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南省平顶山市属各地,共生活着约53ooo高姓家人。大家一见面都会自觉不自觉的问,宗亲你家祖上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简单的话题,却使许多人茫然。这也是平顶山市高姓宗亲会需要向大家回答的一个课题。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1)

一,首先介绍一下平顶山地区高姓家人的源头

说起来我们会很骄傲,因为我们高家得姓的历史悠久,悠久到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属同一个时期。中国先秦时期有一部比《史记》还重要的历史典籍叫《世本》,上面有“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的记载。这是史书上记载的高家第一人,他的职务是黄帝一朝的建设部长。黄帝以前,人们还没有住房的概念,属于茹毛饮血的蒙味时期,在高元的带领下,首先在都城建设了宫殿,其位置在今天的河南新郑。宫殿高大巍峨,气势雄伟。黄帝很是高兴,就奖赏高元姓高。附带说一句,黄帝时期许多人有名无姓,有名有姓的少之又少。只有极个别有突出贡献者,才配有姓。高,这个字属于象形字。中国文字有4种造字方法,即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高字重梁叠架,一层又一层,一看就像是一所高大的房子。高字的由来,也是出自于我们祖先高元建筑的房子高大而宏伟。除《世本》外,《竹书纪年》这部典籍中,也记叙了高家得姓始于高元的历史。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2)

高元的封地在禹州市西南的鸿畅镇。也是高元后人的祖居地。今天的鸿畅镇,高姓是第一大姓。去年我和高建国会长计划,方便的时候去一下禹州,到咱们老祖先的封地鸿畅镇去拜拜我们高家的得姓老祖,因为忙也没有去成。

我们祖先高元的贡献,不仅仅是盖了宫殿,而且还是先民走出山洞,让先民们居者有其屋的第一人。他改变了先民的居住条件和生存方式。就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高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功甚伟。

高元以下的一千多年里,再没有发现历史上关于高家人的记载。直到商朝末年,出现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姜尚,也就是姜太公,他因为在帮助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推翻商王朝有巨大贡献而封到齐国,他的八世孙中一个叫高徯,他的后人都姓高,成了山东高姓的始祖。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支高姓人的祖先。

我经常发现一些资料上说,高徯是高家人始祖。每见到这样的资料,我都会给这些资料的提供者留言,指出他们这种提法很不严谨。如果说他是始祖,那么早于他的一千多年前的得姓老祖高元呢?这个不严谨的提法今天很盛行,高建国会长去新加波开会,也碰到说高徯是高家始祖的说法。准确的说,高徯是我们今天一部分高家后人的始祖,在今天的山东省,曾有"高徯后人遍天下"的说法。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3)

高徯的祖先姜太公,出自炎帝部落,和高元没有上下传承关系。这就证明了山东高徯的高姓是另一支高家人的源头。

公元1145年,朝鲜史学家金富轼用汉文写成了一部史学巨著《三国史记》,书中记载,西汉时,山东有一支高家人到了东北,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高句丽,开国之君叫高朱蒙。地域包括河北北部,内蒙东部,东三省和朝鲜半岛北部。这个高姓国家从公元前37年建立到公元631年灭亡,一共存在668年。这也是今天东北,华北地区高家人多于南方的一个主因。当年隋朝隋炀帝三次带领军队与这个高姓王国作战,隋军屡战屡败,直到唐代初年,因唐王朝过于强大,高句丽才被战败,国人四散于东北深山老林各地,这是东北高姓人的另一个源头。许多人认为,那里的高姓人多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其实,中国历史上,很长时期并没有少数民族一说,只是在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久了,加上交通,交流不便,就形成了不同于外界的风俗,习惯乃至于文字,语言。但如果追根溯源,高句丽高姓王朝仍然是中原地区的高姓人家。第一任国王高朱蒙也说自己的祖先是中原高家。我在云南上学时,碰到一个村子全姓高的白族人家,很好奇,就跑到他们村子里去考证。原来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沦落到云南的。时间久了,就和当地的白族人融为一体了,变成了白族人。这和东北部分少数民族中有高姓人是同一个道理。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4)

