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唐江镇的西大街,有一个篦头师傅叫郑三勇。

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理发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是很看重的一件事。

郑三勇做篦头师傅已经有十年了,他在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拉扯长大。

当年为了替郑父治病,郑母几乎将家中值钱的物件都卖了。事与愿违,郑父病入膏肓撒手人寰。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1)

由于家中一贫如洗,买不起寿材,只能用一张草席裹着草草下葬。

时隔多年,每每想到这里,郑三勇就觉得心里憋着一口气。

郑家贫瘠,没有耕地。郑三勇长大后只能外出学手艺为生,正好有个远房亲戚在省城当篦头师傅,郑三勇不远千里去投奔学得理发的手艺。学成以后,就在西大街支摊子替人理发。

靠着这门手艺,郑三勇买田盖房,眼看母子两个就要过上好生活,突发意外,郑母去赶大集的路上,被一头冲出来的疯牛撞死。

郑三勇闻听噩耗,丢下摊子赶去事发地,见郑母身故,嚎啕大哭。

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恐怕这是世上最痛苦的事情。事后,郑三勇叫来周易先生商量如何安排母亲后事。

周易先生说:“一切都好办,只是寿材不好找啊。”

郑三勇问周易先生这是为何?

先生告诉他,镇上原本有两个木匠,他们又是师徒。师父叫王朝海,年近古稀早就在乡下养老不干木匠活了。徒弟叫刘德才,除了做木匠活外,还开了一间寿材铺,故此镇上买寿材都要找他。

刘德经常才坐地起价,以高于市场价卖寿材。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又没办法,谁让他是镇上唯一的木匠呢!

周易先生说到这里也是摇头叹息,“王朝海一生乐善好施,却教出这样一个赚死人钱的徒弟,真是晚节不保啊。”

郑三勇为人孝顺,想到母亲操劳一辈子,一定要让她风风光光下葬。所以,他明知道要被刘德才刁难,还是去找他买寿材。

转下到了寿材铺,看到刘德才坐在板凳上喝酒,郑三勇说明来意。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2)

“真是不巧啊,铺子里的寿材都被人定完了,得过半个月才能有寿材了。”,刘德才说道。

郑三勇闻言眉头紧皱,“这可不行,先生已经定好给我母亲下葬的日子,如果延误了,不是个好兆头,还请刘师傅想个办法通融一下。”,

刘德才摸着下巴故作为难,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他踌躇半响说道:“这样啊,我家中确实一具崭新的寿材,是留给家父百年以后用的。”

这是刘德才坐地起价惯用的伎俩,郑三德也不傻,早就看穿了。只是此一时彼一时,母亲能够在吉时下葬才是大事。

“刘师傅,你开一个价,我一定买。”

就这样,郑三勇用高出市面五成的价格买了一具寿材,终于赶在吉时将母亲的后事办好。

过了一个月,郑三勇在给客人理发,两人闲聊的时候,客人突然说:“刘德才太缺德了,为了赚死人钱,差点把活人给逼死了。”

出于好奇,郑三勇问发生何事?客人叹息一声,娓娓道来。

原来,村东头有个漂亮的寡妇叫张娘子,她的婆婆不久之前去世。

张娘子找到刘德才买寿材,张德才见色起意,故技重施说是没有寿材了。张娘子一听就慌了,就求刘德才无论如何卖她一具寿材安葬婆婆。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3)

刘德才佯装答应,就让张娘子三更半夜来寿材铺。张娘子单纯,没有怀疑有危险,依约前往。

夜深人静,孤男寡女共处室,刘德才以此要挟,欲行不轨之事!

张娘子为人刚烈不允,为保清白以头撞柱。吓得刘德才赶紧去找郎中,好在救治及时,张娘子没有性命之忧。

事后,刘德才赔了一具寿材给张娘子以此希望她封口。这种事情传出去会毁清白,张娘子这才隐瞒下来。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就传的人尽皆知,张娘子在小镇待不下去带着伤逃回娘家。

小镇百姓都对刘德才的行为不耻,只是小镇上就他一个木匠,以后还要求他办事,故此众人只能在忍气吞声。

说到这里,郑三勇想起自己也是被刘德才敲了竹杠,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

客人临走时说道:“如果小镇上能再有个木匠就好了。”

这番话点醒了郑三勇,郑三勇生出当木匠的想法。

第二日,拂晓时分,郑三勇提着拜师礼物,赶往老木匠王朝海住的村子。

昨日傍晚收摊以后,郑三勇找到小镇上岁数大的老人打听王朝海的下落,老人告诉他,王朝海还活着一直隐居在村子里。

郑三勇到了村子里一番打听,找到了王朝海的家门口。

只见院中有个双鬓花白的老人家在劈柴,郑三勇问道:“请问您是王朝海吗?”

