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毕业生几年可以买一套房(清华北大的都买不起房)(1)

好朋友发来一个段子: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拜问禅师:

如果买不起学区房,该怎么办?

禅师: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

还买学区房做啥……

它暗讽了现在热炒的学区房。

但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解读:如果连北大清华的都买不起房,那费尽千辛万苦读那么多书还有什么意义?

难道我们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有更高收入买得起房吗?

先来说说我的两个高中同学的故事吧。

一、

L同学高中时每门课成绩都很好,数学尤其拔尖。

我与她接触时,就感到她是一个非常自律,讲究学习方法的同学。虽然那时学习很紧张,她也会追热门的电视剧娱乐下,但她始终是明确自己的目标的。

她告诉我她想“一竿子读到黑”。

后来,我了解到她在初中升高中考试时,因为紧张,导致发挥失常,最后交了些赞助费就读于我所在的重点高中。

从此,她调整心态,很认真踏实地朝自己的目标努力。

高考,她名列全班第二,考到一所知名重点大学。

并且,她选了一个在我看来很难学的专业——物理。

再到后来,她念研究生,考取奖学金后去了美国一所名校继续深造读博士,毕业后找到工作顺利留美,并与一起念书的同学在美国结婚生子,现在已经拿到绿卡。

从武汉到美国,她其实走的就是读书这条路。通过不断地接受高等教育,成为高学历,稀缺专业人才成功留美。她现在也很满意自己的状态。

可以说,是教育本身让她实现了在异国定居的梦想。

人口学家的研究也发现:教育层次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做远距离的迁移。

反观自己,一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却从来没有方向,也不敢迈出那一步。读书在武汉,工作在武汉,成家也在武汉。显得我好像很恋家似得。

教育架起了我们与外界的桥梁。

所以,教育实质上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与选择。

二、

我的另一位同学Y同学,在高中时不算出众。但我觉得她很特别,骨子里是有些文艺情怀的。那时的她喜欢听杨乃文的歌。

高考时,她的成绩不太理想,考到一个二本专业调剂到医学专业。

本以为,读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日子就这样了。

没想到再次联系上她时,她人在法国念医学博士了!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有时,你以为不会有什么惊喜;可当你重拾信念时,整个人生逆袭!

原来,Y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去医疗机构实习,发现工作状态和收入都不理想,于是决定要继续读书来改变命运。她边工作边复习,最终在第二年考上名校研究生,后来因为一个机会去法国深造。

回国后,她成为了市内一所知名医院的医生,并且也收获了爱情。

她跟我讲,自从自己当医生后,家里原先势利的亲戚对她爸妈都客气很多。

我的这位Y同学啊其实也是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她人生的逆袭!从一个收入较低的打工者变身为令人尊敬的高收入职业。而1970年代出现的“劳动力市场论”也验证了这其中的秘诀——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

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换句话说,你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受的苦和难,终会换成回报还给你。

“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等特点,一般会雇佣男性,受教育水平较高或有工作经验的人;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待遇低,条件差,一般雇佣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年轻的人。

从这个劳动力市场结构可以看出,女性想要突破需要付出更多,而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一个重要途径。像我这位同学正是通过教育使自己由次要劳动力市场跻身到主要劳动力市场的。

某种程度上讲,女孩更应该接受好的,层次更高的教育。

三、

而当年的我呢?却被一席毒句套住。

我的叔叔说:女孩子啊,还是不要读太多书。读的越多,越影响婚姻。那时,叔叔在我们家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而毫无阅历的我对他的“真理”也深信不疑。

所以在后来,即使大学专业成绩可以轻松排名第一的情况下,我仍放弃了继续深造这条路,并告诉大家是我自己不想读了,也想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工作了。

现在,我明白,每一个人的观点是与他的经历,眼界有关的。也许这些真理适用于他人,也未必会适用我。

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盲从权威。

虽然,我没有继续接受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但我走的却是终生学习这条路。此时教育俨然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从事的是教育工作,接触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每天看的是教育类的书籍,思考的也是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

我不光重视孩子的教育,也重视自我教育。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真善美,过上他喜欢的生活。

我也希望他将来遇到的人也是美好的。

所以, 我今天所要面对的十个,百个,千个小孩都有可能成为他的朋友,同事,妻子.......

而,教育,则是一条光明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