中国历史上有个成语叫“认祖归宗"。指的是过去长期脱离本民族,本家族人的重新回归。汉唐两朝,都曾以国家的名义,搞过匈奴归汉的重大活动。因为历史上他们原本就是炎黄子孙。我们内地的高家人,在迎接他乡,边疆归来的游子时,也举行这样非常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这就不难理解鲜卑人,蒙古人,匈奴人,满清人中的一部分,一到中原地区就恢复高姓的历史原因。

以上三大部分,是构成今天高姓大家族1千4百多万人的主体。

二,今天平顶山地区高家人的由来

今天我们平顶山市各县市区,共有约53ooo名高姓人,这里边又分为土生土长的平顶山人和外地来平上学,经商,工作等原因外迁而来的两个部分。外迁而来的自不必说,那么土生土长的高姓人,是从哪里来的?

翻开《汝州志》,《叶县志》,《舞钢志》就会知道,其中的大多数高家人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而来。这在鲁山,汝州,舞钢等地咱们高家的家谱中,都有记载。

2013年我去延安开会,回来时专门拐到洪洞县,详细地了解了那一次迁民的始末。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5)

山西省洪洞县大迁民,始于洪武初年,结束于永乐末年,明政府共组织了18次迁民,历时三朝57年,是一项浩大的国家工程。这次大迁民的历史背景是,经过元朝末年的大乱,河南,山东,安微和今天的京津冀,人口死的死,逃的逃。尤其是河南,历史上说当时是“千里无鸡鸣。"河南这个地方,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等兵家语录。在长达5ooo年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是每次大战,中原必受其害。然而元末大乱,对山西几乎没有大的影响,人口发展的很快。再加上当时山西省又碰上了连年不断的大旱,许多人无以为生,产生了大量的饥民流民。元朝打败了,明朝建立了,社会秩序安定了,接下来就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在这个大背景下,明政府就下决心调济人口余缺。明政府在洪洞县广济寺设立了官方的“移民办",山西省境内无地少地的百姓,都可以来这里登记,然后由政府发给你路费和《迁移证》,到指定的州县去报到。谁知实施了一个时期,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然后这个迁民运动从自愿变成了强制。政府派出军队,强抓强送。这些离乡别井的人们,回望广济寺时,远远地就只看到广济寺旁边的大槐树,大槐树上有老鸦窝。事实上,从广济寺迁出的百姓,并不全是洪洞县人,而是山西各州县汇集而来的。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6)

《汝州志》说,明代山西迁来的移民,十之有五。叶县,更多,占七,八成。《南阳府志》中说,明政府规定洪洞县迁来的百姓每人15亩粮田2亩菜地。但迁民来了后,发现这里到处是荒芜的良田,根本没人耕种,你想种多少有多少,当时的叶县,舞钢都归南阳管辖。明初的洪武24年,舞阳舞钢才共有23o户人家,舞钢又属于舞阳县的边远山区,4oo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基本上就没有人烟。《舞钢志》说,直到明永乐元年,也就是14o3年,山西泽、潞两州无地少地的人迁至舞阳舞钢,外迁人口占当地人口的过半。这件事,在《南阳府志》中有确凿的记载。

湛河区,卫东区,叶县有部分高姓人,是从新郑迁来的,高拱是他们的祖先。高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俗称大阁老,这个职位等同于明以前的宰相和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过去看过高拱自己写的传记,他说他们家也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换句话说,今天平顶山这部分新郑迁民,其祖先也是从山西迁来的。

我去洪洞县广济寺时,想查一查山西省的高家人,又是从哪里迁去的,但一直查不出来。后来碰见河南省高姓会的高继德老会长,他说山西省的高家人,是宋朝高琼将军的后人。高琼从开封领兵到山西驻防,史称高家军,他的后人就一直生活在山西。果然如此的话,我们平顶山这些从山西迁来的高家后人,都应该是高琼将军的后人。只不过,这一笔历史还需要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7)

