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中国文学史教授夏志清说过:“你可以不读《红楼梦》,但你不能不读《包法利夫人》。”

夏教授的话是否有崇洋媚外的嫌疑姑且不论,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创作的《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百科全书,它塑造了一位跨越历史和国界的文学女性——爱玛。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1)

福楼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精准剖析婚外恋发生的心理原因,为后人理解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以及追寻外遇行为背后的根源,起到了教科书般的作用。

先不说《包法利夫人》是否能拯救处于世界每个角落里的千千万万个“爱玛”,但至少让我们对“爱玛”不再简单地标签为“无耻的淫妇”,而是通过解读“包法利夫人”的人格特质,以同情和包容的眼光看待她,而不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审判她,事物的存在必有它的合理性。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说的一段话。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2)

“爱玛之死”是一场人间悲剧,一个风华正茂的美丽妇人,丢弃丈夫和孩子,服毒自尽,令人唏嘘不已。

爱玛为什么会自杀?

许多人认为,爱玛爱慕虚荣,贪恋物欲,不切实际地追求浪漫高雅的生活,被高利贷盘剥,为此债台高筑,家产被封。她求助于情夫和所谓的‘正人君子’,但一一遭到拒绝。绝望之余,爱玛最终选择了服毒自杀这条路。

但福楼拜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却并非如此,爱玛对爱情的“幻灭”,才是她自杀的直接而真实的原因,也是《包法利夫人》真正的主题思想。

热爱幻想和追求浪漫爱情的人格特征

爱玛出身于庄园主家庭,从小被父亲送入修道院接受贵族式的教育。教堂中“神坛的香烟、清冽的圣水和煌煌的烛焰”所创造的神秘氛围,加之修女们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这些概念进行比较,于是在她的灵魂深处唤起了意想不到的柔情蜜意。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3)

少女时期的爱玛读了许多爱情小说,15岁的她每天去旧书租阅处,足足达半年之久。而这些小说,无非是关乎恋爱、情男、情女、在偏僻的小屋里晕倒的落难贵妇,心灵的纷扰、盟誓、饮泣、眼泪与吻、月下扁舟、林中夜莺,还有男人:一个个勇猛如雄狮,温顺似羔羊,人品盖世,衣冠楚楚,哭起来却涕泪滂沱。正是这些小说、抒情歌曲还有美人画册,使爱玛窥见到了那诱人而又变幻莫测的感情世界。

在爱玛的幻想世界中,爱情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这爱情“像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大鸟,在诗的绚烂天空回翔”。

婚姻生活使爱情陷入平庸

结婚以前,爱玛原以为心中是有爱情的;可是自从嫁给乡村医生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后,理应由这爱情生出的幸福,却并没来临,她心想,莫非自己是搞错了。她一心想弄明白,欢愉、激情、陶醉这些字眼,在生活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当初在书上看到它们时,她觉得它们是多么美啊。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4)

婚姻,到底能给爱玛什么呢?看她的丈夫夏尔,说起话来就像街边的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极其庸俗,引不起她半点激情、笑意或遐想。夫妻的距离太近,长相厮磨,彼此的恶习显露无遗。夏尔吃果点的时候,拿空瓶塞子切着玩;吃完饭,用舌头舔牙齿;喝汤时,喝一口,咕噜一声;人开始发福了,面颊虚胖,本来就小的眼睛,仿佛被挤向了太阳穴。

而最难以忍受的是丈夫的爱之无能!她与夏尔的爱情生活和性生活,简直是机械、呆板,毫无浪漫、温情可言!那明月皎皎的夜晚,她常常在花园里,给夏尔吟诵她所记得的情诗,或者一边叹息,一边给他唱忧伤的小调。可是,事后她发现自己仍和往常一样平静;而夏尔,也看不出增添了一分激情。

于是,爱玛轻易地认定,夏尔的爱情没有丝毫超乎寻常的成分。他表示感情,早已成了例行公事,只在一定的时刻吻她一下。这仅仅是许多习惯中的一个——如同在单调乏味的晚餐结束时,照例要上果点一样。

婚姻对人类生命意义的一个悖论是:“生活上越接近,心却离得越远了。”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5)

爱玛渴望对丈夫倾诉,并根据自以为正确的“理论”去培养自己的爱情;但她绝望地发现,自己就像“在自己的心灵上敲击着打火石,却并没有迸发出一点火星”。

红杏出墙背后的心理冲突和情境铺垫

爱玛曾在心里一次又一次问自己:“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随着爱玛对婚姻意义的不断质疑,她不能不无意识地想象另一种不同的生活:那未曾发生过的情景,那个她还不认识的男人。这个男人必定是相貌英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人见人爱!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6)

