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号签约作者:蒲风霖

武汉有一种街头小吃叫做面窝。这种面窝,用黄豆和大米磨成浆,再加入精盐、葱花、姜末等,用一个带把的铁制圆形窝勺(中间凸出),将和好的浆放在勺子,再放在锅里炸。

出锅后的面窝,色泽金黄鲜亮,肥厚处酥软,薄处酥脆,葱花、姜末的香味散溢在米浆中,浑然一体。

这种小吃,和热干面、米粉等一样,成为武汉人热爱的早点。

桂林正宗葱花粑的做法(武汉面窝和新晃油炸粑)(1)

面窝

面窝的来历不可考,据传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人所制。这人名叫昌智仁,因为竞争对手多,昌智仁就琢磨着把早点创新特色,他想法请铁匠打制了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这样做出来的面点会更加另类。

他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米浆,在米浆里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外形别致,口感也很有味道。由于这种饼里面凹进去,所以,昌智仁称之为面凹,因为大家觉得念着不够顺口,久而久之,传下来“面窝”一名。面窝也由以前加芝麻,逐渐演变为加各种葱花、姜末,用以调整其口感香味。

这面窝说是“面”窝,其实和面食无关,面食一般是以小麦淀粉制作,而面窝的食材是大米和黄豆。大米清香,黄豆香郁,配合葱花、姜末、芝麻等点缀的香气,满足了舌尖上的欲望。

面食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极为悠久最早是小麦淀粉制作成饼,《墨子·耕柱篇》记载:“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饼饵麦饭甘豆羹”,饼很早就列为人们常见饮食。

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焦、侧厚、油癕、髓饼、新样满麻。”饼之所以成为胡饼,自然是因为起源于西域,由丝绸之路中传来。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后,引入芝麻、胡桃,给饼的制作添加了新作料。面窝有点像是饼,但是没有饼那么厚实油腻。

桂林正宗葱花粑的做法(武汉面窝和新晃油炸粑)(2)

胡饼

面窝也有点像是点心,却又少了能装点桌面的点心的精致。中国糕点制作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2000多年前的先秦古籍《周礼·天官》记载:“笾人羞笾食,糗饵粉粢。”其中,粉粢就是一种用米打成粉做成的做成的食物,类似于糕点的雏形。

桂林正宗葱花粑的做法(武汉面窝和新晃油炸粑)(3)

糕点

《楚辞》中也记载:“粔籹蜜饵有餦餭”,蜜饵也是一种糕点。糕点发展到后世,五花八门,别致精细,具体分为:馅饼类(京八件、自来红、自来白、月饼、龙凤饼等);酥点类(桃酥、薄脆等);炸点类(麻花、排叉、馓子、萨琪玛、蜜三刀等);粉糕类(桃片、麻糕、绿豆糕等);糕团类(重阳糕、松糕等)。面窝的外表,少了些糕点的精致和风情。面窝也不是家常小吃,能够每日端上餐桌。但是它却每日出现在人们的早餐里,与热干面、米粉搭配,成为武汉人早餐主流。

桂林正宗葱花粑的做法(武汉面窝和新晃油炸粑)(4)

面窝

这让我想起,最近一位远在深圳的同学,说自己想念家乡的油炸粑。美食PK于是用武汉面窝与老家新晃的油炸粑进行比较。这两种美食很像,外表或许各有差异,但灵魂是相似的。

这位同学,高中毕业后就去深圳打拼了,因为母亲过世,父亲和弟弟去了贵州定居,所以就很少回老家,直到同学会回来。

上一次同学会散去后,因为她入驻的酒店和我家同路,我和她一起回家,灯光昏黄的街道上,我们俩一路聊着,走着,各自碎碎念的说着自己的家事和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一路上人影绰约,我和她约好明天一起吃个米粉,她却说,很多年没回家乡,最想吃到的,是油炸粑,她还告诉我,她甚至在深圳买过铁勺,自己尝试过炸油炸粑。这大概就是她骨子里的乡愁。

桂林正宗葱花粑的做法(武汉面窝和新晃油炸粑)(5)

油炸粑

新晃油炸粑和武汉面窝一样,是新晃人过早的一大选择。先将粘米、黄豆,大致按照6:4的比例分别浸泡一宿,泡好后再把它们掺和在一起磨成米浆。还要准备几个直径大约6厘米,厚约2厘米的小圆形长柄铁模子粑盒,用于舀米浆。

将米浆和胡葱、糊辣椒这些配料装入粑盒中,放在一口滚沸的油锅里,等米浆半熟成型后,再把油炸粑从模子里倒出来,裸炸,熟透的油炸粑就会浮在油面上。

吃起来口感如何呢?这要看炸油炸粑的人水平如何了。炸得好,油炸粑就会外酥里嫩,外表呈金黄色,咬一口,里面透出白莹莹的粑肉,夹杂着绿色红色的胡葱、辣椒这些。口感则是外表酥脆内里绵软,葱香四溢,辣椒爽口香喷。

桂林正宗葱花粑的做法(武汉面窝和新晃油炸粑)(6)

油炸粑

我同学记忆中的最好吃的油炸粑,是中学门口一位老太太的小摊子。然而时隔多年,老太太估摸已不在人世。但是当她未曾尝到油炸粑的味道时来已久,再次买到油炸粑,竟然是细细尝细细品,每一口都咂巴出那个中美妙,以至于在一旁吃粉的我感到无比羡慕。

桂林正宗葱花粑的做法(武汉面窝和新晃油炸粑)(7)

其他种类的油炸粑

武汉面窝和新晃油炸粑,大概都是离开家乡的人,最为怀念最能感受的美好滋味。

参考资料:

《话说我国糕点文化:桃酥饼里有忠奸事》,陈巨慧、杜秀峰

《刘先珍:油炸粑“煎熬”出的幸福感》,张杨笛 刘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