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书法雄浑豪放,以苏轼的字为蓝本写的小楷作品,深受欢迎,故有“苏体”之称而苏东坡书法中的“佛印”与他亦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关系苏东坡与佛印相知相恋数十载,一直相敬如宾、相互关照在苏轼生命的最后时刻中,他不忘将佛印赠与好友佛慧法师由此可见,苏轼与佛印结缘之深,更体现出两人浓浓的亲情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佛印和苏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吧,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有哪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有哪些(苏轼与佛印千古流传的缘与故事)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有哪些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书法雄浑豪放,以苏轼的字为蓝本写的小楷作品,深受欢迎,故有“苏体”之称。而苏东坡书法中的“佛印”与他亦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关系。苏东坡与佛印相知相恋数十载,一直相敬如宾、相互关照。在苏轼生命的最后时刻中,他不忘将佛印赠与好友佛慧法师。由此可见,苏轼与佛印结缘之深,更体现出两人浓浓的亲情。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佛印和苏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吧!

一、缘起

北宋元丰五年(1089年),苏轼被贬至黄州,在这一年里,他遇到了佛印法师。苏轼在黄州时结交了不少好友,但与佛印法师却是一年不见如一年。苏轼认为佛印法师很忙,所以一直未相见。有一次苏东坡到黄州办事、拜访佛印法师时遇到大雨,两人都十分着急。于是苏轼以自己的名义将字写好给佛印法师看(这是他最早将“佛印”视为自己身份的体现)。之后苏东坡见到佛印法师时看到他那篇以小楷书写的《寒食帖》十分感动、感叹:“其笔纵横如海,而字虽小而字大也”(《寒食帖跋》)。

1、与佛印法师的交往

苏轼与佛印法师结缘始于元丰五年(1089年)苏轼被贬至黄州时。当时佛印法师正在黄州处理公务。于是苏东坡便以自己的名义为佛印法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佛印法师的敬仰之情和关心之意。这封信写于元丰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信末尾苏轼以自己的名义附上了佛印写的小楷《寒食帖跋》(见页二)。苏东坡将佛印的信寄给了他,佛印在信里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表示愿意到杭州后为苏东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见页四)。苏轼看到这封信后非常感动,将计就计写了一篇《寒食帖跋》与佛印私叙。自此之后,苏东坡与佛印两人便开始交往。

2、关于佛印法师的诗作

在《题佛印法师塔》一诗中,苏轼写道:“一日与佛印对坐,听其禅机,如闻一轮明月高悬,心若不寐,又恐夜归之日已迟,因作《明月》七律以志。佛印法师见之,欣然笑曰:“日已高而寒,月未圆而露,明月在空中,吾何故见明月之为‘高’耶?”苏轼是最早将佛印视为“君子”、“大儒”的,因此他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刻体会。为了和佛印见上一面,苏轼写下了一首诗《黄州寒食帖上》来表达自己对于佛印法师的喜爱:“黄州之寒食,不劳一见;黄州之清苦,无问大小”(《黄州寒食帖跋传第二》)。苏轼不仅看到了佛印法师笔力流畅、笔意飘逸的书法作品,还通过对佛法的思考以诗言志的方式表达想要亲近僧人、传播佛法的愿望。苏东坡通过诗来抒发他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对于佛印的尊重及向往。

3、诗作中提及的“僧”

“僧”在《红楼梦》中被称作“黛玉奴”,而苏轼在其诗中则称之为“僧房主人”。苏轼在《送佛印法师》诗中写道:“僧房主人出紫府,侍者自来有佳期。一字千金终是少,百金千岁不须迟。”诗中提到的佛印法师也正是出了名的著名僧人。佛印从《西厢记·牡丹亭》的曲调中就可看出是一个有名的僧侣、一个身份显赫、地位显赫的高僧,同时也反映出佛印法师为人谦逊、谨慎。后来他又写道:“有僧如是,似僧似法,故其心真一也”(《送佛印法师归东台》)。此后东坡在《书三代僧》一诗中直斥佛教僧人:“佛印之徒亦自有僧,但其所入者何来?”这反映出了其内心对佛教僧人的鄙视和不满。苏轼之所以对佛印法师有如此不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佛教出家弟子多有歧视(如唐代释迦牟尼出家后皆入寺庙,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并不鲜见)。

