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史书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等体裁。所谓国别体,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各国历史事件而成的史书,代表作有《国语》、《战国策》;而编年体是以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则是以人物传记来记述历史,这类史书较多,有《史记》、《三国志》等等。

曹操刘备孙权谁厉害(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1)

而在《三国志》中,曹操、刘备、孙权作为三国的君主,陈寿对他们也是花了极大的篇幅进行描述,三人的传记相对较长。有趣的是,在记述三人去世的时候,陈寿则用了“崩”、“殂”、“薨”三个不同的字。

庚子,王(曹操)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武帝纪》

夏四月癸巳,先主(刘备)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先主传》

夏四月,(孙)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吴主传》

曹操刘备孙权谁厉害(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2)

说起来陈寿用了三个不同的字来记述曹操、刘备、孙权的死,应该是下了一番心思的。

古代礼法中对于一个人去世的叫法,根据死者身份地位高低的不同而有区别,一向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礼记·曲理下》中提到: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可谓等级森严。而史书因为是专门记述历史所用,在记述一个人去世时用什么字,代表了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立场,更是绝对不能用错,否则轻了是逾越,重的话就是对本国国体的认同问题,那可是要掉脑袋甚至株连族人的大罪。

曹操刘备孙权谁厉害(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3)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巴西郡安汉县人,师从同郡著名学者谯周,早年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以后,他又先后为曹魏、西晋效力。而等到陈寿开始编著《三国志》的时候,则是在西晋时期。

西晋是司马炎篡夺曹魏江山,逼着曹奂禅位以后才建立的,所以西晋为了显示自己是正统,历来强调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禅让的帝位以后,汉朝已经灭亡,曹魏是继承了汉朝的法统,然后自己又接受了曹魏的禅让。这么一来,刘备建立的汉和孙权建立的吴自然无法得到西晋官方的承认,只被视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蜀汉和东吴的皇帝,也只能被当成诸侯。

所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中,曹操虽说没有真的称帝当过皇帝,但是他死后,曹丕篡汉登基时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在礼法上来说,同样具备了皇帝的资格,所以陈寿在给曹操立传时,还是写成了帝王本纪,取名为《武帝纪》。而刘备、孙权两人尽管称帝了,可是既然西晋不承认他们两家政权的地位,那么陈寿也只能在取名为《先主传》和《吴主传》。

曹操刘备孙权谁厉害(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4)

三人的身份确立以后,去世所用的称呼当然也就大致确定了,曹操是皇帝,可以用天子才能用的“崩”字,孙权就只能是诸侯的“薨”字。剩下只有刘备,陈寿却用了一个《礼记》中没有提到的“殂”字,而不是“薨”。

“殂”虽然同样是“死”的意思,不过因为没有在《礼记》中提及,因此相对就比较灵活,无论哪个级别的人去世,都可以用“殂”字,包括君王。比如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么一句。

陈寿这么做,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在蜀汉为官,刘备也是他的旧主。更何况刘备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与曹操是死敌,没有接受过曹魏的封号,和曾经向曹魏称臣的孙权还是有些区别,用“薨”字未免显得有些对刘备不敬,改用中性的“殂”就好多了。

当然,到了刘备的儿子刘禅,虽然他也是陈寿的旧主,可是刘禅毕竟降魏还接受了册封,陈寿就没什么顾忌了,最后给了他一个“薨”字。

曹操刘备孙权谁厉害(曹操刘备和孙权去世)(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