老人家闻言抬起头,点了点头,“我就是王朝海,你找我有何事?”

“晚辈想拜您为师学木匠手艺!”,郑三勇把拜师礼物放到王朝海跟前。

王朝海摆了摆手说道:“我年纪大了,耳聋眼瞎的教不了徒弟,你去另寻他人吧。”

郑三勇晓得木匠手艺不轻易外传,他在王朝海身边反复恳求,惹得王朝海不耐烦。他一气之下拿扫帚将郑三勇赶出门,还把送来的拜师礼也扔出去了。

回到家里已经是天黑,拜师失败,气得郑三勇饭也不想吃,将手臂放在脑后,直接躺在床榻上。

此时,脑海里浮现出刘德才欺骗百姓的嘴脸,“不行,我一定要学会木匠手艺。”

翌日,郑三勇先去绸缎庄买了几匹昂贵的布料,又去肉摊上买了几斤猪肉,再一次前往王朝海家拜师。

王朝海见郑三勇又来了,刚要转身进屋,就看见郑三勇在院门口跪下,“王师傅,我诚心拜你为师,如果你不答应,我就长跪不起。”

王朝海生平最恨被人威胁,他嘴里喝道:“那你就跪着!”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4)

就这样,郑三勇从晌午一直跪到夜里三更,此时下起了雨,王朝海从门缝里看到郑三勇跪在地上纹丝不动,任凭雨水打湿衣裳。

王朝海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叹息一声背着手走出门去,“年轻人,你这是何必呢?”

郑三勇全身湿透,嘴唇被冻得发紫,他哆哆嗦嗦说道:“我学木匠手艺不是为了自己,我只盼手艺学成之后,再也不要出现像张娘子一样的可怜人。”

虽然王朝海一直隐居在村子里,关于刘德才欺负寡妇的事情,他是有所耳闻的。

子不教父之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刘德才是王朝海的徒弟,他如今这般跋扈,作为师父的王朝海难辞其咎!

“王师傅,你真是个老糊涂。放任刘德才在外面败坏木匠的名声,你又将木匠手艺秘而不宣,这样就是放纵刘德才对百姓的剥削,你成了他的帮凶啊。”

王朝海听了,踉跄几步,他突然脸色一变,背着手走进屋子内,整理褂子正襟危坐,说道:“你叩首拜师吧。”

这番话像一道惊雷,在郑三勇心头响起。他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眉飞色舞,一脚深一脚浅走进屋内,端端正正给王朝海行礼。

王朝海喝完拜师茶,叹息一声说的:“其实,我一直在考验你,就怕你是第二个刘德才。”

木匠手艺不轻易外传,王朝海膝下只有一个外嫁的女儿。刘德才前来拜师,王朝海将毕生所学尽数传给他。

刘德才学成之后,露出贪婪的本性。王朝海悔之晚矣,他心灰意冷之下,躲到乡下图个眼不见为净。

故此,郑三勇前来拜师,在这几次观察中,王朝海觉得像他这样的善良之人很难得,遂收他为徒弟。

从此,郑三勇就跟随王朝海学习木匠手艺,由于他干了十年的篦头师傅,注意力和动手能力都特别好,王朝海说的手艺要领,郑三勇都可以举一反三。

木匠出师一般需要三年,可是郑三勇凭借着聪慧和勤快,一年半就出师了。

手艺人,常流传这样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每个师父都会有一门压箱底的手艺,这个手艺只传给关门弟子或是亲生儿子。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5)

王朝海视郑三勇为关门弟子,因此将榫卯术传给他。

榫卯术,这门手艺对木匠的技艺要求很高,它可以不用一枚竹钉就能拼接一个严丝合缝的构件,达官贵人家中的物件都是用这样的技艺打造的。

郑三勇出师离开村子的那天,王朝海对他说:“做人做事讲良心,行善积德帮助弱小是木匠的规矩,”

回到小镇,郑三勇在原先剃发的摊位上,挂了一个木牌子,“免费修家具,修不好不要钱。”

这个牌子一挂出来,摊子就让过往的百姓围的水泄不通。

人群中有认识郑三勇的,高声问道:“郑师父,你这一年半没有出摊干啥去了?”

