉光片羽,同时携上自己所述所著,极尽交往之能事,播撒中华文化的优秀种子。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持续闪光的“东方之子”,蔡天新不自觉地成了当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