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哥白尼,就是那位波兰的天文学家,也都知道他所提出的日心说,从此打破了地球中心说的谬误。但所谓的“哥白尼的革命”,说的却不是这件事,至少不只是这件事。而且,这个“哥白尼的革命”也与天文学无关,而是一个地道的哲学用语。

那么提出这个命题的是哪位大哲呢?其中说的又是什么样的哲学理论呢?最终我们将会发现,虽然这个哲学命题借用了一个科学史发展上的一个著名事件,但这并没有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拉近,而是恰恰相反,从此哲学与科学越行越远!何以如此?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1)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

“八卦康德”!

先来介绍下提出“哥白尼革命”这个哲学命题的哲学家,他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对哲学有所了解的读者可能听说过这位哲学家。关于康德,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如下几件事:

一是,据说这位开启一个哲学时代的大哲出身贫贱;

二是,据说康德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人们可以根据康德散步时到自家门前的时刻来校对钟表;

三是,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虽然后来他已名闻世界;

四是,这或许也是最常为人议论的一点,那就这康德终身未婚,甚至致死还是一个老处男!(康德整整活了80岁。)

这四个说法有对的,但也有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的,下面我逐一讲述。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2)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第一,康德出身贫贱?

康德出身的确不富贵,但也不能说是贫贱。康德的父亲是一位马鞍匠,就是给马匹或是马车做些手艺部件。放到现代,或许相当于4k店的修车师傅。总之,也算是一个手艺活。在当时的德国,各种技术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会,比如面包师傅有自己的面包行会,马鞍匠师傅也有自己的行会。而且这种行会的权利相当大,对其成员生活的影响举足轻重,甚至于执掌着生杀大权。相等地,对其成员的生活条件和人身安全也提供了保障与保护。所以,从康德的出身家庭说,绝对不能说是贫穷,虽然的确不富裕。

第二,康德的作息时间很规律?

这一点倒是属实,虽然有些夸张。但这个习惯并非康德的原创,而是从他的一位名叫格林的英国商人朋友那里学来的。据说,最开始的文学上的描述也是以这位格林为原型的,但后来不知怎么就把这种品格转移到了康德的身上。或许是康德更有名气的缘故吧。总之,康德本人也的确生活相当规律,传记中曾描述过康德睡觉时是如何程式化地将被子裹到自己身上的。

另外,康德还有个怪癖,就是特别怕噪音,关于这一点,康德曾直言不讳地在自己学术著作中提及过。考虑到德国哲学家对学问的严肃态度,这一点是很少见的。据说有一次,康德的邻居家养了一只鸡,结果康德被这只鸡的叫声吵得无法安静地思考。康德便打算向邻居买下这只鸡,但却被邻居拒绝了。康德的邻居就不理解,我家的鸡叫碍着你什么事了?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3)

康德的房子

为了能摆脱鸡叫的困扰,康德不得不搬家,一走了之。但这个新家,虽然没了吵人的鸡叫,但却异常的寒冷。但康德宁愿忍受这种寒冷,也不愿意温暖地被鸡叫打扰自己的思绪。相比之下,或许那位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会选择温暖的地方思考。哲学家的工作便是思考,但这项内在的活计也需要适当的外在环境。而不同的哲学家对外在环境的要求又是不尽一致的,有的哲学家需要安静,有的哲学家却只有在暖和的环境下头脑才能运转。(咦,这样的话好像有人说过,是罗素吗?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里。)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4)

笛卡尔

第三,康德从未离开过故乡?

这一点也是事实。但康德的故乡,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可不是什么穷乡僻壤,而是著名的“国王之山”。柯尼斯堡,德语为Königsberg,意译过来便是国王之山。柯尼斯堡是当时普鲁士王国最大的城市,而且是普鲁士国王的加冕之地。另外,柯尼斯堡当时也是商业和交通的重要集散地,在这里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国和各民族的人员,整个就是一个缩小的国际社会。所以,虽然康德终身未离开过这座城市,也不能说他因此就孤陋寡闻,或是深居简出。据传记记载,康德可是社交圈里的活跃人物,而绝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沉默寡言。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5)

康德和他的朋友们

第四,康德终身未婚?

这一点也的确属实,但在当时,大学教授未婚并非罕见之事。选择了学术和学院生涯后,也有很多人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只能选择独身。关于这一点,康德本人曾说过一句十分中肯的话:“我需要女人时养不起,当我能养得起时我已经不需要女人了。”当时德国的学者可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衣食无忧,据说有的教职人员为了贴补家用,不得不开荒种菜。

在西方文化史上,终身未婚的名人大有人在,随便就能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达芬奇、贝多芬、尼采、安徒生、诺贝尔等等。但康德的情况比他们还有纯粹,或说是悲惨,据说,康德不但未婚,而且连恋爱都没谈过,甚至还终身都是个处男?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6)