郑三勇微微一笑,对四周抱拳说道:“诸位,在下拜王朝海师父学习木匠手艺了,如今学成回来,还请乡亲捧个场,绝对不会让诸位失望的。”

众人一听,都在低声交谈,有人狐疑道:“你的木匠手艺比刘德才好吗?”

“当然!”,郑三勇自信满满。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个中等身材的男人走了出来,他正是在隔壁酒楼吃饭的刘德才。

只见他吊儿郎当剔着牙,“好大的口气!不如,我们来比试一下,若是谁输了,就离开小镇。从此再也不能回来。”

望着眼前目中无人的刘德才,郑三勇点头答应了。他决定亲手替师父清理门户!

于是,两人各自备好木材,两人比试的题目是做一个柜子,打造好之后,喜欢该柜子的人就站在柜子后面,谁柜子后面站的人多就算赢!

虽然刘德才名声不好,可是手艺却是顶呱呱的,他找来昂贵的木材,做出一个雕刻许多精致花纹的柜子。

郑三勇也紧跟其后,将柜子做好,柜子没有过多的纹饰倒是显得典雅朴实。

众人开始投票,高下很快见分晓。

不一会儿,站在郑三勇柜子后面的人排上了长队,而刘德才的柜子后面寥寥无几。

“刘师兄,你输了!”,郑三勇笑着说道。

原来,众人发现郑三勇做的柜子,竟然没有用一根竹钉,虽然外面普通,可是细看之下,显得更加古朴却又失华丽。

刘德才的柜子做的倒像个暴发户一样,纹饰上太过花里胡哨了。

围观的群众多数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对于柜子的好坏讲究实惠。郑三勇用普通的木材做出好看的柜子,说明人人都买得起。反观,刘德才所做的柜子,一看就是有钱人用的东西。

比较之下,郑三勇的柜子更受人喜欢。

在众人的嘘声中,刘德才愤愤不平的离开。当然,以他厚颜无耻的脸皮是不可能就这样离开小镇的。

“诸位,今后找我打家具,只需要备上木材,我会以公道的价格替大伙儿干活。”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6)

就这样,小镇上的百姓听闻来了一个新木匠,而且价格也比刘德才的便宜,众人纷纷邀请他上门干活。

反观刘德才失去民心,门庭冷却,一个顾客也没有。

几个月之后,刘德才付不起租金,将寿材铺关门大吉,离开了小镇。

郑三勇不忘初心,以公道的价格继续帮百姓做木匠活,因为薄利多销,他很快就有了积蓄。

在闹市中挑了一个铺子,生意好的一塌糊涂。

半年后,某日傍晚时分,木匠铺子的门口来了一位背着包袱的妙龄女子上门。

她自称叫王娘子,家住寻乌县。她的母亲和郑母是闺中好友,不久前王娘子家中发生变故,王母临终前让她去唐江镇投奔好友郑母。

两地间隔较远,郑母去世的消息王娘子家中并不知晓。

既然人来了,郑三勇也不好把人往外推,于是就让她在铺子里留下,平日就帮着在厨房弄饭,打扫铺子。

几个月相处下来,两人日久生情,郑三勇觉得王娘子不仅人长得漂亮,干起家务活也毫不含糊,必定是个贤妻良母。

于是,他大胆的向王娘子提亲。王娘子踌躇半响含羞的答应了这门婚事。

她家中已经没有亲人,两个人简单的举办了喜宴,拜天地喜结连理,成为夫妻。

转眼日子就过去大半年,小两口过的日子过得越发幸福,只可惜王娘子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这让郑三勇有些遗憾。

这日晌午,郑三勇吃过午饭在铺子酣睡,他正要入睡的时候,耳边响起一个女子的嗓音,“郑师父,能求你帮一个忙吗?”

