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懂得藏拙(懂得藏拙的人)(1)

文/花舍

-

墨子曾说:“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意思是井水太过甘甜,品尝的人多了,更容易枯竭;树木过于高大,用途更加广泛,才容易被人砍伐。

万物是如此,人亦是如此。

比干因为刚强不屈,最终被逼切腹取心而亡;孟贲勇猛无比,却因争强好胜而亡;西施美貌似天仙,最终也死于自己的美貌。

为人处世,锋芒毕露自然耀眼,可过于耀眼,本身就是一种“忧患”。

正如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做人,想出人头地是件好事,这证明为人有上进心,可若是不懂“藏拙”,越是出众,越容易因此折损。

到了最后,往往是那些懂得“藏拙”的人更容易成就大事,这种人不容小瞧。

人为什么要懂得藏拙(懂得藏拙的人)(2)

人为什么要懂得藏拙(懂得藏拙的人)(3)

藏拙,是自我提升之路

年少时的苏轼,听尽了他人的夸奖,他自知自己文采斐然,于是大笔一挥在写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将其悬挂于书房当中。

这个举动传出去后,有一老翁上门讨教,老翁拿起一本古书,指出其中一字问他是何字。

苏轼信心满满地拿起古书,却发现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他顿时红了脸,不知道该如何回复老翁。

此时老翁调侃道:“苏公子,你不是号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

老翁走后,苏轼羞愧不已,重新拿起笔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此以后,苏轼戒掉了自己的张扬和浮躁,潜心读书,这才成为了北宋文学界的佼佼者。

能够“潜心”,本就是自我成就的必经之路。

正如杨绛曾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百倍于普通人。”

提升自己的过程,倘若太过浮躁,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那么一个人也许会一时拔尖,却永远无法真正出众。

人为什么要懂得藏拙(懂得藏拙的人)(4)

反而是那些年少懂得藏拙的人,不骄傲自满,也不狂妄自大,懂得自己暂时一无所知,才能在之后真的无所不知。

毕竟,初期足够的积累,才能造就后期的厚积薄发。

这个时候的“藏拙”,是睿智的蛰伏,是潜心的修炼,唯有如此,经得住岁月的洗礼,才能掌握住人生的主动权。

人为什么要懂得藏拙(懂得藏拙的人)(5)

藏拙,是避免祸端之法

很同意微博上的一句话:“能成大事的人,都会计算人性。”

朋友老周,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可参加聚会时,他从不提及自己当下的情况如何,也从不炫耀自己的收入和生活。

一次聊天,说起老周做人真低调,老周讲了一段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之前他在村里做养殖,那年刚好猪肉大卖,他的生意很好,一时开心,他修了房子,请全村的人吃了顿饭。

席间几杯之后,老周说起自己养的猪,不自觉地起了炫耀的心思,过了没多久,老周的一群猪仔被同村的人毒死,他知道是谁,但不想过分计较。

人为什么要懂得藏拙(懂得藏拙的人)(6)

从那个时候开始,老周无论做什么都不再炫耀,和村民聊起天来时,也只会感叹生意不好做,收入太低。

老周说,低调本身就能避免祸端。

尤其是对于那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而言,别人过得越好,他们越是觉得糟心,总是想要给别人添堵,谁也不知道这些人会做出什么事。

而自己,管不到别人,也不希望因为有钱和一群人闹僵,所以低调就成了保全自己的办法。

不禁想起《恶意》中,作者描述的野野口修。

仅仅因为昔日好友比自己混得好,野野口修便对好友产生了杀心,他嫉妒对方,所以直接剥夺了对方的一切。

被抓时,野野口修也不后悔,他认为自己反正活不长,能拉一个垫背是一个。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善意满满,但也有人满怀恶意,懂得“藏拙”,学会低调,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全,因为人性不可估。

我们唯一能做的,不过是管好自己。

人为什么要懂得藏拙(懂得藏拙的人)(7)

人为什么要懂得藏拙(懂得藏拙的人)(8)

有这样一个冷知识。

几亿年前,恐龙和蜥蜴其实是同类,可蜥蜴却活到了现在,恐龙早已经灭绝,而原因,就在于恐龙太大。

恐龙的能力比蜥蜴强,可它要生存需要更多的食物,更多的氧气。

反而是蜥蜴,因为自己足够“小”,为了躲避天敌它们更加灵活,为了生存下去,它们所需要的营养也不多。

为人处世,道理莫过于此。

藏拙不是真的拙,反而是智慧的蛰伏,所以,收起身上的锋芒吧,唯有如此,人生才能更加顺利。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