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一)

本期开始我们将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李淳风的《藏头诗》。

提起藏头诗,很多朋友或许都很熟悉。我们对于“藏头诗”这三个字的理解,通常我们会认为是将诗句的首字相连组成另有含义的一句话。如学生的拙作:

无题

闭门觅句搜断肠,

月照倩影俏娇娘。

羞对窈窕窗边望,

花容诗文两茫茫。

这四句诗的首字可以组成一句成语“闭月羞花”,这便算是“藏头”了。可是纵观所谓李淳风《藏头诗》的内容,并非由诗句组成,贯穿全文的都是李世民和李淳风两个人的对话。即不工整也不押韵,叫“藏头诗”实在是莫名其妙,或许作者叫它“藏头诗”另有深意吧!

李淳风藏头诗有几个版本(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一)(1)

《藏头诗》与我们刚刚解读完的《烧饼歌》很相像。只是缺少了较为工整的“歌”。我们前面解读的那些伪预言几乎都是出自1915年出版的《中国预言七种》这本奇书。《藏头诗》也不例外,同样也是出自这本书,那它到底是不是预言?又“预言”了什么呢?

《藏头诗》可谓有其名,无其实。内容如流水账一般,仅仅是问答的内容,和诗扯不上一点关系。其中作者所使用的词汇也与前面讲过的“预言”有所不同,文中多次提到了“几无人类”、“几非人类”、“人类又无”、“人民又无”等耸动性词语。同时,也出现了“魔王生”、“群魔尽”、“曰妖”、“者曰魔”等古怪用词。正是这些内容给了一些不学无术或别有用心之徒妖言惑众的机会。我们武断地下结论或许为时过早,无论它是不是预言,我们都应该弄清楚它的内容。

《藏头诗》在古籍当中没有任何记载,即便是明、清两代也根本找不到任何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就是民国初期,民国四年(1915年)的版本就算是“初版”了,原标题为“李淳风藏头诗”,标题下注有“唐司天监供应制诏赐紫臣李淳风撰”。

这一句很有意思!“唐司天监”,可谓是无中生有。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李淳风供职于太史局,唐朝只有太史局并无司天监,改设司天监则是始于宋朝。“制诏”是皇帝的命令,这个就更可笑了,唐太宗李世民下诏给朝臣,难道都不知道李淳风在哪供职吗?这玩笑开大了。

“紫臣”指紫绶挂身的高级官员。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淳风入太史局,授将仕郎,为从九品下。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淳风制成浑天黄道仪,以功加授承务郎,为从八品下。直到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不过也才是个正七品。“唐司天监”、“制诏”、“紫臣”这些用词可谓莫名其妙。看来《藏头诗》的作者不过就是想图一乐,搞笑他是认真的。这一句注释完全是画蛇添足,由此也不难看出《藏头诗》就是后人伪托之作罢了,绝非李淳风所作,我们来看看正文的内容。

李淳风藏头诗有几个版本(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一)(2)

唐太宗 贞观七年 五月十九日

太宗问于李淳风曰: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丧我国家?以及我朝之后,登极者何人?得传者何代?卿为朕历历言之。

对曰:欲知将来,当观已往。得贤者治,失贤者丧。此万世不易之道也。

太宗曰:朕所问者,非此之谓也,欲卿以术数之学。推我朝得享几许年?至何人乱我国家?何人亡我国家?何人得我国家以及代代相传?朕欲预知之耳。

淳风曰:此乃天机。臣不敢泄。

太宗曰:言出卿口,入朕之耳,惟卿与朕言之。他人皆不能知也,卿必为朕言之。

淳风曰:臣不敢泄漏。

太宗曰:卿若不言,亦不强,试随朕入禁宫。

于是淳风侍太宗登高楼。

译文: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 五月十九日。李世民问李淳风:如今朕的天下初见太平,爱卿精通易理易数。不知道什么人能乱我大唐江山?大唐之后,又会是什么人掌管天下呢?能传几代?爱卿和朕说说。李淳风答:想要直到未来,就要看看过去。贤明之君得天下,非贤之君失去天下。这就是不变的规律。李世民说:朕想问的不是这些,而是想要爱卿以术数推算一下大唐的国运有多少年?到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人乱我大唐?大唐被什么人所灭?什么人最终掌管大唐江山以及如何能代代相传?朕只是想提前知道罢了。李淳风说:这是天机,臣不敢泄露。李世民说:爱卿你用嘴说,朕用耳听。你只和朕说,别人不会知道,爱卿一定要和朕说说。李淳风说:臣不敢泄露天机。李世民说:爱卿要是不说,也不强求,姑且随朕去禁宫吧。于是李淳风陪伴侍候着李世民登上高楼。

李淳风藏头诗有几个版本(李淳风藏头诗详解一)(3)

作者之所以会选择“贞观七年”是因为李淳风在这一年造出了“浑天黄道仪”。“五月十九日”并非“浑天黄道仪”造出的日子。李淳风造出它的时间根据《唐会要》卷42中记载,应为(贞观)七年三月十六日。“五月十九日”不知道为何日子?或许是作者的生日吧!除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问题,文中的称呼也是最大的漏洞,称李世民为“太宗”,作者在这里犯了和《烧饼歌》同样的毛病。“太宗”是“庙号”,也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果作者真是李淳风,当时这样写恐怕脑袋早已经搬家了。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时,李淳风怎么可能会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呢?这完全是后人编造时的疏忽,也或许是作者本就胸无点墨吧!

【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藏头诗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