郑三勇被人吵醒,心情有些不好,说话的语气显得有些不耐烦,“有事说事别吞吞吐吐。”

女子被郑三勇说话的语气吓一跳,她手足无措的站在一旁。

郑三勇也觉得自己说话太重,连忙起身向女子道歉,定睛一看,说话的女子正是寡妇张娘子。

张娘子的丈夫去世后,婆婆待她如亲生女儿,劝过她改嫁别耽误年华,可是张娘子却舍不得婆婆一个人孤苦无依,从此两个人相依为命。

随着婆婆年纪越大,身体越发不好,张娘子将家中积蓄都用来给婆婆治病。婆婆去世后,更是为了让婆婆在吉时下葬,忍辱负重收下刘德才赔来的寿材。

当初刘德才欲对张娘子图谋不轨一事被传出去,张娘子羞愧难当逃回娘家。

这段时间,她一直吃不好睡不好,因为她偶然听一个周易先生说过,不能轻易得罪木匠,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在打造的物件上留下东西,影响身故之人的气运。

张娘子和刘德才有怨,深怕他在寿材上做手脚,一直寝食难安。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7)

这个时候,镇上出了一个新木匠被张娘子知道后,她思虑再三终于回到小镇,想将婆婆的寿材更换,以防刘德才的报复。

张娘子这番前来找郑三勇就是为了替婆婆重新打造一具寿材。

郑三勇知其来意之后,欣然答应,当初之所以会想去学木匠手艺,就是觉得张娘子可怜,想替像她这样的女子讨公道。

如今见了真人,她说话的声音柔棉好听,越发觉得张娘子是个温柔的女子,心生保护之意。

“郑师父和你商量一件事,我身上的钱不够打一具寿材的,可否容我日后补上。”

郑三勇见张娘子身上穿的衣裳还打着补丁,脸上蜡黄骨瘦如柴,一看就是在娘家过得不如意。

他心生恻隐之心,说道:“张娘子这具寿材不要钱,就当是我替师父和师兄赔给你的。”

张娘子闻言有些惊愕,问这是怎么回事?

郑三勇就把当初自己为何回去学木匠,以及如何拜在王朝海门下的事情一五一十说给张娘子听。

张娘子一听,这才恍然大悟,见郑三勇不肯收钱,她也只能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里,来日再找机会还了。

这时候,王娘子提着篮子进入铺子,她是给丈夫郑三勇收拾碗筷的。

当她看到张娘子的时候,眼中出现慌乱,她本想转身离开。可是,郑三勇将她拉过来引荐给张娘子认识。

张娘子见王娘子的容貌后也是愣了一下,心中嘀咕:好像在哪里见王娘子,只是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

出了门,张娘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像是想起什么惊呼一声,踌躇半响,突然快步离去。

郑三勇为了替张娘子早些打造好寿材,对妻子王娘子说夜里就不回去睡了,他要留在铺子里赶工。

王娘子离开后,郑三勇回到后院开始备料。

转下就到了傍晚,木匠铺已经打烊,郑三勇还在后院忙碌,这时候的响起敲门声。

郑三勇将门打开,只见去而复返的张娘子站在门口。

“郑师傅,我思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这件事告诉你,你的妻子王娘子手脚不干净,你一定要有所提防!”

郑三勇闻言有些不悦,他说道:“我妻子和你初次见面,你怎能在说她坏话?”

张娘子叹息一声,她将一件秘事说给郑三勇听。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8)

当初,张娘子第一次去找刘德才打造寿材的时候,她在铺子里见到一个衣衫不整的女子和刘德才厮混在一起,这个女子就是王娘子。

郑三勇闻言踉跄几步,他心里拿不定不主意,待张娘子离开。他疯了一样跑回家里,见屋子的灯亮着,他推门而入就看到王娘子一个人独坐在梳妆台前魂不守舍,连郑三勇进屋都没有察觉。

“娘子!”,郑三勇说道。

王娘子闻言惊恐的抬起头,“啊!夫君,你怎么回来了?”,王娘子神色中显得惊慌失措,手足无措的站在一旁。

不知为何,两人之间好像隔着一条横沟,将两人分隔在两地。

郑三勇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王娘子亦是站在一旁低着头看向脚尖,屋子里瞬间就安静下来。

时间慢慢流逝 ,蜡烛眼看就要燃尽。

郑三勇没忍住说道,“你难道就没有什么想对我说的吗?”

