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20余年,迷惘过,困惑过,但我没有放弃,始终在探寻教学中如何以人为本这个探寻的过程,恰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那人应在灯火阑珊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那人应在灯火阑珊处(就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应在灯火阑珊处

从教20余年,迷惘过,困惑过,但我没有放弃,始终在探寻教学中如何以人为本。这个探寻的过程,恰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虽然学习资料没有现在这样丰富,但我一开始就知道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不过我当时并没有深刻理解,只是背诵下来而已。

初来乍到,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设计教法,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遇到问题我就立刻虚心求教,大多时候都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越是觉得备得特别充分的课,学生的反应越是沉寂,本以为会出现一个课堂高潮或亮点的地方,学生却完全不买账。

后来,豁然开朗。我精心备的课,由于只顾自己的思路和设想,想当然地预设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路和感受,学生完全处于“被学习”的状态;而吃透了教材、教学模式不固定的课堂反倒能够顺学而导,因为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也就是把学生当作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这一阶段,我在教学中没有研究主题,见招拆招,第一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不是用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为之找到理论依据。不过,我亦逐渐明晰——研究应该有一个主题。

我不断思考总结后发现,怎样让课堂成为有生机的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整合为这样一个主题: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怎样以学生为主体。

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转变为“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如何让课堂成为有生机的课堂?学生干巴巴地坐着被动听讲,自然死气沉沉,那么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吧,教师做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顿悟以后,围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主题,我想了许多办法,学习既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课上本来我想说的先让学生说,如果说不到位,我加以引导后让学生继续说,我只在学生的认知处于瓶颈时才及时“出手”;每个人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都有机会说,那就分成小组在组内说;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我虽然还不够专业,但是已经提炼并确立了自己的研究主题,那就是“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开始学会运用理念解决实际问题。

之后,我的视野逐渐开阔。纵观全国闻名的、取得卓越效果的教育模式,我认为精髓之一就是都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当我顿悟这一层面时,醍醐灌顶的痛快、透彻让我大有云开月明、茅塞顿开之感。从此,我把“教学应以人为本”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实践发现,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题,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疑惑和问题,几乎都可以从是否以人为本这个角度去思考并解决。

透过现象看本质,貌似纷繁复杂的问题,有时答案其实很简单,并且这个答案可能一直都蛰伏在身边——“以人为本”这一研究主题将贯穿我教育生涯的始终。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13日第9版

作者:刘春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