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类名称(每个诨名都是成长标记)(1)

囗黎均平

四川人爱取诨名。诨名,是指姓名以外的称呼,也称绰号、混号、诨号,几乎全部为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使用性完全不取决于担当者本人的意愿。而任何一个诨名在获得多数人认可之前,又几乎全部是通过口耳相传的途径传播。取诨名,大多带有调侃、打趣、诙谐等意味。

我是诨名的“受益者”。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教授”生涯》,言说这个伴随我20余年且带引号的教授,是我挥之不去的诨名。其实,这只是我成年后的一个诨名。而在未成年前,我还有个诨名一直羞于启齿。

小时候,因为生活艰苦,发育不良,我的个头老长不高。家族里有几个姐姐常拿我“开涮”,只要我一路过,她们就像见了“宝物”,兴奋地大声喊叫:“‘八矮子’,你个‘矮打滚儿’,个子恁点儿高,挑不得行抬不得行,将来哪门‘讨’得到婆娘哦!”

叫我“八矮子”,是因为我出生在农历八月间。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在姐姐们的哄笑中快速逃离。逗我、嘲谑我、喊我“矮打滚儿”,成了姐姐们的一件乐事,但这恰恰成了我童年少年时期一件伤心事,甚至是块“心病”。说形象点,小学毕业前,我身高没有超过“根号2”,初中毕业时身高,也比“根号2”多不了多少。

“矮打滚儿”一词,留给我耿耿于怀的印记,也引致了我浓厚的兴趣和奋斗的动力。在汉语中,“矮”最早见于秦代小篆,本义是身材短。《说文解字》载:矮,短人也,后引申为低、不高的、等级地位低、卑下的等义。现代汉语对“矮”的基本释义有三:一是身材短,如矮个儿、个头儿不矮;二是高度小的,如矮墙、矮凳儿;三是级别、地位低。“矮打滚儿”,取的是“身材短”的意思。

川东有这样一个谜语:“妇科一半靠中医——打一字。”这个谜语开始很让人费解,后来细细一悟,还真是有趣。你看,“妇科一半”,指“妇”字和“科”字的一半:女、禾。“中医”,“医”字中间是“矢”字。“妇科一半靠中医”,就是“禾”字和“女”字靠着“矢”字,就是“矮”字。谜底揭开了,“矮”还“矮”得比较有“文艺范儿”。

与“矮打滚儿”意蕴相近的词或词组主要有这么几个:矮矮儿、矮矬矬、矮打杵、矮冬瓜、矮哆哆、矮墩墩、矮趴趴、矮爬矮爬。“矮打滚儿”有时也写作“矮打鬼儿”,其中的“鬼”同“诡”,取机灵、活泛之意。比如,有俗语:“人矮三尺必鬼。”意思是:比平常人矮一些的人一般都很活泼,鬼点子多,能办事。在这里是褒义词,表示人总是会有某些优势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矮打滚儿”生动、形象、传神,有想象空间和韵动感。“矮打滚儿”,妙就妙在“矮”与“打滚儿”的结合上——身材矮重心低桩子稳,行动灵敏,善接地气,做起事来虎虎生风,若真打起滚儿来恐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这也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矮打滚儿”,多在贬义,但若突破歧视、傲慢、偏见,何尝不可贬词褒用,引发心理暗示、心理激励,进而再转化成为补短扬长、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呢?

受了刺激,倍加努力。曾被“贬”为“矮打滚儿”的我,少时读书成绩一直优秀,一边发奋锻炼身体,一边发奋拼搏进取。后来呢?后来,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身心都不矮。当然,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生活改善了,营养跟上了,都是重要原因。如今,“矮打滚儿”一词早已淡出历史舞台,只是在经历过困难年代的年纪较长者的记忆里存续着。

“人生是一面镜子,我们梦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尼采说得非常深刻,我感谢生活的馈赠,感谢“矮打滚儿”的诨名,感谢它让我从中辨认出了自己。

“我的每一个诨名,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财富和成长标记。”在心底,我反复对自己这样说,有时还会大声地念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