20岁的见习生莱昂,外貌清秀,多才多艺,完全符合爱玛心目中对理想爱人的蓝图。莱昂几次邀约爱玛散步聊天,爱玛都欣然前往。然而当莱昂想发展进一步的关系时,却遭到爱玛的严辞拒绝。

莱昂以为圣洁的爱玛高不可攀,心灰意冷之下,去了巴黎。

明明一颗新鲜欲滴的果子近在眼前,爱玛却压抑内心的欲望,拒绝诱惑,这是什么心理状态作祟呢?

尽管爱玛向往浪漫的爱情,越来越不能忍受婚姻的平淡和枯燥。然而早年修道院受到的忠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爱玛的行为,应该说爱玛已经具备了偷食禁果的心理背景,但真正要吃到嘴里,她还不没有胆量。

我们都知道“抑制反弹”心理效应,情欲压抑得越厉害,就会出现报复性反弹心理。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7)

莱昂的离去,爱玛非但没有忘记这段感情,反而越发思念莱昂,她甚至后悔自己放弃了这次偷情的机会,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这也为后来爱玛与莱昂在巴黎再续情缘,卸下了心理防线。

地主罗多尔夫是个不折不扣的猎艳高手,他不仅有钱,而且见多识广。他在永镇第一次见到爱玛,就垂涎其美色,并一眼看穿爱玛身上不安分的气息。他拿定主意,一定要将爱玛搞到手。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8)

爱玛矜持和羞涩的面纱被罗多尔夫的老道手段撕了粉碎,未经怎样的交战,爱玛便乖乖缴械投降,顺从了罗多尔夫。

爱玛长期被压抑的性欲第一次获得极大满足,她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又开始跳动,血液像一江乳汁在她的肉体里流淌。某种神奇的东西注入了她的体内,使她焕然一新。她一遍又一遍自言自语道:“我有了一个情人!我有了一个情人!”

爱玛终于实现了青春妙龄时代以来长久的梦想。她品尝着这偷情的滋味,简直要醉了,她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一次次主动送上门来,与罗多尔夫共享云雨之欢,自甘堕落。

丈夫责任的缺失

可以说,正是爱玛的追求浪漫、幻想、虚荣心、冒险、多愁善感等人格特质,使她一步步滑入了人生的沼泽地,而丈夫夏尔对爱玛的盲目愚忠,更是加速了爱玛的堕落。

爱玛大肆购买华丽服饰装扮自己,与情郎频频幽会回家后无法掩饰的眼神和姿态,夏尔是天性迟钝吗?即使神经再大条,也应该捕捉到妻子越轨的蛛丝马迹,而他居然佯装不知。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9)

与其说夏尔从来不知道嫉妒,不如说夏尔是个性格懦弱的男人,除非被他捉奸在床,他毫不怀疑爱玛对他的忠贞。

丈夫夏尔知道妻子出轨却不加阻拦,如此窝囊的个性,使爱玛越来越瞧不起他,偷情的胆子也越来越大,甚至想和情郎私奔。

夏尔作为丈夫责任的放任自流,更加深了爱玛的悲剧色彩。

外遇与婚姻一样“平淡无奇”

沉湎情欲中不能自拔的爱玛,已经不满足偷情的现状,她向罗多尔夫提出私奔。罗多尔夫是情场老手了,岂能在爱玛一棵树上吊死?爱玛,他已经玩腻了,所以一听到她私奔的建议,立即与她断绝来往。

第一次外遇以失败告终,在新的情欲诱惑之下,爱玛还是义无反顾地再次越轨了。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10)

在与莱昂热恋的高峰,爱玛一方面“放纵”到了极点,另一方面也担心会失去爱情(可能是基于“第一次”失败的经验),她使出种种招数,对莱昂关心得无微不至,从服饰的讲究,到菜肴的精美,甚至见他目光里流露出的倦意,也不放心。

爱玛深知爱情需要“浪漫”情怀的支撑,她从永维镇来卢昂幽会的时候,“常常怀里藏几朵玫瑰,一见面就抛到他脸上。”

但是,再浪漫的举动也掩饰不了爱情的贫乏。随着爱之激情的日渐消弭,他们俩开始彼此“贬低”对方,甚至考虑该是“摆脱”的时候了。

爱玛发现,莱昂这个人没有一点大丈夫气概,软弱,平庸,比女人还优柔寡断,而且又小气,又胆小。

平庸!莱昂像夏尔一样平庸!

