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传奇才女的闺房,齐白石,泰戈尔是座上宾的“小姐的大书房”,走进这胡同博物馆,静静聆听岁月的回响。


史家胡同博物馆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1)

走进这条堪称北京第一代胡同活化石的小巷,在史家胡同的胡同博物馆里静静聆听“监听闺女”,“虎撑子”等胡同声音的逼真重现,老北京的魂儿就巧的是博物馆的前世,正是民国传奇才女的闺房,也算应了班婕妤一脉相承的“女史”传统。这样的在这条名人辈出的史家胡同生生不灭。


绝活


老物件,“胡同声”,一块儿回家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2)

走进史家胡同24号院,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民国时期的装饰,立刻就感到感到与众不同。明明是翻修的建筑,地面铺装的砖却并非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仔细一打听,早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堆积超8000块,是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3)

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近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4)

要说史家胡同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700多年前。从元代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中仍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条胡同,只是很难弄清它当时为什么叫火巷罢了。这条胡同作为规划元大都的骨架之一,明朝属黄华坊,据传是因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在清朝,史家胡同属镶白旗,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可以清楚地找到。直到在胡同东口路北甬道内的西大门口,还发现了很多明代弘治年间广顺窑的建筑用砖。地看到当时史家胡同的全貌。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5)


走进时代记忆展厅内,一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更是将胡同的原貌用声音记录了下来。房间里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别说外地人,就连地地道道的北京“警哨”,“脚铃”等声响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监听闺女”,“虎撑”,“糖锣”等更是闻所未闻。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6)

“认识闺女”,“虎撑”,“糖锣”都是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用的响器。据悉,“监听闺女”由铁片组成,” ”一声响,就是招呼大家来磨剪子戗菜刀;“虎撑”则是郎中操纵的弦铃,一般是铜或铁制,通过晃动,声音能传出很远;“糖锣”则是卖如此,这里还收录了不同天气的胡同声音,刮风,下雨,电闪还是夜晚的打更声,挨个听着,就像好像一下穿越到那个时代的幽静胡同中。


地标


小姐家有上书房,谈笑中外鸿儒

走进历史展厅,正中间是一个七八米长,两三米宽的史家胡同沙盘。灰墙灰瓦,130个院落鳞次栉比。这些院落里,历史上居住过过多名人。要说和史家胡同这里本就是“君家故地”,因此总是布置了凌叔华事迹的展板,更是收藏了很多她作品的复原版。从陈列品中不锋出,这位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 The Lady”,从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7)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广东巨富之家,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官任保定、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改民国后则是首届议员。这么看来,凌叔华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白富美。凌福彭不仅官至高位,还精于词章、酷爱绘画。到什么份儿上?齐白石、姚茫父、王云、陈寅恪等名家都是凌家的座上客。正是这个靠谱的名爹,造就了凌叔华深厚的书画造诣。

凌叔华很早就显示其在绘画上的天赋,她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在七八岁时,她还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在那时,凌叔华还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

要知道,这间书房早于林徽因“太太的客厅”十多年,在当时名气更响亮。最为知名的“座上宾”竟是泰戈尔。1924年春,泰戈尔应邀到北京访问。当时,陈衡恪、齐白石组织的北京画会要在凌叔华家的书房开会,凌叔华因为认识陪同泰戈尔访华的一位画家,便邀请他赴会。凌叔华一见面就问泰戈尔:“今天是画会,敢问您也会画画吗?”泰戈尔便即兴在凌叔华准备好的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8)

也正是这场画会,凌叔华结识了北大指定陪同泰戈尔的徐志摩、陈西滢,后来这二位竟成了凌府的常客。她背着守旧的父亲,与陈西滢秘恋了两年多,直到1926年,二位恋人央求一位长辈出面,凌福彭才同意女儿与陈西滢结婚。而这位大才女的一份嫁妆,正是99间房舍并且配带后花园——后者就是今天这座博物馆的所在。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9)

凌叔华虽之后旅居国外30多年,对这间屋子仍有割舍不下的情缘。1989年底,凌叔华感到来日不多,她下决心在最后的日子里回到北京的家。1990年5月,凌叔华在弥留之际,被女儿、外孙用担架抬到她90年前出生的地方——也就是后来很多名人在此度过幼年时光的史家胡同幼儿园。据说,当她被抬进院内时,竟像小时候一样低声说:“妈妈等我回家吃饭。”而博物馆内胡同声音的策展人秦思源,正是凌叔华的后辈。他以记录胡同老声音的方式来怀念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秘史

清华园、老人艺,都打这儿孕育


顺着历史展厅看下来,便晓得史家胡同最负盛名的就是教育。其实,早在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史家胡同在教育界就扎下了根。当时清朝在胡同西口建立了左翼宗学,专门教育八旗子弟,可谓清朝满族教育的私塾,到现在已有287年的历史。民国初年,左翼宗学改为市立第二中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二中迁至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三十年代末史家胡同小学在原市立第二中学故址建立,直到现在,这两所学校也是城中翘楚,一等一的好学校。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10)

左翼宗学衰落了,清朝末年史家胡同则成了出国留学的学子必经之地。20世纪初,利用庚子赔款而考取出国留学的游美学务处就设在这条胡同。1909年5月,清政府制定了《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组成“游美学务处”负责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这个学务处先设在侯位胡同,后移至史家胡同办公,考场自然也设在这里。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11)

虽然在这里考试的只有3批,但游美学务处却着实大有来头。原来当年政府就有意兴建清华园,但学校不是一日造就。这三次选拔考试就定在了史家胡同,之后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已经建好的清华大学选派赴美留学生。所以说清华大学的前身在史家胡同,一点也不为过。从这里考试出去的名人更是不少: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曾任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等等。

林徽因的生活品质(北京史家胡同往事)(12)


不仅教育,史家胡同内更是孕育北京人艺的摇篮。听志愿讲解的老居民说,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变成了中国话剧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正式在史家胡同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后来迁至今址。曾经的旧址成为了人艺的宿舍,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