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出自于哪里?

“教子”在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 汉代班固的《汉书·韦贤传》: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遗子千金,不如教艺一身。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良田千顷,不如薄技随身,富厚福泽,不过厚吾一生,贫贱忧戚,乃是玉汝于成。 宋代陈亮的《祭何茂材文》:“众人所睹者,黄金满篇;我独知之,教子一经。”明代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七:“所以古人说:‘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贫贱无以自立,只有读书守分,可以立身。”

教子,就是教育好孩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和戏剧中的传统剧目“三娘教子”都是说“教子有方”的故事。教子,不仅是传承家风,也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教子”小故事

战国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孟子小时候,家住得离墓地很近,好奇的孟子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后非常担心,于是把家迁到了集市旁边。不久,孟子开始模仿商人的举动,玩起了买买东西的游戏。孟母叹气道:“在这样的地方孩子是无法成才的!”她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她发现儿子总是玩一些模仿礼仪的游戏,欣慰道:“孩子在这学会了礼仪,应该把家安置在这里!”

家风家教故事美篇(家风微阅读三教子)(1)

三国

曹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非常关心儿子们的成长,并且反复告诫他们:“你们小的时候,我会关心疼爱你们,但等到你们长大后,我会量才而用。我对部下不会偏心,对家人也公正,唯才是举才能治理好国家!”

东晋

陶侃,东晋名将。他的母亲湛氏很懂礼仪,勤俭持家。湛氏整天辛勤地纺织纱布,贴补家用。她教导陶侃要结交品德高尚的朋友,努力向别人学习。每当有客人前来拜访的时候,她总是亲自去喂马,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用最好的床铺留宿他们。当时的人们赞叹说:“若不是这样的母亲哪能生的出这样的儿子呢?”

家风家教故事美篇(家风微阅读三教子)(2)

隋朝

郑善果身居高位,母亲崔氏仍然坚持纺纱织布,贴补家用。郑善果不忍心看母亲这么辛苦,对母亲说:“儿子现在做了官、封了侯,俸禄很富足,您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自己呢?”崔氏回答道:“我原以为你知事明理,听你这么说,才明白你还需要有人来开导。按照礼法,做官所得的俸禄,应当拿出去做善事,救济需要帮助的人,以表示先人的恩惠。至于纺纱织布,那是妇人分内的事情,懒惰和安逸不符合礼法。”当时的人都称赞崔氏很懂礼。

家风家教故事美篇(家风微阅读三教子)(3)

唐朝

唐朝监察御史李畲的母亲为人清白正派。一次,李畲的禄米由差役送到家里,李母令人过数,结果多出三石。李母询问原因。差役说:“御史的禄米出库时一向不将高出斗口的部分刮平。”母亲又问应付多少车脚钱。差役说:“给御史家送禄米一向不收车脚钱。”李母很生气,命令差役送还多出的禄米,并付了车脚钱。

北宋

北宋年间,朝廷任命刘安世做谏官。接任以前,他对母亲说:“去朝廷做谏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还会招来祸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借口,现在推辞还来的及。”母亲答道:“谏官是皇帝身边直言的臣子。你有幸得到了这个职位,理应舍生取义去报答恩典,假如你以后被流放,我会跟你一起去的。”刘安世含泪答应了母亲,上任后忠于职守,得到百姓称赞。

家风家教故事美篇(家风微阅读三教子)(4)

元朝

元朝时,参知政事张雄飞的长子张师野担任东宫警卫。有一天,有人请求让张师野做荆南总管。张雄飞坚决劝止,对张师野说:“今日有人要提升你做官。你在太子手下担任随从的日子也很久了,本来做官也是应该的,可是我正担任执政,提拔你,别人会认为我对自己的儿子偏爱照顾。所以,我一日不离开参知政事这个给官位,你就不要期望做官!”

明朝

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因弹劾权臣严嵩,被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谕妻谕儿卷》教育儿子。在做人方面,要向父母学习,做一个正直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交友方面,要与“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君子肝胆相交,远离唯利是图的小人;在治学方面,要先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后择良师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成长为正直忠厚的君子,为世人所称赞。

家风家教故事美篇(家风微阅读三教子)(5)

清朝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给堂弟郑墨的家信中讲到爱子之道:“余五十二岁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但要有原则,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不可使其成为刻薄急躁的人。”在另一封书信中又谆谆告诫道:“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能因他是你侄子就姑息、放纵、怜惜。” 郑板桥还在信中写道:“ 读书中举做官是小事, 第要明理做个好人。”“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以竹人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他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家风家教故事美篇(家风微阅读三教子)(6)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滕代远历任铁道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但他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优良的家风。滕代远有五个儿子,他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坚持“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的原则,并定了三条家规:一是不送子弟学校读书;二是家里人不许坐公车;三是不要靠父母,自己闯路子。

家风家教故事美篇(家风微阅读三教子)(7)

在对待子女花钱的问题上,朱德非常严格,他曾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不要小看给孩子钱的问题。 如果不注意,钱给得多了,实际上是害了他们。他们都有工作、有收人,能够生活就可以了。他们不知道过去的苦难,钱给多了,可没有任何好处。”“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这是朱德教育子孙后代的又一句名言。 他在病重期间,曾多次对孩子们说:“我是无产阶级, 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切都上交国家。”他在病危的时候,则嘱咐妻子康克清,把他自实行工资制以来的全部存款共计两万多元,作为党费,全部交给组织。

家风家教故事美篇(家风微阅读三教子)(8)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四岁丧父,在祖母、伯父、母亲的扶持和教育下,刻苦学艺,敬重并学习祖父、父亲的为人处事,从艺术和家风上均继承祖风,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在日寇侵我山河、气焰嚣张的岁月里,他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艰难度日,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佩景仰。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培养子女的经验,梅先生总是淡淡地说:“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 他从不疾言厉色并绝不打骂孩子。“把孩子吓傻了 ,就更听不懂了。耐心地讲解,总能让孩子明白的。”梅兰芳一生严于律已,他将表演艺术和梅家谦虚谨慎、俭朴随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当代文学大师、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的母亲年近百岁,每次到儿子的本命年,她都要亲手为儿子做红腰带,并绣上“马年大吉”四个字。冯骥才感动不已,他说:“正是因为我在家里获得了这样美好的爱, 知道了爱是什么滋味,我才希望把爱传递给别人。”

(图文整理:刘力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