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底,诚意伯刘基在老家青田已经病入膏肓。临终前几日,这位后世传说中堪比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大明开国功臣,把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召到病榻之前,他要交代遗言。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文成)人,据说是南宋著名逃跑将军刘光世的后人,后世一般称其为刘伯温。

经过后世文人数百年如一日的渲染,刘伯温这位江浙地主集团的代言人,俨然化身成为了能对后世五百年大事未卜先知的神仙人物。对于所谓的刘伯温临终锦囊,更是衍生了出了无数版本。比如说让儿子给朱元璋送一筐鱼,让皇帝念及“鱼”情,保他们平安。又比如告诉儿子,我们刘家九代之后必出一个武将光耀门楣。甚至还有所谓的十八字遗言: “不要与胡惟庸为敌,不要与朱棣走太近”

神机妙算刘伯温工匠听到皇帝秘密(神机妙算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1)

刘伯温临终剧照

看到这种五花八门的说法,不知道刘伯温在天有灵会有什么想法。刘家出武将算光耀门楣?只怕这位青田先生要气吐血才是。刘伯温自己和胡惟庸斗争了那么多年,让儿子跪地求饶?有用吗?至于牵扯到时年16岁,尚未前往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就更扯了,这是典型的倒因为果。

那么刘伯温临终前究竟说了什么?他的两个儿子最终结局如何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长子刘琏:与胡惟庸为敌的下场

刘琏,字孟藻,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刘伯温长子。为人敏慧警颖,擅作诗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刘琏的诗有很高的评价: “词旨高雅而运思深挚,殆于驾两宋而上之”

当初刘伯温在老家与民争地,派长子刘琏去京师向朱元璋告御状,这下让丞相胡惟庸抓到了把柄。因为按照规矩,任何状子都要先进中书省,哪有直接到皇帝手上的,把我们当空气吗?刘伯温被彻底批臭,就是因为这件案子,说起来鲁莽的刘琏也脱不了干系。

神机妙算刘伯温工匠听到皇帝秘密(神机妙算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2)

胡惟庸剧照

因此刘伯温在临终前给了子刘琏一本《天文书》,让他在服阕以后去南京上交给皇帝朱元璋,自己不要学习。刘伯温精通“象纬之学”,这一点很合狂热星象爱好者朱元璋的胃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之时,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诰文中对他这一特长进行了着重表扬:

朕观诸古俊杰之士能识真主于草昧之初,效劳于多难之际,终成功业,可谓贤知者也。汉之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朕兵至括苍,前御史中丞刘基挺身来归,委质事朕。累察乾象,多效谋猷。特加尔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现在刘伯温把立身之本的天文书交了出来,又不让子孙后代学习,摆明了就是不想让他们再掺和到朝堂之事,安安心心做个老百姓就好了。但是显然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想法并不认同,刘琏守孝期满之后就被召到京师,出任考功监丞。

考功监设立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设令一人,正六品,丞二人,从六品。参掌给授诰敕之事,算是天子近臣。当时刘琏兄弟二人一直把父亲的死因,归咎为胡惟庸。这样一个人待在朱元璋身边,胡丞相可不放心。

神机妙算刘伯温工匠听到皇帝秘密(神机妙算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3)

朱元璋剧照

在胡惟庸的暗箱操作之下,刘琏调任监察御史,并很快外放为江西参政。这算是火箭般的升职速度了,因为布政司参政可是从三品高官,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权力地位仅次于布政使。

《明史》中说朱元璋对刘琏的态度是“常欲大用之”,这话不算夸张。但是胡丞相把吟诗作对的文人刘琏,放到繁琐细致的日常工作之中,本来就没安着好心。果然刘琏在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的时候在工作中犯错,被直接打入大牢。

壬申,江西参政刘琏以罪逮下狱。琏,诚意伯基之子也,上以基故,特宥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三》

朱元璋是放过了刘琏,但是胡惟庸可不愿意放过他。刘琏的最终结局,据《明史》记载为“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根据刘家自己传下来的资料,当时胡惟庸在刘琏出事之后,特意把自己的亲信刑部尚书沈立本调任江西布政使,目的就是逼死这位刘伯温的长子。

神机妙算刘伯温工匠听到皇帝秘密(神机妙算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4)

刘伯温剧照

次子刘璟:与朱棣为敌的下场

刘璟,字仲璟,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刘伯温次子。和大哥刘琏不同,刘璟在通经的同时,还喜好谈论兵书。相对于不让长子修习星象之术,刘伯温对次子显然更有信心,因为他给刘璟交代了一些话,万一朱元璋在他死后问起的话就按此回答。