爱情宛似一条河流,高潮期一过,河水慢慢干涸,露出了河床的污泥。

两个越轨对象,并没有让爱玛感到幸福,反而使她产生了厌倦。爱玛深深感悟到:新鲜刺激的外遇生活,到头来与婚姻生活一样“平淡无奇”。

求助于旧情人,爱情之火彻底幻灭

爱玛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时,罗多尔夫突然像黑夜里一道巨大的闪电,划过她的脑际:他曾是那样友善,那样体贴,那样慷慨!她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她多情地看他一眼,就能使他想起他们之间的旧情。

在爱玛自以为是的错误判断之下,她最后去找旧情人罗多尔夫借钱,她以为罗多尔夫会念及旧情,帮她还债。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11)

罗多尔夫知道爱玛的来意后, 眼睛都不眨一下,只说自己没钱。

爱玛太单纯了,甚至可以说是愚蠢至极。罗多尔夫早就玩腻了她,另觅新欢了,像他这样的驰骋风月场的大赢家,看重的是女人的肉体,“情”字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找不到。这个昔日老情人,在爱玛身陷困境时,彻底摧毁了她那最美好、最温馨的爱情之梦。

爱玛步履踉跄地走出了罗多尔夫的庄园,回过头,又一次扫一眼那座“阴森森的”古堡。她呆呆地站在那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她脑子里的种种记忆、思想,一下子全部迸发出来,就像一枚烟火,轰的一声在天空散开成千万个火花:她看到了她与莱昂在旅馆的房间、罗多尔夫的面孔……她脑子里一片混沌,几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她只是为爱情而痛苦,一想到过去的爱情,就觉得灵魂在抛弃她,恰如伤员在垂死之际,感到自己的生命正随着伤口的血流走似的。

爱玛曾经不顾一切追求的浪漫爱情彻底幻灭了,爱情的幻灭,才是爱玛自杀的真正原因!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12)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当《包法利夫人》成为众所瞩目的世界名著时,不时有人问起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原型是谁?”福楼拜沉吟片刻做了有名的回答,这个答案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福楼拜是男人,怎么可能是包法利夫人的原型?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13)

让我们来解析福楼拜对待爱情和婚姻以及人生的看法,你就能更加理解他笔下的爱玛的人物特质。

就像包法利夫人对爱情总是抱着痴迷的幻想一样,福楼拜的一生都幻想着一个女人——他“永远的最爱”埃丽莎·施莱辛格夫人。从15岁见到这位夫人,福楼拜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他成年后想娶她为妻,但始终没有如愿。

得不到的爱是永恒的爱,得到的爱情会因彼此太过熟稔而褪色。

福楼拜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

虚幻的爱情生活也一样,爱情的收益与代价,就等于“一刻钟的欢悦”与“一船的不幸”。

不管爱情多么的炽热、癫狂、如痴如醉,最终等待爱玛的,都是活生生的“一船的不幸”。爱玛的自杀,不过是这“一船的不幸”的一个表征。

福楼拜本质上就是个悲观厌世的人。

他说:“人生如此丑恶,唯一忍受的方法就是躲开。要想躲开,你惟有生活于艺术,惟有由美而抵于真理的不断地寻求。”

他看清了婚姻的平庸,一生都拒绝婚姻生活。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写作事业。

他在致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需要恋爱,但可不要太长久。那种正常的、规律性的、维持得很好的稳定两性生活,会叫我付出太多,会令人厌烦。”

爱玛一生的悲剧(爱玛之死源于爱的幻想)(14)

福楼拜与巴黎女诗人路易丝·科莱为何能保持长久的情人关系,这与他与她之间一个美妙的距离有关。他住在鲁昂,而科莱住在巴黎,两人平时很少见面,只靠书信表达感情。

福楼拜善于在其放荡逸乐的天性与他的文学事业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

无论福楼拜本人的爱情生活,还是《包法利夫人》所表达的主题,都体现了福楼拜这样一种爱情观:在现实的世界中,爱情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换言之,爱之“不能”,或情路“难”,始终支配着福楼拜本人和他的女主人公爱玛的一生。

在《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以炽热、癫狂、痴迷的爱之激情开始,结果却总是以失望、幻灭、绝望而告终。

福楼拜借此向我们表明:爱情不是永恒的!再伟大的爱情,最终不过“宛似一条河流,河水慢慢干涸,露出了河床的污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