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7年的冬天正在缓缓来临,对于中原诸侯,尤其是晋国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季节。

当晋国派出使者,邀约宋、卫、曹诸国大夫往赴清丘之盟,以求巩固中原联盟,共同对付楚国之时,楚庄王熊侣已经率军行进在通往萧国(在今安徽省萧县)的路上。萧本是子姓小国,由于弱小,且近宋地,所以长期为宋国附庸,基本类同于宋国一邑。因此,楚人名为伐萧,实则伐宋。

邲之战后,黄河流域南部的郑、许、陈诸国已尽数附楚,只有宋国、蔡国还站在晋国一方。说起来,宋不附楚,多少与郑国有关,因为整个春秋时代,宋与郑都是水火不容,几成传统,既然郑附楚,那么宋国便决计与之对立。这种怪异情势中,可以依稀看到宋人的个性,后人讥讽其“迂”、不识时变,终归有其道理。

但是这一次,愿不愿与郑国处在同一阵营中,已由不得宋国,熊侣决计要把宋国收服,把黄河以南的广大区域统统划入楚国的势力范围。伐宋,是熊侣称霸中原的重要一节,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外交抑或战争,不服宋便不罢休。此次伐萧,便是给宋国一个警告,顺便看一下宋国的反应。

襄阳汉江

当楚军在隆冬时节的酷寒中逼近萧国时,宋人华椒随即率领宋、蔡联军赶来救援。靠了这两个国家的帮忙,萧人在初战时意外活捉了楚人熊相宜僚和王子熊丙。熊侣心中忧虑,派使者入告萧人:别杀他们,我马上退兵。

熊侣这么说,或许的确有暂时退兵的打算,毕竟天气寒冷,从江汉之间远道而来的楚军准备不足,已然冻得够呛;或许只是缓兵之计,先保住熊相宜僚和王子熊丙的性命再说。但是萧人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丝毫不理会熊侣的请求,不管不顾杀了两名俘虏。如此鲁莽的行径,为萧人招来了灭顶之灾。

公元前597年十二月八日,楚人灭萧。

宋国没有从这件事中收获任何经验教训。楚军退走后,萧再度回到宋国手中,宋文公子鲍觉得楚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出师伐陈。不久前的清丘之盟上,晋、宋、卫、曹四国大夫盟誓立约,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恤病,讨贰”,即共救灾患,讨伐不服。陈国附楚,即为不服,不服当然要讨之,否则置盟誓于何地?

宋国信守盟约讨伐陈国,其他国家却压根没把盟誓放在心里,尤其卫国,更因与陈国有旧情,竟然视盟约为儿戏,起兵抗宋救陈,致使宋国的伐陈不了了之。

事实上,不仅卫国不拿盟约当回事,盟主晋国也早已把会盟坛上的恶毒诅咒置之脑后。第二年,即公元前596年夏,当楚庄王熊侣以宋国“救萧、伐陈”为由,率军伐宋时,晋国不闻不问,把“恤病,讨贰”的誓言忘得干干净净。

此次伐宋,楚军浅尝辄止,熊侣的目的似乎只在试探晋、宋、卫、曹诸国联盟的反应。晋不来救,使熊侣认识到这个联盟貌合神离,不致构成重大威胁,于是放下心来,为下一次大规模伐宋做准备。

楚庄王趁虚而入陈国险些灭国 楚庄王说你从宋国经过(1)

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区附近的阏伯台


公元前595年夏,熊侣派遣王子熊冯和大夫申舟(即文之无畏)分别出使晋国和齐国。熊冯赴晋,为行聘礼,申舟赴齐,则为联合齐国。

自楚至晋,必经郑地;自楚至齐,必经宋境。

两人出发前,熊侣特意叮嘱他们:不许借道。

申舟显得十分不安。公元前617年冬,楚穆王商臣与宋昭公子杵臼孟诸田猎时,申舟曾经鞭打子杵臼的仆人,令宋人大感羞辱,心头伏下仇恨。如今过宋又不借道,若宋人新帐旧账一起算,要了申舟的老命,丝毫不值得惊讶。

申舟忧虑重重地对熊侣说:王子熊冯过郑,虽不借道,但郑人识时务,熊冯无忧;我过宋,不借道则必死无疑。

熊侣说:没事,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去伐宋。

申舟明白,在熊侣眼中,自己已经死去,而自己的死不过是熊侣伐宋计划中的一个步骤而已。有自己的死作为铺垫,熊侣的伐宋之师才会显得更加理直气壮,楚国的士兵也才会更加斗志昂扬。

把自己的儿子引见给熊侣之后,申舟登车出发了。

车队驶过南方的青葱原野,把故乡远远甩在后面,死亡却越来越近。车队进入宋国境内之后,被宋人截住了。宋右师(右师为宋国六卿之首,掌国政)华元愤愤然向宋文公子鲍说道:过我而不借道,把我堂堂宋国当做楚国边境小县了吗?看来楚国存心要灭宋国了,既如此,干脆杀了申舟,让楚国来讨伐吧!