注意:这不是康德,而是德国哲学家耶可比

关于此肖像的重要说明:网上经常认为这是康德,但不是!先前我有一篇文章也弄错了,在此纠正!肖像中的这位帅哥并非康德,而是德国哲学家、直观主义的代表者耶可比。黑格尔在《逻辑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中曾对耶可比的哲学提出过批评。不要看人家长得帅气就认为是大名的哲学家康德,康德可没有这么帅气,而且,据说康德的身高只有1米57。

在康德的一生中,距离结婚,或是恋爱最近的时机有两次,但都因为康德的犹豫而错过了。一次是有一位从外地来到柯尼斯堡探亲的女士,康德对人家颇有好感,但当康德终于下定决心要向对方表露心扉时,这位女士却早已投到了别人的怀里。还有一次,有两位从西伯利亚远来的主仆二人,康德对其中的那位女仆很中意,但当这位哲学家还在因为经济上的问题考虑是否要向对方表白时,这位女仆却已经跟随自己的主人坐上返回西伯利亚的火车了。

最后促使康德下定决心,尽可能远离婚姻,而是过终身独身的生活的还是下面这件事情。简单说,康德有一位好朋友,这位好朋友的妻子却跟康德的另一位好朋友跑了。这件事情对康德触动很大,或许这位哲学家认为,各种哲学问题已经够让他头痛的了,可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来为婚姻和女人去烦恼了。(注:关于康德的生平,参看:费曼雷德·库恩著,《康德转》,黄添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7)

纪念康德的雕像

关于提出“哥白尼革命”这个哲学命题的哲学家的题外话就说到这里,下面让我们进入正题:究竟什么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呢?

哥白尼革命的诱因:休谟与因果关系。

这个故事我们还得从另一位近代的哲学家说起,他就是大卫·休谟(英语:David Hume,1711年5月7日-1776年8月25日),一位苏格兰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哲学方面,休谟和洛克以及爱尔兰的主教贝克莱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正是这位苏格兰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惊醒了康德独断主义的迷梦。康德的这句话经常为学界引述,但其中被汉译为“迷梦”的这个德文词原文是:Schlummer,这个词的意思是瞌睡、打盹,而没有迷梦的意思(注:参见:张任之著,《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对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重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63页,脚注3),虽然瞌睡一词没有迷梦一词文雅,但更准确。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8)

大卫·休谟(1711年5月7日-1776年8月25日)

这位休谟究竟说了些什么,以至于整个科学和哲学都在其面前摇晃,变得岌岌可危?

休谟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观念的关系,另一类被称为实际的事情。

关于第一类的知识,也就是观念的关系这样的知识,都有着必然性,简单说就是没有任何的例外,甚至都没有例外的可能性。休谟认为数学知识就属于这一类。

关于第二类的知识,也就是实际的事情这样的知识,这类知识与第一类知识完全不同,它不具有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简单说,这类知识中好像也有一些规律,但这些所谓的规律却不是“死规律”,它们没有属于“必然如此的出生证”,而只是由诸多经验累积起来的。

休谟把主要的攻击矛头对准了这第二种由经验堆积起来的知识,认为它们之中的所谓规律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而且,休谟非常不喜欢这个因果关系,认为因果关系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规律其实是不过来自人们的习惯而已,而并没有先天的必然性。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9)

因果关系有必然性吗?

因果关系怎么会和习惯扯上关系呢?休谟的意思是说,当人们很多次地经验到,一件事情发生后,紧随着就会发生另一件事情,人们就会认为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前者为原因,后者为结果,是原因引发了结果。但这只是人们的习惯而已,因为看到相随的两件事情发生的次数多了,就会总是在看到第一件事发生后期待着另一件事的发生。所以,这其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而只是来自于过往经验的积累,来自于习惯而已。

所以,休谟被称为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他只承认相随的经验事实,而不承认在这种相随中有着必然的规律,所以,休谟又被称为是怀疑论者。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10)

休谟雕像

这就是休谟的哲学,也正是这一点惊醒了康德的瞌睡,开始了他的哥白尼革命。

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结论也是康德开始的地方,康德不能同意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事实经验的积累,其中并没有必然先天性。康德认为,一定有先天的、也就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像因果关系这样的知识里一定有理性的成分,而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而已。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某某是如何可能的,这是典型的康德的提问方式。之所以要这样问,是因为某某事情其实已经存在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存在的东西分解开,看看它是如何可能存在的。就这里的情况来说,这个已经存在的东西就是先天综合判断。但这是个什么东西?

所谓的判断,就是一种连结,把一个东西连结到另一个东西上去。所以,判断至少要有两部分,一个是主词,而被连结的则是宾词,再加上一个表示断定的系动词:是或不是。康德认为,从主词与宾词的关系上看,所有判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宾词包含在主词之内的,这种判断被称为分析判断。因为它只不过是将主词中的因素分析了出来作为宾词,然后再将二者连结起来,所以,这类判断肯定是必然的。另一类是主词与宾词没有关系,这种判断被称为综合判断,就是把两个部分综合起来,例如说,这朵花是红色的,这就是一个综合判断。由此可见,综合判断大多数是经验性的,即其中没有必然性。那么判断是否就只有这两类,一个是必然的分析判断,一个是经验的综合判断?康德说:不,还有第三者。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11)

康德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扉页

根据上面康德反对休谟的观点,综合判断未必都是经验的,而是存在着包含必然性的综合判断,康德将之称为先天综合判断。那么问题是,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中的必然性源自哪里?从字面上来看,答案很简单,这种判断的必然性就来自于这个“先天”,因为它与作为来自经验的综合判断无非多了个“先天”二字。那么,这个“先天”是什么意思?它指的又是什么呢?

