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拿来主义(鲁迅谈拿来主义)(1)

只要是好东西,不仅外来事物,而是古今中外一切事物,鲁迅都是主张“拿来”的。但这个“拿来”的过程,有个“挑选”的环节,他举例说:看见鱼翅,便像罗卜白菜一样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对烟枪和烟灯,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对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总之,“拿来”精华,摈除糟粕。

“拿来”好东西,鲁迅是主张不问出处的——东西好,管它出自哪里呢。这个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名文《拿来主义》里,也散见于他的不少杂文中。举四条鲁迅语录。

一,要学习敌人的长处。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说:“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在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模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模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模仿’的。”

鲁迅认为,谁有优点,就应该向谁学习,谁有优点,谁就是老师,哪怕这优点是敌人的,哪怕这老师是敌人。鲁迅的这个观点,可谓彻底的拿来主义。日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相当精良,是因为他们“会模仿”,即向更先进的西方工业国学习。中国想赶超日本,首先就要学习日本的“会模仿”。会模仿,就是一种拿来主义。日本人是很懂得拿来主义的,他们搞明治维新,就是学习西方,结果使日本很快强大。

二,进一个忠告。鲁迅在《“日本研究”之外》一文中说:“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的青年进一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他们平时就有很多的书,……关于外国的,那自然更不消说。”

鲁迅说这话的时候,日军已经侵占了辽宁、吉林两省,是敌国了。但在这时,鲁迅依然提出了自己的忠告,明确地告诉中国青年,要向日本的优点学习。这个忠告,鲁迅是很坚决的,哪怕国内排日声浪巨大,也要告诉青年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拿来主义。

三,青皮无赖的韧性也要学。为与旧中国的黑暗作战,鲁迅主张韧性的战斗。为此,他认为不妨把青皮无赖的韧性精神也“拿来”。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

大可佩服,也就是可以“拿来”。这种青皮无赖是很可厌的,但他们确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韧性。鲁迅认为,青皮固不足法,但他们的韧性可学。与旧世界搏战,正需要这种“执着如怨鬼,纠缠如毒蛇”的韧性。

四,取法广东商家的“认真”。有人著文《如此广州》,批评了广州某商家的迷信之举——为了压制街对面的老虎招牌,立起了玄坛财神(赵公元帅)和李逵的大像。鲁迅看后写了一篇《〈如此广州〉读后感》,说:“广东人的迷信似乎确也很不小……然而广东人的迷信却迷信得认真,有魄力,即如那玄坛和李逵大像,恐怕就非百来块钱不办……广东人的迷信,是不足为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

鲁迅当然是不赞成迷信的,但他认为广东人办事的认真态度是可以“拿来”的。他在这篇读后感里又说:“中国有许多事情都只剩下一个空名和假样,就为了不认真的缘故。”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历来办事爱凑合、不认真,说这是国民劣根性之一,也并不离谱。所以鲁迅特别提倡“认真”二字,所以他对广东商家的办事认真很赞赏,认为应当取法。

鲁迅对于各种事物,善于分析、选择,即使是敌人,是青皮无赖,是搞迷信,他也能看出另一面。这另一面,就是可以“拿来”的好东西。鲁迅的拿来主义,是辩证法的拿来主义。

作者:李乔 编辑:丁兆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