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事务所#

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聪颖过人,颇有才气,未冠时已著书数万言,但为人慓悍阴刻,无所顾忌。王安石非但不严加管教,反而为其谋划高官。先是王雱写的《策论》和所注的《道德经》刻版翻印,广为散发,以提高儿子的声望。继而又授意亲信邓绾、曾布出面竭力在皇帝面前保荐,皇帝看在王安石的面上,授予王雱以“太中允”的官衔。这使得王雱更加骄横任性,目空一切,常口吐狂言,33岁便夭折而亡,在政治学术上均无建树。王安石伤心之余,还著书称他的儿子是孔子之后第一大天才,所谓“一朝凤鸟去,千秋果木摧”,就是吹捧其子的诗句,成了后人嘲笑的话题。

但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的王安石,曾写过《伤仲永》足堪警示后世的育才名篇,却面对自己的儿子教育上,显得很是“另类”,爱子如此“无道”,不得不令人深思。

清代著名书画、文学家郑板桥,曾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辞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52岁始得一子,其爱怜之情可想而知,但他“爱子必以其道”,与王安石的爱子之道恰恰相反,因他长年在外任县令,不能养育儿子,就把独子寄养在堂弟郑墨家里,常常写信嘱咐堂弟对其严加管束,不得丝毫放纵姑息,要“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郑板桥在一封信中写道:“夫读书中举中进士,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可谓震耳发聩,实非常人所能比及的。

郑板桥为他儿子取名宝儿,对其管教甚严,从不溺爱。在他病危时把宝儿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宝儿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宝儿只得勉强答应。可宝儿从未做过馒头,只能请教厨师。当宝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好馒头,喜滋滋地端到郑板桥床前,谁知郑板桥已去世。宝儿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但很遗憾,郑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郑墨之子鄣田为嗣。虽然如此,毋庸讳言,郑板桥的爱子之道,仍应该成为我们后人的爱子之道。

但愿普天下的父母都能郊法郑板桥的爱子之道,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第一要明理做好人”,摈弃王安石式的弱子行为,使自己的孩子身心都能健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害群之马。

爱子之道的启示(原创爱子之道)(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