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肿瘤标志物“高了”不一定是癌

专家提醒:45岁以上的成年人有三大致癌因素之一,就应每年至少做一次防癌查体

肿瘤标志物高就是得了癌症(肿瘤标志物高了)(1)

根据近日发布的《2017年青岛市居民恶性肿瘤监测分析报告》,青岛市居民在40岁以后,恶性肿瘤发病率迅速升高,恶性肿瘤发病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胰腺癌、膀胱癌和脑癌。临近年底也是岛城市民的体检高峰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体检中加入肿瘤筛查的相关项目。肿瘤标志物超标就一定是癌症吗?肿瘤标志物数据都合格,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昨天,青岛早报名医工作室邀请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牟晓峰,请他解释肿瘤标志物数据背后那些事儿。

肿瘤标志物异常不代表一定有癌症

随着体检的普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日渐增多,常常会有病人拿着体检报告上轻微增高的检测结果来就诊,惶恐地认为自己得了“癌症”。其实,任何人检查肿瘤标志物,其结果一般不会是“零”。因为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癌细胞”的存在,生长出100多亿个新细胞的同时,也会长出1到20个“癌细胞”。所以,几乎所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都不会是“零”,有一个正常范围,只要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就是正常的。人体免疫系统能及时处理掉这些癌细胞,所以一般人不易得癌。

生活中有不少因素会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指标,例如喝酒、睡眠不好,还有过度进食补品,比如长期进食燕窝这样的补品容易刺激细胞过度分化,从而影响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因此市民在看到体检报告上肿瘤标志物值升高时不要太过惊慌,有可能就是一过性升高而已。所谓的“癌指标”只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单一的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尤其是仅一次检测升高,并不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不需要过分担心。应在不同的正规医院再次复查确认,由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家族史等情况给出建议,如果需要则进一步进行影像学及内窥镜的检查。

联合检测多个肿瘤标志物

提高准确性

牟晓峰讲述,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生物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这些物质可存在于肿瘤细胞和组织中,也可进入血液和其他体液。当肿瘤发生发展时,这些物质明显异常,可以利用生物化学、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一般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复发等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可以获得有关恶性肿瘤的诊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是否真的能实现对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治?牟晓峰解释,实体肿瘤涉及的脏器比较多,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因此相应的肿瘤标志物也是种类繁多,并且有时其中一个器官发生肿瘤,会同时伴有多个肿瘤指标升高的现象。在这些肿瘤标志物中,有些指标过于敏感,即便患者没有肿瘤,只是在脏器存在急慢性炎症或良性病变时,指标也会明显升高;有些指标特异性差,当它升高时,医生很难判定患病的脏器到底是哪一个。同时,每个患者的个体也有差异。因此,有时需要联合检测多个肿瘤标志物,以提高对疾病推断的准确性。

为发现无症状癌症患者

提供重要线索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肿瘤诊治的重要原则。肿瘤从产生到被仪器发现,通常都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而肿瘤标志物会提示有肿瘤风险,如果早诊断早改变生活方式,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被阻止,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认为,利用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如超声显像、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磁共振成像等可发现直径1到1.5厘米的肿瘤,而肿瘤生长到2到3毫米即可用免疫学诊断方法测出。 ”牟晓峰说,肿瘤标志物检测是发现无症状癌症患者的重要线索,可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工具。

在所有肿瘤标志物中,目前能用于肿瘤筛查的其实种类很有限,甲胎蛋白 (AFP)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其中两种,如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进行甲胎蛋白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结合直肠指诊亦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于早期前列腺癌的筛查。

当已有足够证据证明患者可能患某脏器肿瘤后,肿瘤标志物往往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区分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肿瘤类型。如癌胚抗原(CE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辅助区分胃肠道肿瘤是腺癌还是类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和分化程度有关,对其定量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患者处于癌症早期、中期还是晚期。肿瘤标志物还被用于肿瘤的复发监测,如发现肿瘤标志物连续2次升高,患者就可能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肿瘤标志物浓度增加或降低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比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甲胎蛋白(AFP)可作为睾丸癌的预后指标。

肿瘤标志物还有助于明确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是否有效。通常肿瘤完全切除和有效化疗后,肿瘤标志物即明显下降,若下降至正常或治疗前水平的95%即认为治疗成功;如果术后肿瘤标志物未如预期下降,则说明手术未能完全切除肿瘤。

肿瘤基因检测并非所有人都需要

近年来,“滴血验癌”常见于各种报道中,也引起了体检者们的广泛关注。“肿瘤基因检测,虽有一定概率查出肿瘤,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实体肿瘤标本病理学检查来得精准,同时肿瘤基因检测对肿瘤靶向治疗有重要的意义。”牟晓峰说,针对具有遗传性因素致癌的患者,经过专业的肿瘤科医生诊断后,才会建议亲属去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肿瘤基因检测,也不是所有肿瘤患者的家属都需要进行检测。目前全世界也仅是对乳腺癌、遗传性结直肠癌、肺癌的有较为明确的依据。并且,一旦检查出来是患癌高危人群,也不一定会得癌症,最重要还是改变不良生活喜欢,定期体检,严密监测。

牟晓峰介绍,癌症,除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外,现在一致公认的致病因素就是基因突变。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其疗效(如生存期)为什么会存在明显差异?答案就要从基因突变中去寻找。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研究人员发现同一类型肿瘤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存在差异,可能是导致疾病个体化差异的原因所在,继而发现了一些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即肿瘤的“驱动基因”,这也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基础。

靶向药物具有专门针对某种肿瘤基因突变,达到精准杀伤效果,而不同肿瘤患者肿瘤驱动基因突变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基因检测,了解患者哪种基因发生突变,适合应用哪种药物,也就做到了“精准医疗”。“随着基因层面对肿瘤的研究不断突破,相信距离人类彻底战胜癌症并不会太遥远。 ”牟晓峰说。 记者 黄飞

这些人群应该做肿瘤标志物检查

牟晓峰建议,45岁以上的成年人,有三大致癌因素之一,就应该每年至少做一次包含肿瘤标志物检查在内的防癌查体。一是癌症家族遗传因素,例如一个家庭中母亲和(或)姐妹得过乳腺癌,她患乳癌的危险比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得多;第二是病史因素,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长期患胃病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第三是职业因素,如果工作中经常接触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或者工作环境污染严重,更容易患癌症。此外,有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的人,如吸烟等,也属于癌症的高危人群。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可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