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人物塑造有什么特点(以人物形象为轴)(1)

《卖油翁》选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别集《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是一则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故事短小精悍,共133字,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通过简洁朴实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卖油翁》一文选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小人物”。本单元还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三篇课文,编者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能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让我们普通的生活也一样能过的精彩。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写作背景

《卖油翁》选自欧阳修的《欧阳文忠集·归田录》。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此书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多记朝廷旧事和士大夫琐事,或叙逸闻轶事,或记名物典章,或借题发挥,都写得生动有趣,韵味无穷。大多是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欧阳修写《归田录》的初衷就是为了记叙“朝廷往事及一些当时士大夫的可笑有趣的言论”。

《卖油翁》这一则笔记最早流传于民间,后被欧阳修收录在《归田录》中。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 普遍认识:

陈尧咨:骄横自矜、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卖油翁:谦虚沉稳、从容平和、真诚睿智。

文中提到,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卖油翁对此却“但微颔之”,不以为意。这一行为让自我满足的陈尧咨,发出了不屑地质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如此狂妄的口气,加之其后的“忿然”神色,都流露出一种“井蛙式”的狭隘和固执。

“尔安敢轻吾射!”“尔”与“汝”意思都是“你”,但“尔”更多了层居高临下的意味。

卖油翁能够“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说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这本身就是虚心沉稳的表现。

面对陈尧咨的傲慢无礼,卖油翁却以“无他,但手熟尔”从容做答,言语之中透露出万分的肯定以及十足的自信。

再加之“酌油”时的娴熟动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谦虚沉稳、从容平和、真诚睿智的卖油翁形象。

(二) 另类认识:

陈尧咨:并非骄傲自矜、不可一世。

卖油翁:并非谦虚沉稳。

据史书记载,陈尧咨遣送走卖油翁后,更加勤学苦练,射技更是精益求精,曾以铅笔为的,一箭穿孔而过。这种虚心受教、知错就改、积极上进的态度,是值得每位读者敬佩和学习的。

反观卖油翁,应该走街串巷来招揽生意,却驻足于陈尧咨圃前“久而不去”,一个“睨”字写出了老翁的不谦虚,在看到陈尧咨“十中八九”时也是“微颔之”,如此底气十足,应该是仗着自己身怀酌油绝技而借机卖弄。

但对这种观点略存疑议,卖油翁正是有着对自己酌油技术的高度自信,才能如此淡定、从容,从欧阳修写《归田录》的目的来看,此文不在于批判卖油翁的不谦虚和自负。

卖油翁人物塑造有什么特点(以人物形象为轴)(2)

三、主题探究

(一) 熟能生巧

在《归田录》卷一第31条,除课文节选外,文末还有一句点明作者用意的话:“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里采用类比,将本文描写与“解牛”“斫轮”的典故相提并论,由此推演出本文的主旨——“熟能生巧”。

(二) 戒骄

《归田录》内容多为记述“朝廷旧事及士大夫谐谈之言”,可以猜测作者写此文的主旨在于讥讽那位康肃公的恃技而骄。从文章题材和故事情节看,只写酌油一事即可说明道理,却写了陈尧咨射箭、卖油翁观射和二人之间的冲突等内容,且故事以陈尧咨“善射自矜”起,又以其“笑而遣之”止,说明写陈尧咨的事才是文章的重点,故事就是为了暴露陈尧咨的恃技而骄的弱点。

(三)对自傲的批评

文中提到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就带有夸张意味,欧阳修写陈尧咨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就是把他“自矜”的一面暴露出来;而卖油翁的两次答话“无他, 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其实就是对陈公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的批评。

(四)其他说法

除了“孰能生巧”“做人不能骄傲”之外,还应该有做人要谦虚,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有一点成就就止步,而要沉下心来,继续钻研直至更好等。

四、艺术特色

(一)语言精练、朴实、通俗

《卖油翁》中着力刻画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物,用语极为简练。“善射”“自矜”道出了陈尧咨的特点和性格;“睨”“微颔”则写出了卖油翁的沉着和对自己身怀绝技的胸有成竹。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两个连问和一个反问,将陈尧咨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顿时现于词色之上;“无他, 但手熟尔”“以我酌油知之”两句心平气和的答话,再次凸显了老翁的从容沉稳。