“先天综合判断”的必然性来自哪里?

先天,a priori,这个拉丁语本来的意思就是“在先”。那么是在什么之先呢?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在经验之先,或者说是在经验之外,即是使经验成为可能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在哪里呢?其实它并不遥远,而且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意识者,都拥有它,没错,这种先天就在我们脑子里,或者,说得不那么“自然主义”的话,那就是这种先天就在我们的认识里。

康德的出发点是为了挽救被休谟打到的因果关系这样的规律,因为整个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都依赖这种规律。但在休谟这位经验主义的怀疑论者眼里,因果关系已经完全名誉扫地,成了只是经验的积累,完全没有了必然性。在休谟的怀疑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像因果关系这样的规律是在自然中发现的,作为自然规律,它当然拥有不可置疑的必然性。但休谟却认为,这种所谓的必然性其实只是人们对经验的积累与归纳,只是人们看到两件事情连续发生的次数过多了而产生的心理习惯而已。

如果这样,那么整个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就会完全垮塌,但按照康德的看法,自然科学依然在那里,并没有因为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而有丝毫变化。这就是说,带有必然性因果关系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已经存在在那里了。康德认为,我们现在要问的就是,这种必然的规律是如何可能的呢?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但休谟也并非吹毛求疵,无事生非,休谟的怀疑是对的。因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确不是从外在世界通过经验归纳出来的,因为这样的确只能得到或然性。但也不能因为不能从外在经验中得不到必然性,就说因果关系这样的规律就没有必然性。像上面所说的,这种必然性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并不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来自外在的自然,而是源自我们的认识。

我们的认识,或说是意识,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容纳物,原封不动地接受外在的经验。但这正是经验主义的观点,用洛克的说法,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干净的白板,静静地等待着外来经验在上面的书写。但康德反对这种经验主义的看法,认为我们的意识有着自己的形式,即纯粹直观中的空间与时间,和十二个知性范畴。关于这些理论的解释,可能会费更多的词句,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意识自身并非空白,而是有着自己的形式就可以了。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12)

约翰·洛克(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

即使我们用经验主义着洛克的那个著名比喻,心灵是一块白板,但是白板也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着白和板的性质,这些性质自然会影响到经验在上面的书写。但康德也没有返回到经验主义者所反对的大陆理性主义的理论上去,即我们有着天赋的观念。因为这些意识中的形式,必须要在外在事物的刺激下,才被发动起来,从而起到规整经验感受的作用。

人为自然立法!

这就是哥白尼革命,过去人们认为是从外在自然中汲取的必然规律,经过休谟的怀疑,和康德的翻转,现在这些必然的规律却是来自我们的认识。所以,并不是人们从自然中归纳自然规律,而是相反,是我们人,认识者,通过认识的形式规整感觉素材,而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将这种翻转的意义与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发现相提并论。我们都知道,在哥白尼之前,欧洲学术界普遍承认的是托勒密天文学体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这种模式也符合教会规定的信仰。但哥白尼对此进行了翻转,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

但是,虽然康德用这个科学上的翻转为自己哲学上的翻转命名,但对人类的地位来说,二者确实截然相反的,而且,从此以后,在这方面来说,科学和哲学越行越远!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简短地回顾下在此之后科学和哲学的各自发展轨迹。

哥白尼的科学成果是什么(什么是哥白尼的革命)(13)

托勒密天文学体系的宇宙

人在科学与哲学中的不同地位!

在哥白尼那里,人类居住的地球从宇宙的中心变成了绕着太阳转。但现在我们知道,其实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无数恒星之一,我们人类在这个无际的宇宙中并不占有优越的地位。到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我们人类又从神的肖像降落到了与动物、甚至与植物同祖同源的地位。如今,人类在万物秩序中,再也不享有突出的优越性,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技术制造出拟人、甚至在某方面战胜人类的机器。可以说,在科学的发展中,人类的地位直线下降,被从中心甩到了与万物平等的水平上。

再来看哲学的发展,康德将人类的认识能力加冕为自然界的立法者。他的继承者费希特干脆从“我”开始演绎出整个世界,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只有在人的意识中精神才能达到绝对理念的高度。在现代,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不再有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现象学的创始者胡塞尔专注于对意识的分析,而他的那位最后抛弃了他的弟子海德格尔则展开了对此在的分析,认为此在正是存在之“此”,存在需要此在。从这一系列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到,在科学中被甩离中心的人,在哲学中却改头换面地逐步行进到了世界中心的宝座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