王娘子闻言如释重负,她望着郑三勇说道:“我日夜都在担惊受怕,既希望这日早些到来,又不盼着这天永远别来。”

“对,我是受刘德才指使故意接近你,为了盗取王朝海传给你的榫卯术。”

“夫君,不管你是否相信,我和你成亲后,从未想过伤害过你,当年我也是年少无知,被刘德才欺骗感情,这才成了提线木偶犯下糊涂事。”

王娘子说她打小就生父母不详,被一个乞者收留,几经周转她成了刘德才的丫鬟,后来又成了刘德才的情人。

郑三勇用榫卯术打败刘德才以后,刘德才耿耿于怀,心生恶计。他唆使王娘子骗取郑三勇的信任,并许诺只要王娘子拿到榫卯术就娶她为妻。

年少单纯的王娘子信以为真,这才同意前往。

就这样,被蒙在鼓里的郑三勇落入陷阱,后面的事情出乎刘德才的意料,不仅榫卯术没有盗来,郑三勇还娶了王娘子为妻。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原来,这段时间的相处下来,王娘子觉得郑三勇是个好人,他乐善好施帮助穷人常常周济乡邻搭桥修路。

平日里,郑三勇对王娘子嘘寒问暖,渐渐的王娘子心里充满着悔恨。

民间故事山中妇人(木匠帮寡妇打寿材)(9)

她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多么的卑鄙。所以,刘德才几次三番催促她盗取榫卯术,她都以各种理由推脱。

“当我看到张娘子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已经隐瞒不了。如今,我也想通了,刘德才此人心狠手辣,如果盗不走榫卯术肯定会想别的办法害你。所以,我已经递了状纸到衙门告发他这些年的恶行。”

这些年,刘德才利用木匠的身份,在雇主家干活的时候盗窃金银等勾当。

“你真傻呀。”,郑三勇知道王娘子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原本心中还在怨恨妻子。此刻,他恨不得自己从不知晓这些秘密,两个人一直平静的生活下去该有多好。

王娘子摇了摇头说道:“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罢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过的事情负责,如今我坦诚这些秘密,再也不会怕刘德才的威胁了。我对你爱也更加纯粹了。”

此时,屋外传来狗吠声,一队举着火把的衙役进入院子。衙役说明来意,说是要带王娘子去大堂审问。郑三勇没有办法,只能看着王娘子被带走。

“娘子,我一定会在家等你回来。”,郑三勇朝王娘子大声喊道。

大堂上,知县对刘德才反复审问,他知事情败露,在铁证如山之下对罪行供认不讳。知县对其做出最严厉的惩罚,并不准他在干木匠了。王娘子亦是帮凶,念其揭发有功劳从轻处理。

数年后,王娘子走出大牢。

郑三勇和张娘子站在外面等候着她。

王娘子不在的日子,张娘子感念郑三勇的恩德,知道他不会做饭,就留在木匠铺子照顾他的起居。两人相处时间一长,日久生情,郑三勇怕张娘子被人说闲话,就娶了她为妻。

王娘子并不没有责怪张娘子,反而感谢她这些年来对丈夫的照顾。

就这样三人彼此携手回家,夫妇三人行善积德,一生平安顺遂。

(故事完)

小树说:一个谎言的开始,需要无数个谎言去圆。

王娘子受刘德才的蛊惑接近郑三勇,却被他善良的秉性感化,决定做一个 好人,于是揭发刘德才的恶行,最终她和心爱的人走到了一起。

张娘子是个知恩图报,敢爱敢恨的奇女子。郑三勇对她有恩,于是她说出了刘德才的秘密,不仅阻止了刘德才继续行恶,还获得了美满的爱情。

常言道:“天知、地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终须有报。

郑三勇用他的真诚和善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人有好报,恶人终将会被为所犯下的过错负责,只是时间早和晚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