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我的家乡襄阳位于湖北西北部,离河南很近,方言也类似因此,饮食习惯兼有两省的风格,既吃大米,也喜面食,早上来一碗牛杂面,中午和晚上米饭就炒菜,是很多襄阳人的一日三餐,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分惦念一分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分惦念一分暖(一碗稀饭寻常亦殊常)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分惦念一分暖

□包晓

我的家乡襄阳位于湖北西北部,离河南很近,方言也类似。因此,饮食习惯兼有两省的风格,既吃大米,也喜面食,早上来一碗牛杂面,中午和晚上米饭就炒菜,是很多襄阳人的一日三餐。

爸爸的老家湖北随州主要吃米饭,妈妈的老家在河南南阳,面食居多。从地图上看,两座城市距离襄阳相当,三城近似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在我家,以米饭为主,搭配面条、饺子等面食。

上小学后,家里的晚餐就固定是稀饭。当时家住樊城,爸爸每天上下班往返于汉江两岸,早上还要送我上学,没多少时间吃早餐,有时吃个烧饼,边走边吃;有时不吃,久而久之他患了胃病,疼起来很难受。妈妈听说红枣稀饭养胃,就下定决心将其治愈。那一整年的饭菜既没有多少盐,也没有多少油,更没有什么辣,晚上则顿顿是红枣稀饭。听妈妈说,那时红枣还不太好买,有时还要请在副食店上班的朋友帮忙,进货时说一声才能买到。爸爸饮食清淡了,吃饭规律了,胃疼次数少了,脸色也逐渐红润了。此后,红枣稀饭在家里的地位就不可撼动了。妈妈还积累了买枣经验,挑选了一种个头不大、看上去不起眼,但味道香甜、果肉紧实的枣。此外,每顿红枣的数量也有讲究,按照“仨核桃俩枣”的说法,每人两颗。

长大一点,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开始学着做饭。要点有两个,一是米的量,做米饭时,几个人吃就放几勺,做稀饭时减半;二是水的量,做米饭时,水位加到米平铺后之上的一到两厘米,做稀饭时则看准锅内的一条刻度。

慢慢地,我家晚饭在红枣稀饭的基础上,随着季节变化也略做调整。夏天做绿豆稀饭,一般的比例是一勺米,半勺豆。秋冬季做红薯稀饭,有时将红薯去皮后切成小块,有时则将一整块下锅。

我高三那年,晚自习时间比较长,又遇上非典疫情,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为了增加我的营养,这段时间家里的晚餐从稀饭改成了米饭。妈妈在家准备好晚饭,下午五点半左右从学校大门的栅栏空隙递给我,经常是米饭搭配红烧排骨和青菜,味道至今还记得。那个饭盒质量很好,现在仍然在使用,饭盒的盖子上有一两道划痕,昭示着它不凡的经历。

上大学后,第一次离家在外,吃饭的选择突然多了起来。有基本款的食堂,有校门口的小吃,还有同学聚餐的小炒和夜宵,吃饭的目的除了填饱肚子和品尝美食,还增加了社交的因素。父母经常在电话里叮嘱,一日三餐要按时吃。现在看来,实践起来还是挺难的。

工作成家后,晚餐吃稀饭的习惯延续了下来。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惊讶于稀饭中定量的红枣数目,叹曰严谨。老家不时寄来白心微甜的品种红薯和糯米蒸熟后晾干的阴米,增加一点新口味,我们也向老家送去一些大米和红枣,分享本地的味道。

妈妈常说,过日子比树叶还稠,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同时,初中时在妈妈的生物课堂上学到,一些植物的叶子虽然繁茂,但是镶嵌排列,在与阳光垂直的平面上互不遮挡,能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并使茎的各侧受力均衡。叶镶嵌的现象显示了稠密繁杂之中蕴藏着大自然的秩序和智慧。生活离不开一日三餐,但也不全是一日三餐。大米、红枣、绿豆、红薯都是寻常的食物,组合在一起,融入了情感,承载着故事,寻常生活中就有了超越之感,平常底色上就多了殊常的味,这碗稀饭就成了人间有味的清欢。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