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有他和刘备,刘备却吓得筷子掉到地下,仔细解读,这段话信息量非常大。三国时期还有一段话信息量也很大,只是没有这段话有名罢了。那么,这是什么人的对话呢?

(刘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备二次掌徐州不久就被曹操打败赶走,辗转到了荆州依附于刘表。有一会刘备和刘表论天下豪杰,许汜在座。许汜说:“陈登不过是江湖义气之徒,粗豪之气始终未曾去掉。”刘备问刘表:“许君的说法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许君是位好人,不应该乱发议论;如果说对呢?元龙确实名重天下。”刘备问许汜:“你说元龙粗豪,有什么事情可以证明吗?”许汜说:“从前战乱时我曾经路过下邳,去见元龙,元龙没有以主人身份待客的意思,久久也不和我说一句话,而且径直上大床睡觉,却让客人睡在下床上。”刘备说:“你有国士的名声,现今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希望你忧国忘家,胸怀救世之志,但你却专意于购置田产房舍,言谈也没有新意,这都是元龙忌讳的,他哪里还有什么话和你说呢?换成是我,我会独自卧在百尺高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下,哪里会有上下床之间的那点儿距离呢?”刘表大笑。刘备趁机发挥说:“像元龙这样具有文胆武略的人,只应到古人堆里去寻找,可惜仓促之间实在想不起可以与之媲美的合适人选。”

要弄明白这段话,需要对两个人进行一番介绍,即陈登和许汜。

陈登字元龙,沛相陈珪之子,叔祖是太尉陈球。陶谦任职徐州牧期间任职典农校尉,陶谦死后力主刘备继任徐州牧。吕布主政徐州期间,派遣陈登出使许都,让他为其谋求徐州牧,陈登却趁机建议曹操尽早铲除吕布。曹操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让他暗中加强军队以便讨伐吕布。陈登在广陵很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护。曹操征讨吕布,陈登率领广陵军先期抵达下沛城,因作战有功被任命为伏波将军。陈登在江淮间有威望,多次打败孙策属下部队的进攻,广陵始终没有落入孙策手中。

许汜为东汉末年名士,有国士之名。曾为曹操手下从事中郎。曹操在兖州征讨徐州期间,许汜与张超、陈宫谋划背叛曹操,迎接吕布来兖州,阴谋得逞。吕布主政徐州期间,许汜为吕布帐下谋士。吕布败亡,许汜前往荆州投奔刘表。

这段话最著名的还是产生了一个成语:求田问舍。意思上面说的很明白,在一个乱世,他许汜想到的却只是自己,这和一个胸怀天下下的“国士”非常的不符。尤其是,刘备是在当面痛斥许汜,而他自身也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客人”。刘备为什么会这么做呢?那就是太讨厌这个许汜了。可是我们又看到刘表说许汜是个好人,这不是反差很大吗?如果结合刘备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刘表并没有刘备的切肤之痛。刘备当年入主徐州,袁术来争,两人在淮阴一带大军对峙。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吕布背后捅刀子,夺取了下沛城,徐州移主。吕布是从哪里来的呢?兖州。他从曹操手中夺来了兖州,却没有那个能量守住,被曹操赶了出来。吕布到了徐州,是刘备收留了他,而他却成了背后捅刀子的白眼狼。本来,吕布被董卓部将李傕等人赶出长安,到处流窜,天下诸侯没有人待见,只能栖身于河内张杨处,可说是如同丧家之犬。吕布当时名声很差,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人迎来了兖州。迎吕布来兖州的人是张邈、张超兄弟,“始作俑者”却是许汜和陈宫。张邈、张超兄弟也是太守,尤其是张邈,是讨伐董卓的老资格,人家离开曹操只不过是自立而已。陈宫和许汜是曹操部将属官,他俩“迎吕布”才是真正的背叛。由于陈宫地位高于许汜,所以这反曹的账都记在陈宫头上,许汜似乎有点儿被隐藏,但刘备却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刘备当面痛斥许汜,感觉有点儿咬牙切齿似的。

这里有一个人物陈登,虽没有出场却好像是主角似的。刘备登上三国政治大舞台是在徐州,无论是自任徐州牧、被任命为豫州牧还是成为左将军,都与这个徐州有关,而陈登是积极把刘备推上这个大舞台的人物之一,可以说是刘备很强的助力。陈登后来虽然没有跟随刘备走,原因比较复杂,但两人始终都不是敌对关系,这就是刘备抬陈登贬许汜的根本原因。

这个场景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刘表,他虽然是主人、上位者,却感觉像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主见的属官似的。感觉他并不赞成许汜,却要先说许汜是个好人;看起来说陈登好,却不是自己的意思。双方都说了,却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说。如果说是圆滑,也应该是把双方都说点儿好处吧?可他没有。只感觉他表达的意思是:还是你刘备说吧。

最值得琢磨的是刘备的话,你本身就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客人”,干嘛守着主人去痛斥另一个客人?把一个不在场的人抬上天,难道真的是为了评价陈登吗?是不是他在变相的提醒刘表,养着这样一个不顾君臣大义,只知道求田问舍的私利小人有何用?有一个像陈登一样有武略文胆的人,你为什么不用呢?如果用代入之法,你刘表不应该好好想想,这儿有一个比陈登还强的人吗?

可惜刘备仍然失望了,刘表仍然限于议论陈登的话语当中,真情的大笑。如果我们再把曹操的煮酒论英雄对比一下,曹操也笑了,但他却始终把话题掌控在自己手中,这才是差别。再进一步问,刘表像是一个主人吗?

三国时期人物和故事(三国时期信息量很大的一段对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