全文仅用了“取”“置”“覆”“酌”“沥”五个动词,精炼准确地写出了倒油全过程,表明了卖油翁高超的技术和坦然自若的情态。

(二) 巧妙运用对比衬托

首先,从二人的地位、名声看,一个是“当世无双”的神射手陈康肃公,一个则是走街串巷以买油为生的底层劳动人民。

其次,从二人态度看,陈尧咨“自矜”“尔安敢轻吾射”是多么盛气凌人、骄横急躁,与卖油翁的“微颔”、酌油时的不急不躁、坦然自若形成鲜明对比。

再次,从二人的语言看,陈尧咨的问与卖油翁的答形成对比,人物面貌活灵活现。

最后,动静的对比衬托。作者在刻画两个人物时,自始至终让陈尧咨处于“动”态,而卖油翁处于“静”态,目的则是动静相衬,更能凸显出人物性格。

(三) 合理的谋篇布局

全文仅133字,却讲述了一个曲折完整的故事。在人物设置上,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安排在一起,就是为了引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技的大胆评价。

卖油翁人物塑造有什么特点(以人物形象为轴)(3)

第二部分 案例设计综述

一、《卖油翁》教学点与教学内容选择的课例综述

《卖油翁》作为经典篇目收录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主题是“小人物”。下面,选取了从1988年至2018年共13个有代表性的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整理出不同的老师在面对《卖油翁》这篇虽短小但却生动有趣、意味深刻的文章时,所设定的不同的教学点及选取的教学内容。

卖油翁人物塑造有什么特点(以人物形象为轴)(4)

表1 13则课例教学内容统计表

在这13个教学案例中,又各有侧重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内容偏重不同。如张少成老师在教授中把重点全部放在通过对比《卖油翁》初稿与修改稿的不同处,习得写作技巧;又如荣理诚老师则把重点放到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上,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再如刘艳婷老师就是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二、在同一内容中的侧重点不同。如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一环节中,石志祥老师则通过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揣摩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陈治勇老师在学生一次次诵读中,从词语的选用、语调的不同、神态、动作的描写等方面加以引导,学生们便在每次思想的碰撞下,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无限意味。

第三、对某一个环节的偏重。如陈金缺老师重视诵读吟咏,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不同形式的读——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明白文本的要义。此外,石智祥老师专门安排了一课时的预习环节,通过印发相关资料、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自主完成。石老师印发的相关资料有《卖油翁》的全文(《渑水燕谈录》和《归田录》合集),译文及《教师教学用书》本课部分的相关资料,两篇主旨争鸣的文章等,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学生在筛选各种信息后,得出自己的观点,更加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文本。熊芳芳老师在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类比阅读,分别投影出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在类比中追问“这三篇文章的共通之处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三篇文章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

在《卖油翁》现有课例的分析上,主要教法有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对照法等,主要学法有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质疑法、讨论法、演练法等。下面就一些主要教学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 对照法

在13例教学案例中,有4例都用到了对照法。因选入教材的《卖油翁》一文是欧阳修经过修改过的,所以这4例全都是用初稿与修改稿进行对照。如熊芳芳老师在执教此文时,就是通过对比解读文本与作者,并以资料辅助的方式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熊老师没有专门的文言文翻译环节,而是将“言”的学习放到了语境中巧妙落实。而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则是通过对照初稿和修改稿中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语、使用动词的不同、修改稿中增添的酌油细节、人物语气的不同和人称词使用的不同五个层面来对比,学生便在这一次次对比中,看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

2. 文白对译法

荣理诚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主要着眼点放在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上。先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感,除了选取文中十个文言句子现场翻译为现代文外,又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把一段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对于这种新尝试,自然而然地调动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文白对译中能够学以致用。但在学生文学鉴赏这一层面,在感受领悟文言文中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方面,在授课中没有体现出来。

3. 诵读法

13位老师在教学上都强调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的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有的在准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彰显故事的情节;有的是为了体会不同用词的作用;有的是为了探求人物心理;有的则是为了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1)对比朗读法。

体会初稿和修改稿中人称词的改变;二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层次感。

(2)角色朗读法。

分角色朗读,骄横自矜的陈尧咨的不同心态下的三次问话,谦虚平和的卖油翁的三次回答,都要读出其语气。

(3)演读法。

演读神态描写让其他学生猜读所表现的潜台词;演读语言描写: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几句话分别配上动作;演读动作描写,如陈尧咨射箭时的动作等。

4. 质疑法

陈金缺老师指导学生关注质疑的关键处,从学生预习的疑难问题中归结出三个问题并再次抛回给学生:为什么以“卖油翁”为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阅读文本的三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启迪思维,让学生始终都在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停地探究。

卖油翁人物塑造有什么特点(以人物形象为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