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名胜古迹(惠州西湖历史1600多年)(1)

苏堤是惠州西湖最重要的文物景点之一。(资料图片)

惠州西湖自形成发展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来到西湖,所见每一汪湖水,所踏每一座石桥,所触摸每一处遗迹,无不让人感受到惠州西湖千年的历史。

一幅千年历史文化巨卷缓缓打开:先有始建于东汉的佛家寺庙,后有以苏东坡等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遗产,近代还有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留下的革命活动旧址。他们都为惠州西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

13处遗迹被列入省市文保单位

惠州西湖源于东江、形于山势、活于泉溪,文物建筑极具历史文化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有亭、廊、轩、榭、寺、观、祠、堂、阁、楼、馆、舫、桥、塔、碑、墓等形式,既顺应了惠州西湖幽深秀邃的特征,又体现出古、雅、秀、灵的特色。在历代文物古迹修缮过程中,尽可能地保存文物古迹原来的形制,以及造型和艺术风格,因此较好地保存了不少文物古迹。

据了解,惠州西湖现有文物古迹主要沿七大区域分布:孤山-西山文物区、飞鹅岭文物区、元妙观文物区、北门文物区、洲岛文物区、丰山文物区和紫薇山庄文物区。其中,传承有序、从未有间断的文物古迹就有苏堤、西新桥、泗洲塔、丰渚(丰渚园)、点翠洲、留丹亭、王朝云墓、六如亭、准提阁、永福寺山门菩提古树等数十处。其中泗洲塔、元妙观、王朝云墓、拱北桥、丰湖书院匾联石刻、留丹亭、落霞榭、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3处已被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湖形成“五湖六桥”形态

纵观惠州西湖,一列列堤桥把湖面分割成五大部分,形成“五湖六桥”的形态。宋代《惠州府志》早有“五湖六桥八景”的记载。其中拱北桥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至今已有900年历史,是惠州西湖现存最古老的文物原建筑之一。据《惠州府志》记载,北宋治平年间,陈偁出任惠州知州后,围湖筑堤,恢复渔业生产。同时为方便行人和西湖泄水,在堤中构筑了一座石桥,始称陈公桥,这便是拱北桥的前身。在惠州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中也有记载,陈偁“筑堤截水,竹为径二百丈,石为水门”。随后历代均有维修,直至明代成化年间,知府吴绎思对桥进行重建,今日所见的五孔石桥首次成型。直至今日,拱北桥依旧是西湖蓄水、放水的主要闸道,肩负着泄洪和拱卫的作用。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北宋大文豪苏轼诗句中提到的“玉塔”是泗州塔。泗州塔是惠州西湖最具标志性建筑,也是惠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唐代,苏东坡在惠州写的诗词中多处提到它,称它为玉塔或大圣塔。到明代因年久失修倒毁重建,是一座八角柱体的七层砖砌建筑,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每当夕阳西下时,湖光粼粼,塔影入湖,成就“雁塔斜晖”这一西湖胜景,泗州塔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堤为西湖最重要文物景点之一

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谪居惠州。寓惠期间,他助建西湖,所到之处皆成为西湖的重要古迹,留下了孤山苏迹、东坡园、苏堤、王朝云墓、六如亭等一批文化古迹。

“苏堤玩月”是惠州西湖名景之一,因苏东坡资助组织建设而扬名。但当时的景象与当今可谓是有天壤之别。北宋绍圣年间,惠州西湖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丰乐桥已经破败不堪,百姓出行十分困难。爱民如子的苏东坡向当时的惠州太守詹范建议,在平湖门和西山两端各筑一段堤,堤中造桥,而造桥的木料全部改用罗浮山坚硬如铁的石盐木(柚木),桥上再“架飞阁九间,壮其势于上”。这便奠定了“苏堤玩月”的雏形,堤被称为苏堤,堤中桥被命名为西新桥,后被誉为“六桥”中的第一桥。千百年过去了,尽管苏堤因为西湖水域的减少而缩减至300米,但仍是西湖最重要的文物景点之一。

说到王朝云墓、六如亭,不得不提到苏东坡与妾侍王朝云那一段感人至深的患难真情。在苏东坡被贬谪打击之时,其妾侍王朝云毅然相随到惠州,后来染病不幸病亡,年仅34岁。因王朝云生前学佛,临终时诵《金刚经》偈句,于是苏东坡按照王朝云的遗愿,将其葬在西湖孤山栖禅寺旁的松竹林中,让她“前瞻大圣塔,日闻钟梵”。后来栖禅寺和尚希固在王朝云墓前建亭,取名六如亭,以此纪念王朝云。

据了解,王朝云墓是目前国内较少现存的有史料考证并能确定准确位置的苏东坡遗址,据考证其墓志铭为苏东坡亲撰。2015年,王朝云墓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元妙观始建于唐代,已有1200多年历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追溯历史,惠州西湖不仅有紫气缭绕的元妙观,还有梵音不绝于耳的准提阁和永福寺。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元妙观香火鼎盛,成为惠州西湖一大胜景。元妙观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相传苏东坡寓惠期间,与观中道士多有往来,还留下了“丰湖福地”的横匾墨宝。元妙观至元代晚期最为兴旺,古人记之“横流重檐,涂饰壮丽,像座威仪”,跻身中国二十三间著名道观之一。遗憾的是,近代以来元妙观几经兴废,遗留下的文物不多,仅有两个石刻被保存下来。一个是观内的“飞来石笋”,上面刻有“蓬莱”二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另一个是清代康熙年间惠州知府王瑛主刻的《紫清阁白真人不立像碑说》石碑,均是我市珍贵的历史文物。1990年,元妙观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而西湖的佛事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北宋余靖在《开元寺记》中提到,西湖在东汉开始佛教的教化。随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建龙兴寺,唐贞观年间建永福寺,明末清初建准提阁,曾有空隐、澹归、雪槱、准提等4大高僧相继在此布道传法,成为当时岭南最负盛名的禅林之一。只可惜,历史上这些著名佛寺都湮没在历史洪荒中难寻古迹。

革命先辈曾在西湖畔开展轰轰烈烈革命运动

到了近现代,惠州作为东江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孙中山、罗仲霍、廖仲恺、邓铿、邓演达、叶挺和周恩来等均在惠州城、西湖畔与惠州人民一起从事过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无数仁人志士长留西湖青山绿水间。

飞鹅岭便是见证国民革命军东征的重要遗址。飞鹅岭是兵家重地,扼惠州南大门。东征时孙中山、周恩来等亲临飞鹅岭指挥战斗,现仍保存有完好的碉堡、战壕等遗迹。为了纪念国民革命军东征,缅怀革命先辈伟业,新中国成立后,惠州市政府对东征遗址进行重点保护,树立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士群像,开设东征史料陈列室。

在丰山公园内,为纪念东江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被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董智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