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27岁的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曾国藩组建湘军,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倡议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并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家风故事美篇(家风故事汇②)(1)

(图片来自网络)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近1500封,是写给妻子,儿女和弟弟等人的家信。因曾国藩常年在外行军打仗,与子女团聚的时间不多,于是通过书信的形式与子女交流沟通,教育子女读书写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的书信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说服力和感召力很强。特别是他对子女的教育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曾国藩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主张居家应该简朴,做人要勤快,勤能补拙。只要能做到勤俭,日子就不会贫贱。其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传承。

他认为持家教子应注意10件事:即要勤理家事,严明家规;尊老爱幼,忌骄奢淫逸;要勤做家务能吃苦;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不要一味地积累钱财;联姻不一定要富贵人家;家中要忌奢华,崇尚节俭;要遵守祖父留下的治家八字,把读书、种菜、养鱼、喂猪等作为居家之事,把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作为治家之法;亲友交往要注重情宜,不可势利重钱财;不可厌倦家常琐事教育子女一定要选择好的老师。

家风故事美篇(家风故事汇②)(2)

(图片来自网络)

01 曾国藩对子女强调“俭”和“勤”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牌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曾国藩要求自己和家人简朴的同时,对子女的要求是“勤”。敦促子女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子女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儿子“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求他每天起床后,衣服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练习1000个字。

家风故事美篇(家风故事汇②)(3)

图片来自网络

02 曾国藩重视孩子的“劳”与“苦”

教育孩子要做家务,“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要求子女们在家里,男儿要扫地、种菜。女儿们要做饭、织布。后来家人与他同住江宁两江总督府,他的夫人和女儿们仍然保持勤于劳作,做家务的习惯。白天,妻子带领女儿们下厨做饭,晚上纺纱织麻,从未间断。

家风故事美篇(家风故事汇②)(4)

(图片来自网络)

03曾国藩要求子女读书要做到

“有志、有识、有恒”

他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的“三有”读书要诀为:因为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非常重视儿子们的读书,他将朱熹的读书方法,用亲切流畅的语言转授给儿子,要儿子们在读书时,联系实际理解书中的话语;要以轻松愉悦的享受心态去读书,而不是被人硬逼着去读书。

曾国藩有3子5女,他认为若是子女有用,钱留多了并没有用,若是子女无用,留再多钱也不顶用的。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

在他的严格教育下,他的子女勤俭朴素,奋发有为,成为外交家,学者等,皆无权贵纨绔习气。曾氏家训家风也被绵延传承至今,并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典范。

其子女中,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通晓英文,是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清末著名数学家。在古算学方面,成就较大,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