二、相助

佛印是宋徽宗年间高僧,他为苏轼书《快雪时晴帖》,从他那里借到了佛印当年在杭州为苏东坡所写的小楷作品。后来苏轼去湖州任太守时,也经常请佛印为自己书写书帖。苏轼书法以苏东坡的字为蓝本,所以他写下“黄州寒食帖”、“雪后西湖三笑”等多幅作品。苏轼去湖州任职后不久就到杭州居住了10年,直至公元1087年被贬黄州任团练使。苏轼到杭州后生活起居都由佛印负责。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请佛印题写门联、楹联等门联以表自己对佛印的感谢之情以及对佛印的敬重之情。

1、《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苏轼行书手卷,共八行七字,字径约为6厘米。该帖用笔浑厚,结体规整,结构严谨,字距均匀,结体严谨、沉着痛快。苏轼书写该帖时,佛印已经离开杭州,这件作品因此一直藏于绍兴(今绍兴)博物馆内。《快雪时晴帖》全文虽不及苏轼字,但意境却很开阔,且是他用小楷作品为自己所书。因为当时北宋已进入北宋灭亡之年,这件作品可以说是苏轼为蓝本所书。

2、《东坡百诗》

《东坡百诗》是苏轼一生参与诗文创作的总集,书共收录苏轼诗、词、赋百首。其中有苏东坡的作品一百零五首。佛印不仅为苏轼书写作品,也为他的诗歌创作进行整理。比如苏轼在一首诗里写道:元佑辛酉岁冬十月十五日,子由、黄庭坚、苏辙、佛印、元佑辛未岁冬十月十五日,黄州公余之会,在东坡庄上,一宿不归;宋子由二人作六首,苏辙一夜不归;东坡四首二首一日不归,遂作《无题》二首,由二日不归。东坡亦作六首《无题》二首,由二日不归;东坡十首四首一日不归,遂作《无题》三首,由三日不归;苏轼三十九首六首一日不归;苏轼四十九首三日不归。黄庭坚见苏轼如此之多的诗歌写得如此之好,就评价道:“东坡百诗也;元佑辛酉岁冬十月十五日,黄庭坚书东坡百七百首(《东坡百诗》)以赏之焉!”

3、《雪后西湖三笑》

雪晴西湖见三笑,雪后西湖又见三笑。雪后西湖上三笑:雪雪雨来,雪雨晴,雪晴雨晴又三笑。雪雪雨晴又三笑:不笑,也不笑也,亦不会笑也。——题跋:《快雪时晴帖》从佛印那里借来了,所以他要在雪晴后题写这幅书法作品以表感激之情。雪雪雨来,西湖上,雪雪雨晴,西湖又见三笑,苏轼笑了,佛印又写下一首《雪后西湖三笑》来表示自己对苏轼和佛印帮助自己书法之情,以表达自己对苏轼和佛印之间友情之意,同时也表示自己不会在雪后西湖上题词了。这首诗,现在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清乾隆年间所藏佛像精品之一。

4、《梅仙塔诗》

梅仙塔是浙江杭州的著名景观,它是西湖上一座高达十余米的古塔,据说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为纪念慧超禅师而建。梅仙塔的塔基直径有十余米,由塔基和塔身组成,塔身每面的塔顶都铸有铜佛像和宝塔花纹图案,其中宝塔花纹图案非常精美。梅仙塔与其他塔有不同之处,它不仅仅只是装饰塔身,更重要的是在它内部还有许多奇妙的故事,比如,这座塔内有一座寺庙,佛印从里面带出来一批奇花异草的种子,这些种子就被这些塔上建筑和装饰上的佛像和宝塔花纹图案吸引住了。后来由于这些种子一直被风吹着,后来这些种子随风飘到了梅仙庙里,成为了寺里供奉的圣物。除了这座寺庙外,梅仙塔附近还有许多的寺庙和宝塔,它们都成为了后人缅怀和纪念慧超禅师而建的纪念地,其中包括东塔寺、西塔寺等一些著名寺庙和宝塔。在这次佛印所作的《梅仙塔诗》中也记载了梅仙塔的一些故事及传说。“塔空风雨夜更深,梅仙寺门大开天”中描述了慧超禅师从寺前佛光台上走过之后遇到的一件趣事。

