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需要注意什么礼节(不可不知的拜年)(1)

“拜年”的风俗

春节里第一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要到亲朋好友家或到四邻八舍那里,祝贺新春。这俗称“拜年”。

我国拜年的习俗盛行已久。在古代,拜年其实分为两个概念,一个是拜年,另外一个是贺年。拜年,就是晚辈向长辈叩岁(向长辈们去跪拜)贺年,则是平辈之间互相道贺。发展到了今天,拜年和贺年这两个概念合二为一,统称为拜年了。

每年到了大年初一的这天早晨,人们都早早地起来,看看谁家起的最早。谁起的最早谁家最吉祥,谁家今年的旺运来得最早。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人争先恐后,比着起得早。然后,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出了家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贺今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的是一个一个地拜,这叫一般的拜吧,敲开人家的门:“哎哟,张大哥,给您拜年了啊!新春愉快,大发财源!”“哎哟,同喜同喜同喜……同发财源,同发财源!”大家互相道贺。有的是同族的族长带领着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比如姓张的族长带着姓张的男女老少一起给别的姓去拜年。有的是几个人相邀拜年,可以是同事,也可以是同学。如几个同学,大家打个电话:“哎,各位,在某某地方,大家集合一下,然后咱们从东城开始转,向每个同学的家里的父母拜一拜年。”就这样,同学们全过去了,集中起来,然后共同地去向自己的恩师,去向自己的、同学的父母去拜年。这样的拜年称为“团拜”。

当然,拜年首先要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如果家里有长辈的话,做晚辈的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比如爷爷在家呢,做孙子的早晨起来要赶紧去给爷爷磕头,祝福爷爷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也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家里内部拜完年,开开门,这才向外拜年,互相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步步高升等吉祥话语。一说:“这个人太会说话了。老说拜年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老是说人爱听的话,喜庆的话。也就是说拜年的时候,不能讲一些忌语、丧气的话,见了面:“哎哟,张哥,您病好了吗?”这非挨打不可。怎么?大年初一问病不吉利。所以拜年的话一定是吉祥的话,这是中国人历来的传承

拜年在中国的历史很悠久,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在描写北宋汴京时说:“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这句话是说十月一日是当年的过年节日,开封府放假三天,士庶们互相道贺。明朝中期的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就是说当时京城元旦(初一)的时候,上自朝廷,下至黎庶,大家在路上见面都是互相道贺,称之拜年。但同是拜年亦有区别,老百姓拜年一般就是给亲友拜年,其他不认识的不拜,出于实心。但是朝廷官员往来拜年,“则多泛爱不专”,就是说官员、当官的都“博爱”。说博爱好听点儿,其实有的都假了。到年了,看望看望老干部,给老干部们拜个年,“我们想死你了!”其实根本就不认识人家。官员互相见面:“哎哟,年兄你好!”“哎哟,恭喜发财!”其实对面儿是谁啊?谁也不认识。做官的嘛,互相都先拍一拍。清朝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就是说当时一个家庭先在内部拜完年之后,然后由主人带领自己的妻子、孩子、奴仆等等出门向四邻八舍,还有一些亲戚朋友去拜年,或者直接把自己的儿子、孙子……反正晚辈一般都被遣发出去代贺——“去,给你隔壁的三大爷、旁边的五奶奶拜个年。”这都叫作拜年。甚至上面说了,平日都不往来者,也可能有矛盾的冤家对头,但到了正月初一这一天也得笑脸相拜。这就叫作“正月初一拜年,祝福我的朋友,祝福我的冤家。”

在古代,如果说这一家是个大家,亲戚朋友太多了,难以一个一个地登门遍访,怎么办呢?就派遣仆人带着自己的名刺,他就是名片、名帖或称为飞帖,到自己的朋友、邻居家去递。那这时人家也大多数会在门前贴一红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两个字。红纸袋是干吗的?其实就是信箱,用来“接福”,就是接受别人的飞帖,接受别人的祝福。这个习俗始兴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代人在《燕台月令》中形容北京的年节说:“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这成为了当时的时尚。

除了门前贴一红纸袋用来接福以外,当时,大多数的大户人家还专门在门房里特设一个门簿。门簿是干嘛的?就是用来记录客人的往来和飞帖。比如,某某给我来拜年了,给我投了飞帖了,我就在门簿上记录那么一笔。“张三来过,李四来过,王五来过,马六、赵七、朱八麻子……”一笔一笔的给人家记好喽。由于每一个人的朋友不同、邻居不同,所以给自己拜年的人自然是不尽相同,门簿上所登录的人肯定也不相同。但是,有四个人是所有的人家都记录来拜过年的,而且所有人家的门簿上首先写的就是这四个人。哪四个啊?头一位叫寿百龄老太爷,家住岁坊巷——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太爷给我们家拜过年了,祝我们家长寿。还有一个人也来了,谁呀?富有余老爷——又富还有闲余。这位老爷住哪儿呢?元宝街。也给我们家拜年了,祝我们家福寿有余。第三个给我们家拜年的,叫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他来祝我们家飞黄腾达,尊贵封侯。第四位叫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给我们家拜年,祝我们家福星高照、万事如意。这寿百龄、富有余、贵无极、福照临四位老爷是当时最忙活的,哪家都跑。其实大家看得出,这四位都是虚拟人物,不过是每家都图的一个吉祥的口彩罢了。

在上层社会、士大夫阶层拜年的时候,除了飞帖以外,有的还专门在自己的名帖上写上祝福的语言。宋朝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其实这跟咱们上面说遣仆人带名片、带飞帖去拜年一样。但是这个名刺的做法却非常别致——用梅花笺纸裁成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受贺人的姓名、住址和恭贺的话语,然后做成卡片,让这仆人拿着代为拜年。明朝的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就是四大才子之一的那位,他在其写的一首叫《贺年》的诗中这样描述: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憎嫌简不嫌虚。”

就是说现在也不知怎么了,大家都不拜年了,拜年都不见面了,只是互通名帖。我这大年早晨起来一看,嚯!就我们家接的别人拜年的名帖都把屋子都堆满了。我一看人家给我拜了,我也学着吧,我也随人“投数纸”,也给人家回我的名帖。结果回去之后,大家都骂我,都嫌弃我。为什么呢?第一,太简单了;第二,给人家拜年我还挺不谦虚,世间都嫌憎我。当然,这是文征明跟自己打趣。但是诗中却说明了在明朝的时候,这种拜年的方式也是非常流行的。别说明朝了,到了咱们现在也有如此拜年的。新年来临了,给我的亲朋好友寄一张贺年卡、贺年片儿,以此联络感情、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其实,贺年卡的起源就是中国的传名刺、传名谒、飞帖

大约从清朝开始,拜年的方式中又增添了一项——团拜。清朝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说的就是当时团拜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形式和内容。现在,人们除了延续以往的拜年方式,又新兴了许多新的拜年方式。可以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电话拜年、网络拜年、E-mail拜年,在电台点首歌给人家拜年,微信圈里发红包拜年等。但甭管哪种方式,都同样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以及对自己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

=====

想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春节典故民俗,

请看王封臣《闲话中国年》

拜年需要注意什么礼节(不可不知的拜年)(2)

《闲话中国年》亚马逊购买二维码链接

《闲话中国年》京东购买二维码链接

《闲话中国年》当当购买链接

============

长按加”王子说“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