叶县旧县乡和郏县一部分高家人,是从东北迁来的,他们世传自己属于蒙古高家人和满族高家人。如果追根溯源,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居民,除了隋唐时期高句丽这个强大的高姓王朝的后人外,有一部分高姓人是为躲避灾荒,战乱而从内地迁过去的,他们在异乡生活,与当地人通婚,时间长了就成了少数民族。直到近现代,还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出外谋生的中原人。今天欧洲的匈牙利,他们国家的占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敬奉的祖先是黄帝,这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也有记载。那就是说他们也是货真价实的炎黄子孙。大家都知道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那个大将军。还有"月黑草经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说的也是李广。他有个孙子叫李陵,在领兵与匈奴作战时,因寡不抵众而被迫投降,他的后人今天成了匈奴人的一支,生活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李陵后人中还有一个更加大名鼎鼎的人物,即唐代大诗人李白。今天中国人到吉尔吉斯斯坦去旅游,深受当地人的欢迎,他们视中国人为老家人。我举上面这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从草原和东北来到平顶山的高姓人,相当一部分是出外谋生的内地人。这些人一到中原,就马上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氏。北魏时,鲜卑人中的一支,随着当局推行的汉化运动,就立马改为了高姓,而且后来还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高姓王朝叫“北齐”,都城安阳。还出现了高欢,高洋两位著名的皇帝,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快刀斩乱麻"的典故,还出了中国历史上四大美男之一的兰陵王高长恭等这些名扬千古,光耀中华的历史人物。《清史稿》中记载,清朝初年,满清众多族群中的高佳氏一支,一到中原就恢复了高姓,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中原高姓的一支,只不过是长期在关外生活而早已触入到满族之中,成了满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部分。

三、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上个月,河南省孟州市明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过去的一支血缘很近的宗亲,让我给他们的宗祠写了一幅对联,我是这样写的:

涉水跋山一千多里徒迁祖上曾几多辛苦可否会激励今世

经明历清六百余载耕读我辈须十分努力定能够告慰先人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8)

告慰先人,我们今天的平顶山地区的高家人,做的比较好,有许多闪光的地方让我们的祖先荣耀。就我所知道的,且不说咱们高建国会长2ol8年把事业做到陕西宝鸡,走出了中原,走向了全国; 且不说高军伟,高选民,高自修顶住经济下滑压力,把事业做的风声水起; 单说高晓玲,在市场长期疲软的大气候下,仍然使欧派橱柜的销售充满活力,不愧是高家的女企业家。在欧派橱柜入驻平顶山2o周年之际,我还即兴作了一首诗相送:

商海浪滔凶

岁岁遇严冬

唯有高晓玲

潮头唱大风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9)

汝州市的北大学子,当年的高考状元高华研制的“麻疼散”,荣获国家专利,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病的有效率为百分之百。宝丰高战伟的典当业,在平顶山市一枝独秀。高正强的汝瓷产业去年也开枝散叶,又建了一个汝窑厂,今年可投入使用。汝州市的高平军,去年又购置了3oo亩地,使他经营的农业欢光产业园规模进一步扩大。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10)

卫东区教师高子华,在2o18年隆冬到来前,利用课余时间募捐了2580件棉衣,1o1桶食用油,1o9袋米面,5条棉被,并组织车辆送到宝丰县观音堂乡的边远贫困山村滴水崖,让这个贫困山村今冬不再寒冷。运送物资的车辆,浩浩荡荡,绵延一公里。这件事让我极为感动,并赋了一首打油诗:

谁说世态已炎凉

谁说世风早洪荒

看看我家高子华

年年济困到山乡

平顶山戴姓辈分(平顶山的高姓家人)(11)

在平顶山地区,我们高家人光耀祖宗,自强不息,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事例不胜枚举。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努力吧 ! 53000名高家人!

不要辜负了我们祖先的期许;

努力吧!53000名高家人!

我们正遇上改革开放,大展身手的好时代!

作者:高增

2o19.01.16日

作者简介:

高增,中共党员,河南省舞钢市人。1978年参加高考,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平顶山市北渡公社高中教书,1997年调平顶山市安监局,任副局长兼副书记。2004年调平顶山市煤炭工业局任纪委书记。高增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乐观,豁达,明快,滿滿的正能量。

原创: 高子华 高老庄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