复语次子仲璟曰: “吾欲奉遗表,不及矣。且欲劝上修德省刑,祈天永命。为政宜以宽猛相济。天下诸要地宜使与京师形势连络。吾死后,上如问我遗言,当以是密奏之。”—《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九》

刘琏死后,刘家只剩下刘璟苦苦支撑,好在他们家苦尽甘来的日子很快来临。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爆发,丞相胡惟庸及其党羽被尽数诛杀。当年刘伯温之死的悬案,也就此牢牢地扣在了胡惟庸的头上。

神机妙算刘伯温工匠听到皇帝秘密(神机妙算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5)

延安侯唐胜宗剧照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年底,开国元勋延安侯唐胜宗率军来到处州,讨伐叛寇吴达三、叶丁香。正在老家无事可干,但又雅好兵事的刘璟找到延安侯,希望能做一个随军参谋。鉴于刘伯温的大名,唐胜宗同意了刘璟的要求。结果刘璟不负所望,随军之时屡立功劳。

最终唐胜宗大获全胜,生擒匪首吴达三、叶丁香及其党三千三百余人、家属一千五百余人,斩首二百八十级。回朝之后唐胜宗极力向朱元璋称赞刘璟的功劳,让他得到了皇帝陛下一句极高的评价: “璟真伯温儿矣”。此后朱元璋每年都会召刘璟来朝相会,史称君臣之间“燕语如家人”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之后,朱元璋决定进一步拔高刘伯温的地位。他先是赐给刘璟和刘琏之子刘廌金织文绮、袭衣、鞍马、靴袜。然后又仿宋制设立閤门使,秩正六品,以刘璟为之。又赐他“除奸敌佞”铁简,可以持此纠正百官不法。

都御史袁泰奏车牛事失实,帝宥之,泰忘引谢。璟纠之,服罪。帝因谕璟: “凡似此者,即面纠,朕虽不之罪,要令知朝廷纲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神机妙算刘伯温工匠听到皇帝秘密(神机妙算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6)

燕王朱棣剧照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又提出让刘璟袭爵诚意伯。但刘璟认为侄子刘廌尚在,坚拒不受,于是老朱在当年三月封刘廌为诚意伯,岁禄增加为五百石。四月,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封谷王。八月,命閤门使刘璟升任谷王府右长史。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刘璟随谷王朱橞一起之国宣府。据《明史》记载,刘璟和燕王朱棣之间还有一段渊源,当然并非是美好的回忆:

尝与成祖弈,成祖曰: “卿不少让耶?”璟正色曰: “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成祖默然。—《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朱橞所在的宣府和北平近在咫尺,这位谷王殿下自问绝不是四哥的对手,但也不想附逆自寻死路,于是放弃封国,带着谷府官属和护卫一路狂奔逃回了南京。

刘璟在回到京师之后向朝廷敬献了十六条平燕的计策,建文帝朱允炆于是让他参曹国公李景隆军事,去正面和燕王较量一下吧。结果吹牛皮和实战的差距太过于悬殊,李景隆在郑村坝大败,刘璟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冒着风雪走了三十余里,直到在良乡碰上儿子刘貊才得以脱困。败回京师后,刘璟上《闻见录》,可惜此时已经没人再有兴趣听他的意见,这位刘神仙的儿子只能郁郁回到老家青田。

神机妙算刘伯温工匠听到皇帝秘密(神机妙算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7)

朱棣剧照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靖难大军攻破金川门,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大明王朝正式进入永乐时代。为了安抚和笼络江南地主,朱棣派人去青田请刘璟出山。然而刘璟却装病不肯入朝,朱棣又想起这厮当年不肯让棋的旧恨,既然敬酒不吃想吃罚酒,那就直接抓回南京来。

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刘璟见到朱棣后不屑于称其为陛下,还是沿用燕王时的称呼: “殿下”,而且还直言不讳指出,我们是不会给你写好话的,以后你在史书中的名声就是篡位逆贼。激怒朱棣的下场如何,刘璟心里清楚。而且他比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有骨气得多,直接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朱棣倒敬刘璟是条汉子,没有株连他的家人。

结语:作为刘半仙的儿子,刘琏和刘璟都未能善终,不得不说是个遗憾。说明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后知五百年的神仙,什么掐指一算计上心来都是瞎扯。刘伯温在大明建国之时有没有功劳?当然有。有没有像民间传说中那么大?当然没有。

刘璟的死,笔者以为算是死得其所。作为儒家学说的支持者,刘璟不支持反贼朱棣,一点毛病没有。不同于黄子澄,刘璟毕竟是亲自上了战场的。又不同于方孝孺,刘璟可是自尽殉国的。他无愧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 “璟真伯温儿矣”。倒是被胡惟庸逼死的刘琏,充分说明了所谓的锦囊全是胡说八道。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一个锦囊无法包打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