三、相知相许

苏轼与佛印相识于苏东坡的贬谪之路上,二人的关系也在持续发展。为了照顾苏老,佛印出家为僧,一直生活在西湖边上。苏轼与佛印相知相恋数十载,两人情同父子、兄弟情谊依旧浓厚。由于《赤壁赋》的影响,佛印对苏老非常仰慕,并请来和尚书写此诗。苏东坡写下此诗时,还特意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西江月》赠给佛印居士:“西江月,明月夜无人,长是故人心易断!”这首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

1、诗书书画,风雅之士

苏轼在《东坡居士全集》中说:“佛印能书,诗也。”佛印擅长诗文,尤其喜欢写诗文,其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据其传记称:“佛印为西泠八家之一,博学善文,善书法。”而苏轼的书法风格也是清新俊逸的,与佛印同属西泠八家之一。苏轼与佛印有相同的爱好,都喜欢看书写字,他们共同倡导和追求高雅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在苏轼生活的时代,以书画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

2、情同父子,知己知己

在两人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苏轼与佛印不仅情同父子,而且知己。佛印曾向苏轼赠字:“此子如能不取,当我以身相许!”(载元佑二年)苏东坡以太子太师的身份,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与佛印团聚。苏轼和佛印之间的交往,不仅是政治上的互相支持,更重要的是二人之间那份深厚的友情和相互间的关心与爱护。对苏轼来说,佛印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佛印就是苏轼内心最大的依靠。

3、友情之谊,相知相许

苏轼一生写诗作画,对佛印的影响很大,也经常为他题词,他们的友谊也有了新的发展。苏轼写下《南史佛印传》,对佛印居士曾说他见过一只非常可爱的兔子,但是却没有见到一只像狮子一样大小的兔子,就对佛印说:吾观此兔子与您同属狮子属类,与您同岁,您是狮子属类,但没有狮子小。我因无眼而不能见到它,但没见过那只兔子,所以不能断定我心里是否还有你。佛印读后很是惭愧,但还是写了一首《写和赞》表其志向:余所见之龙蛇蛇鼠之物,莫不有狮子之气,独余不能见之;其所见之鸟龙蛇之物,莫不有狮子之气,独余不能见之;其所见之虎凤之物,莫不有虎之气,独余不能见之;其所见之鸟凤之物,莫不有虎之气,独余不能见之;其所见之鸟凤之物,莫不有虎之气耳。吾尝说龙蛇不可互相语,虎若无子之人,乃不能见其兽形;狮若无子,乃不能见其龙之状矣、之所谓虎者也而可见其蛇者耶!余尝说凤者也已而不可见之,虽人谓凤之可以见其龙亦不可不见而不可为之也;虎之不可以视之,但以不能见于吾观此篇中所描写之猛兽之言;虎其虽可以一眼分辨,其实已失虎视象矣、而不见云也﹔所谓虎若不能以其人知矣虎如不能以其情见也,而不见云也。

4、两生相许,携手同行

苏东坡和佛印的感情,很早就已经在苏轼的身上显现出来。苏轼与佛印,情同父子、兄弟,虽然二人都是不为人所知的人,但他们相互关心,相互陪伴,从未间断,情同父子、兄弟情谊也不减当年,真是情同手足情深!苏轼在晚年还写了一首诗献给佛印,称赞他:“此子最是高,有一身好神通。平生有大悲心,此身有妙妙。”由此可见,苏轼与佛印关系之好。苏轼曾说:“我佛印是我最敬重的禅师,平生只对佛印说一句话:我见你最好!”可见,苏轼与佛印之感情在当时已经是十分深厚的。苏轼还曾说:“若再作一回佛印公,定要比我高两个等级!”可见两人当时关系之亲密度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