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1)

昨天看了两集眼下热播的《延禧宫略》,不吹不黑地评价,如果仅仅作为一部娱乐宫廷剧来看,于妈这次终于没有继续沉迷在原来槽点满满的阿宝色中,并且在布景上做了一番还算精致的升级,凭这两点,就确实要比满屏天雷滚滚的古装剧讨喜许多,但也只能是一部娱乐宫廷剧,因为照他所谓的还原历史,还是差了一个大西洋的跨度。两集看下来,我仍然没法接受《小荷》里的谭卓就是眼前市井妇人一般的贵妃,不觉得有什么脱胎式演技,倒真是切切实实的让我体会到闹剧是如何毁掉了一名好演员。毕竟历史不是戴个“一耳三钳”、画个“咬唇妆”、梳个麻花辫就能够称之为还原的。

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2)

槽点一:后宫选秀,秀女乌雅氏是绝不敢如此嚣张跋扈的。皇宫内院,秀女是前一天晚上由八旗官员组织进宫,经过一夜的等待,又冷又怕,更不敢随便跟宫里的人随便起冲突。从乌雅氏的表述来看,她应该是个世家子弟,那种家庭教育不会有暴发户式的这种表现。

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3)

槽点二:贵妃高佳氏,在乾隆时以贤良著称,与剧中人物的反差太大,人物设计是否与历史原貌一定相符倒是不要紧,表演上的做作夸张我也不想多说。但从我看到的人物形象来说,实在没有后宫主位的身份感,说话没分寸,行动没仪态,《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些地主老财的妻妾们都显得更有教养。

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4)

槽点三:太监跟皇上谈论女人,实在是天雷滚滚了。第一,太监跟皇上之间不可能谈论这种话题,不论太监的身体缺陷,更重要的是身份太不对等;第二,太监根本就不能主动跟皇上聊天,那是取死之道,问什么答什么,多说都有罪。咸丰朝有个贵人就因为跟本宫太监说笑,就被降为了常在,太监被打了80大板,发往吴甸铡草。

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5)

槽点四:乌雅氏秀女因为想作出“步步生莲”的效果,触怒乾隆,皇上一怒之下竟然让人扒去她的鞋!这是清代,在人们的思想里女人的脚还属于性器官,虽说满人不似汉人缠足,对于女人的脚也没有那么多欣赏的讲究,但当众扒鞋,相当于当众扒衣服,这种做法皇帝万万是做不出来的,太不尊重人,也太没有身份,山大王倒是有可能这么干。

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6)

这四点都是本剧第一集里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于妈戏里最常见的问题,人物没有身份感,在高大上的表现手法上总显得那么暴发户,还是当代暴发户,说实话,他们这戏换成时装,真没有什么违和感。

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7)

再说一些细节上的小问题。一,清代宫廷没有喊皇上驾到的习惯,皇上去哪儿自然有太监提前去打前站,皇后要在殿外跪接跪迎,其他嫔妃要到宫外跪接跪迎,根本就不需要有个司仪喊驾到。这都是当年戏台上为了向观众交代人物而形成的表演方式,后来也被影视剧承接了下来。

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8)

二,选秀女的制度,每旗按年龄排序,3-5个人为一组,比如镶黄旗第三参领下15岁5人一组,就直接站过来,不需要请安行礼,也不能随便说话,站在那让皇上看清楚了就可以。每个秀女也不需要旁边站个太监介绍,所谓留牌子、撂牌子的牌子,就是介绍秀女家庭情况的简介,每块牌子上都写着某旗某佐领下谁的女儿谁谁谁。

延禧攻略的10大观感(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9)

三,皇后用的盖碗。首先来说,盖碗这种形制的器具大致在康熙雍正时期出现,但当时的盖碗是没有下面的碗托的,碗托是民国之后才出现的。其次,当时的盖碗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不可能出现纯白瓷无纹饰花色的,当时粉彩尚少,青花、五彩的比较多见,宫廷当中还有珐琅彩。这么大的制作,只用一个最便宜的白瓷小盖碗,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