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浪漫一些,哲学家追求的是智慧,想要真正知道点什么东西。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哲学家更多地是在揭露无知,让自己与他人认识到原来我们自以为是地知道、理所当然的想法是多么含混不清、没有根据。但哲学家并非只懂得破坏而毫无建设,他们在破坏的过程中本身会给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有意思的理论,推进了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使我们的思考更加清晰。

“X是什么?”“X的定义是什么?”(X代入某个词语)是最典型的哲学问题格式。对于这样的提问格式,很多人也许会觉得这也太搞笑了吧,以智慧闻名的哲学家会研究这么简单的问题!这种问题我们小时候学语言的时候不都解决了吗?哪个词的意思不懂,问问老师或者查查词典不就知道它的定义了?还需要怎么研究吗?让我们来看看哲学家是如何在大家自以为是没有任何问题非常清楚的地方提出疑问,然后又对消除疑问怎样做出努力。

维特根斯坦在《意向》一书中讨论了“意向”的定义问题,下面的内容基本是对该书内容的重述。

一、根据什么标准来区别意向与预测?

如果有朋友跟我们说:“我就要生病了”我们会这么理解他的意思:这个朋友过去总会周期性地复发某种病,所以他觉得不久之后这种病又要重返;或者他根据一些自己身上的一些症状再结合医学上的知识,估计自己不久之后会患某种病(如感冒)或者身体会变得虚弱。我们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个预测。总之,我们会把“我就要生病了”理解为一个预测,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预测。这个预测跟说“楼就要塌了”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对未来是否会发生某事进行判断。

但“我要去散步了”也仅仅表达了我对自己某种未来状况的预测吗?如果确实包含着“预测”的意思,那是否就完全等同于说“我预测自己在不久的未来将处于散步的状态”呢?

'I am going to take a walk' ususally an expression of intention

if I say 'I am going to fail in this exam" and someone says 'surely you aren't as bad at the subject as that', I may make my meaning clear by explaining that I was expressing an intention, not giving an estimate of my chances

看起来两句话的意思并不相同。因为即使未来我可能处于散步的状态,我此刻也可以没有要去散步的想法,但是“我要去散步”包含着的一个意思便是我此刻有一个想法,就是去散步,而我预测自己将来会处于散步状态则可以此刻不需要有去散步的想法。是什么使得“我要去散步”不仅仅是一个预测呢?仅仅说它包含着一个对此刻心灵状态的描述并没有在回答问题,因为“我预测自己在不久的未来将处于散步的状态”似乎也包含着一个对心灵的状态的描述,即“我的心灵处于预测自己将去散步”这种状态中。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要去散步”与“我预测我去散步”这两种心灵状态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我要去散步”包含着预测的意思,那么问题可以这样问:前者多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因为它不仅仅是有预测的心理特征,还有一种多余的东西——按我们一般的用语,可以暂时说成是“意欲”或“意向”(INTENTION)。但这其实还是什么都没说,因为我们正是对“意向”是什么感到困惑。

如果一个人说“我将会考试不及格”,那么我们一般就理解为她在对自己的这次考试成绩进行预测或者对自己的运气进行估测。但如果我们对他说:“你的这科还没糟糕到那种程度”,而她回答“我可没那个意思,我并没有在对自己的运气做估测!”那么她原来说的“我将会考试不及格”是什么意思呢?这真是很令人困惑的回答。

我想只有anscombe这样的女性哲学家才提得出这种例子。这个例子实在是太矫情了,按我的一般理解,除了预测,别无它意!那我们继续问她“那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她或许会回答:“我只不过在表达一个想法,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意向:我感觉自己将会不及格,但这不是预测。”我想我模模糊糊算是听懂了,不知诸位能理解不?

二、原因与理由

'Why did you knock the cup off the table?' answered by 'I thought I saw a face at the window and it made me jumpIf

you ask 'Why did you kill him?' the answer 'He killed my father' is surely a reason rather than a cause, but what it mentions is previous to the action.

'What was the reason for your starting so violently?' this is totally unlike 'What is reason for excluding so-ans so from your will' or ' What is your reason for sending for a taxi?'

"Why are you walking up and down like that?" -- "It's that military band; it excites me".

Or "What made you sign the document at last?"--" The thought: 'It is my duty' kept hammering away in my mind until I said to myself 'I can do no other', and so signed."