楚庄王趁虚而入陈国险些灭国 楚庄王说你从宋国经过(2)

《左传·宣公十四年》书影

华元当然并非迫不及待想要亡国,只不过楚国大举伐宋之心昭然若揭,只在早晚而已,杀不杀申舟没有本质区别。再者,宋人骨子里守老礼,守信,守诚,守义,所以才会以螳臂当车的姿态,信守盟约讨伐陈国,也因此备受时代和后人的嘲讽。异国使者,过邦不借道,乃至为无礼之举,宋人杀之,无可厚非,更是其文化底蕴和民族性格使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宋人还对中原盟主晋国抱有一丝幻念,以为晋国在宋国生死存亡之关头,一定会同恶相恤,发兵来援。

终于,如楚庄王熊侣所愿,申舟被宋国杀死于杨梁(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

消息传至郢都时,熊侣正在路寝之中,闻之暴怒,甩袖而起,不及穿鞋就跑出路寝,直奔王宫。侍从跌跌撞撞跟在后面,到了前院才让他穿上鞋子,奔出寝宫才递上佩剑,等到让熊侣登上车驾时,他人已在街市之中。

他当然很愤怒,但如此激烈的表现,很难说没有表演的成分。

是年九月,熊侣率军伐宋,围宋都商丘。

这次围城,双方都做足了准备工作,所以相持日久,楚军纵然有郑国军队的帮忙,终究无法很快攻破城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商丘城中人心渐趋不安,而鲁国又在次年春天加入围城的行列,更加重了宋人的慌乱。

危急时刻到了,宋文公子鲍急忙派人赴晋求救。

但是,晋国又一次让他失望了。


事实上,宋国使者乐婴齐初到晋国时,晋景公姬獳是打算派兵救援宋国的,但是晋大夫伯宗(郤氏旁支)劝阻了他,理由是楚军势头正旺,要救也要等到楚军疲惫之时。伯宗的话冠冕堂皇,尽是“鞭长莫及”“天方授楚”之类,唯独没有提及“恤病,讨贰”的清丘盟约。

于是,宋人望眼欲穿,始终没有等来晋国的救兵,只等来一个晋大夫解扬。晋景公姬獳派解扬赴宋,只为传达一个消息:千万别投降,晋国大军已经出发了,不日就到。

这是一个假消息。

但是解扬半道上被郑国抓获,送到了楚军营中。熊侣重金厚赂收买解扬,想让解扬告诉宋国“晋国不想救宋”,以此加重宋人的恐慌,促使宋国投降。解扬起初不答应,熊侣再三劝说利诱之后,他才不情不愿地同意了。熊侣很高兴,令解扬登上围城的巢车,向商丘城内喊话。不料解扬登上巢车后,立即改变口风,大喊道:晋将以举国之兵救宋,大军就要来了,宋国千万不要投降!

楚庄王趁虚而入陈国险些灭国 楚庄王说你从宋国经过(3)

商丘,宋国故城遗址

熊侣大怒,欲杀解扬,行刑前派人责问解扬:你既已答应我,为何又背之?你不守信,只能去死了。解扬对曰:君主有命,而下臣奉命行事,这就是守信;若我同时接受两位君主的命令,何谈守信?我受命而出,宁死也不能违背君主之命,所以贿赂我是没有用的;我之所以答应楚王,不过是为了借机完成使命;如今使命既已完成,死得其所,没什么好遗憾的。

解扬此言一出,楚国众臣肃然起敬,纷纷请求熊侣赦免解扬。熊侣也被解扬的话所打动,就放了解扬,令其回国复命。

转眼,夏日已至,楚军围城已有九月,眼看军粮无多,而商丘城依然久攻不下,熊侣流露出了退兵的打算。申舟之子申犀叩头于熊侣车驾之前,言辞间颇有恨意:我父亲明知必死,仍然奉命出使齐国,君王对他的许诺,看来已经忘了。

熊侣默然,无以作答。

显然,此时退兵,前功尽弃,必将对楚国军心影响巨大,而且还会大长宋国乃至中原诸侯的士气。为熊侣驾车的申叔时深谙其中利害,因此力劝熊侣不要退兵;不仅不要退,还要做出长期坚守的样子,在商丘城外盖上房子,让那些逃离土地的人回来继续种地。

楚军粮草所剩无几,但可以运过来,商丘城中粮草短缺,就只能饿着了。

申叔时断言:不需太久,宋国必降。

果然,楚军刚刚作出盖房子种地的样子,宋人立时惊惧万分。解扬在巢车上喊话,已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他言之凿凿的已在路上的“举国之兵”,倒是的确上路了,不过没来宋国,而是忙着去抵御秦国的入侵,忙着去和狄人狄人打仗——这一年夏天,败军之将荀林父戴罪立功,灭了赤狄潞氏。

宋国被晋国抛弃了。那一丝仅存的幻念烟消云散,充斥在宋人心头的,只有浓重的绝望。

困兽犹斗。人在绝望之中,最易做出出人意料的拼死一搏。

一天夜里,宋右师华元悄悄潜入楚营,直接摸到了右军将子反的床边。没有人知道华元是怎么进去的,这是一个谜案。能确定的只是他进去了,并且成功劫持了子反。华元对刚从睡梦中惊醒的子反说:商丘城中已经凄惨至极,人们易子而食,拿骨头做燃料,但即便如此,要让宋国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也是绝不可能的,我们宁愿亡国;如果楚军能后退三十里,宋国将惟命是听。

华元的意思是,宋国将向楚国求和,但必须是以体面的方式。

子反入告熊侣,熊侣允诺。

第二天,楚军撤围,后退三十里。楚、宋两国达成和解,而华元入楚为质。

长达九个多月的围城之后,宋国倒向楚国的怀抱,中原诸侯中,较大的鲁、宋、郑、陈等全都归附楚国。楚庄王芈侣的霸业,大功告成。

(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