从这几个对话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问“为什么”时所要求的答案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差异的,或者说回答的人所给出的回答的性质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碰掉了桌上的杯子?”对方回答“我以为看到了窗上有一张脸,它吓我了一跳。”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杀了他”而对方说“他杀了我父亲。”

按我们通常的理解,就可以看出这两种对为什么的回答的区别了。一般我们认为以为看到窗上的一张脸而吓一跳并导致碰掉了杯子,是由某种原因导致的;也就是说,他并非故意碰掉杯子的,只是由于被吓才那样的。但“为什么你杀了他”,回答“因为他杀了我父亲”则可理解为那个人杀人是有意的,是基于理由的而不是像受到惊吓那样可以完全说成是由某种原因引起。这种区分,一般人都可以做出来。

如果某人无法做出这种关于“原因”与“理由”的表面区分,跟他交流将会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我们问一个人“你为什么一直看着她”;而他回答“因为我的头正对着那里,眼睛正好就落在她身上”。这时我们会觉得他没有理解我们的问题,我们根本不是要问他什么样的事实使得他正好被叫做“看着她”,我们想知道的是他看着她的理由。好的,既然可能由于他不理解问题,那我们解释一下:“我问的不是这个问题。我是说,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你看着她”他还可能会这么回答:“因为我的某些神经脉冲使得我的脖子的肌肉如此绷紧,所以我的头对着那里;我的眼睛周围的肌肉也由于类似的原因使得眼睛正好看着那里。”这回答确实很令人无语,因为我们的预期回答是“因为她头发很乱”、“因为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人”或者“因为我爱她”之类的答案。但有什么办法呢?他也许根本无法区分原因和理由,把理由当成了原因来理解。如果他回答“我没有在看她”呢?这种情况以后再讨论。

当然,并非在所有语境中做这种区分都是容易的。问“你为什么这么激动”而对方回答“我看到了某人”时,他给出的算是一个原因呢,还是给出了一个理由?因为它似乎介于受到惊吓而碰掉杯子和有预谋地杀人之间。是否可以解释为:他认为看到了某人这一件事是一件足以令人激动的事,所以现在他正看着那人,所以便激动了起来?这个解释看起来有点奇怪,因为我们一般觉得单纯认为令人激动并不必然引起激动的情绪。例如一个生性冷漠木讷的僵尸一样的人,他也同意看见某个名人是令人激动的,但是当他真的看到那人时却并不心跳加速也不活蹦乱跳;这时我们便不能说他激动了。确实是这样吧,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些情绪表现,而仅仅是认为值得激动,不能算是激动了。因为我们可以在没见到那个名人时也可以具有这样一个想法,即见到他是令人激动的,但我们不会说你现在便是激动的,即使你并没见到那个人。这与我们真的见到他时也这么认为但是没有情绪表现出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能算是激动了,因为它们都是仅仅具有一个想法而已,而激动则是一种情绪表现。所以,激动这种情绪反应应用“原因”来解释,而不是理由。

问“为什么你最终签署了这份文件?”,对方回答“我想到了‘这是我的职责’,以致我对自己说‘别无选择了’,于是便签署了。”这个看起来才符合我们对特定意义的“理由”的期待。签署这份文件是基于理由的,即基于一个判断——这是我的职责,别无选择。

三、指令(order)、祈使(imperative)与预测

一个军官对士兵说“12点前你要把信件送到前线”。我们不大会理解成是军官在对士兵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即12点士兵会把信件送到前线。但在缺少必要说明的情况下,我们也可能真的理解为预测而非命令,但这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使得一句话成为命令而非仅仅预测的东西是什么。如果回答是“你要做XX”是一种提要求的句式,因而那是一个命令,则并没有回答问题。因为那样只不过是说我们把诸如“你要做XX”这样的句子称为下命令的句子,所以并没有使我们知道“命令”和“要求”到底是什么。

一个小孩如果语言学得很差,他对你跟他说的“你要在操场上跑两圈”感到困惑(即不理解你说的是什么,因为他可能理解为你在猜测他将会在操场上跑两圈,而如果他想证明你的猜测是错的,他可能会就不去那样做;可是你知道自己并非在做猜测,而是在提要求。你真的知道自己在提要求,而不是在做预测吗?有什么根据?),那么,你跟他解释说“这是要求,不是预测”也不济于事,因为他会问“什么是要求?”。先不要怪那个小孩太笨,说他连什么是要求都不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的也是这个问题。请问:“要求是什么?”你也许打算这么回答:“要求一个人做某事,就是希望某个人做某事。”但这个回答绝对是错误的,虽然我们并未知道要求是什么,但是仅仅从表面看来,就能感觉要求和希望是不一样的,虽然两者有着某些我们尚未清楚的共同之处。例如,某个人说“我希望上帝帮我实现那个愿望”时,他就没有对上帝下命令的意思。如果你硬是说这种愿望确实是一种对上帝的要求,那么再看另一个例子。某人对你说“我希望你帮我提着行李”,你可能会乐意帮忙;但如果他说“我命令你提着行李”,你可能会非常生气。

“我要去散步”是不是一种命令呢?难道不能算是对自己的命令吗?这与医生对病人,或者军官对士兵说“你要去散步”又有什么不同?似乎前者并没有后者所包含的强烈的被称为“要求”的东西,而仅仅表达了一个意向。如果是一个命令,是一个对自己的命令,那么是谁在下命令?答案难道不是很明显吗:是我自己?那么这个“我自己”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命令呢?

行为目的的定义(目的或意向)(1)

行为目的的定义(目的或意向)(2)

行为目的的定义(目的或意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