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长安君(ID:changan-j):近日,长安君与@中国长安网、@央视新闻、@新华网、@环球时报、@观察者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警察网、@司法部,一同踏上“超级大V的正义之旅第二季”,来到深圳、浦东、雄安,寻找隐匿在时光深处的那些普通政法人。

他们不是改变历史的那个人,但却是时代的中流砥柱——

【第二站】上海

司法所是走法律程序吗(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1)

从现在回溯,那些浦东的“第一次”,以及在浦东发生的“第一次”,深深改变着每一个人。

大约在1999年,张翼飞还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刑警,虽然单位距离陆家嘴只有6公里,却从没去过。在他的认识里,陆家嘴是有钱人去的地方。

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刚刚落成,88层,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张翼飞的单位组织集体参观,那一次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惊鸿一瞥,就这样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由于内部还在施工,外部无法控制电梯,他和同事在转乘电梯的时候,只能把手放在电梯的门缝上,当手心感到呼呼上行的风时,就在电梯外高喊:“83楼停一下!83楼停一下——”

司法所是走法律程序吗(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2)

90年代初,中国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把浦东推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标志,是一个“广东时代”。那么从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起,以浦东开发为起点,则是一个全新的“上海时代”

在张翼飞登上金茂大厦后没两年,当时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其中有句话大意是说,在陆家嘴,如果你说上海话,会被人看不起。暗喻陆家嘴的通用口语是英语和普通话。

此事一度引发轩然大波,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短短十多年里,陆家嘴从一块没人想去的“穷乡僻壤”,摇身一变成为全上海最高大上的黄金地块。

司法所是走法律程序吗(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3)

而在沧海桑田背后,是一场涉及15万居民、5000家工厂的世纪大动迁,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却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惊人的成绩让世界震惊。

陆家嘴靠近过去的烂泥渡路,从命名上可以看出老上海人眼里的观感:一片拥挤杂乱的棚户区,没有抽水马桶,没有自来水,居民报警往往可能只是为了一堵墙上的输赢。

司法所是走法律程序吗(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4)

当时全市200万户城市居民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四平方米的有21万户。

陆家嘴治安派出所民警许泓那时专门负责动迁工作,后来干脆每天就搬到了动迁组现场办公。“从早到晚,有时候到半夜12点,大家都回去了,我们也就下班了。”

“像打仗一样”。提起那段历史,他略扬起下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从许泓简单的描述里,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段发黄岁月里的嘈杂声:“动迁老百姓心里是愿意的,居住环境变好了嘛。但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少,当时大家都还没那么聪明,离婚的少,到我这里分户的多,还有家庭矛盾,和动迁组的矛盾,每个人都想多分一点。”

那半年,他大概调解过5000多户动迁纠纷,“几万人总是有了”。

动迁完成后,浦东如同释放了压抑多年的潜能,以惊人的速度,建楼修路,搭起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一名当年在这片区域值守的消防队瞭望兵,做过一个粗略统计:2001年,陆家嘴地区住宅楼,加上办公楼,加上商业楼,加起来有336幢。也就是说,平均每12天就有一幢30层的高楼建成。

司法所是走法律程序吗(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5)

李胜明,59岁,陆家嘴派出所治安民警。80年代末,另一件让他和许泓记忆犹新的事是第一次接触毒品案件。

当时有居民举报,有一群人经常聚在一起,打牌不像打牌,女主人还很漂亮。后来许泓和同事从多方打听才知道了一个新名词——吸毒。

这起案件给许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毒品太可怕了,多漂亮的女人最后都是那副样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

那时候,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让一部分人鼓起了腰包,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当时生活上比较富裕、有点钱的人吸毒,去那个什么迪斯科。”李胜明回忆。

“当时都不知道吸毒是怎么回事,抓回来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李胜明问了很多人,最后法制办的人告诉他,这属于违反政府禁令,当中有一条禁止吸食和注射毒品。

司法所是走法律程序吗(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6)

而动迁之后,许泓并没有回到派出所,而是来到了工地上。当时整个浦东就是一个大工地,依然需要民警坐镇。

按照许泓的说法,他是看着东方明珠一点点长起来的。

那时的工地多发盗窃案件。有一天夜里,巡逻的民警发现一个工人从上海船厂里出来,身上背着一个很重的蛇皮袋。他们上前查看,发现是一堆电缆,有十几公尺。带回派出询问,才知道是从船上偷的。

当时浦东正值开发期,到处都是大工地,工人偷盗扣件的情况较多。“冬天穿着军大人的人身上,最多绑了一百多个,连自己都走不动道了。”李胜明说。

“我们抓住他的时候,船厂还不知道,如果再晚点检查出来,导致无法船只无法正常交付,损失就大了。”

那一天是李胜明值班,事情发生在凌晨四点。“等于是当天被偷当天被抓,厂家马上指定生产厂家定制了一批新的电缆。”

司法所是走法律程序吗(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7)

20世纪最后的几年,许泓又听说了一个新词儿——股票。

上海市民从天黑就开始排队,等着第二天股票认购证放号。当时只有拿了认购证,才能买股票。

他不懂人们为什么如此狂热。但人们通宵排多,许泓和同事也就通宵维护现场秩序。

“这个买到就是钱。”排队的人跟他说,当时发认购证的人甚至说可以为他们留票。但现在回想起来,许泓觉得自己当时有点傻,反而问对方:“我要那个干什么呀。”

直到后来,他切身感受到了股票的威力。当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中国股市,陆家嘴第一次有了因股票暴跌而跳楼自杀的案件。

“当时他亏了5000多块,现在想想挺过来,应该能赚不少钱。”许泓至今也很替他惋惜。

当时派出所的旁边就是一个证券交易所,人多的时候,排队的人都排到派出所里来了,“城隍庙涨到1万的时候,大厅里的人都叫起来了。”

司法所是走法律程序吗(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8)

而现在,从跟吵吵闹闹的动迁户打交道,到坐在摩天大厦里跟企业财务签防诈骗告知书,许泓的办公地点又变了。他的职务是陆家嘴治安派出所第二警务责任区警长,负责管辖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三高区域。

陆家嘴从一片烂泥滩涂,摇身一变成国际金融中心,世博会、G20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高端国际会议在此召开。

曾经在金茂大厦83楼喊电梯,现在也已升任陆家嘴治安派出所所长的张翼飞,看到了陆家嘴从一片烂泥滩涂,摇身一变城国际金融中心,世博会、G20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高端国际会议都在这召开。

他说,“现在警察解决的问题,越来越靠近前端,要预警预防预测。”

而李胜明明年就退休了。“很多陆家嘴的老人来派出所问路,我在门口还能解决不少问题咧。”

四十年浦东发展,体现在基层司法机关的案件量上,造就了全国案件量最大的浦东法院。

而国际自贸区的建立,则直接催生了浦东法院一家专门审理涉外商事案件法庭——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

自2013年11月成立到2018年11月,自贸区法庭共受理各类涉自贸区民商事纠纷7755件,审结7349件,累计标的173亿元。

许多媒体都报道过自贸区法庭受理的第一个案件。

这起案件的原告是河南一家公司,他们购买了自贸区一家香港企业的X射线异物检测设备,河南公司使用这个设备检测了一批蒜碎,而这批蒜碎出口到美国后,却被发现里面有金属异物,导致被退货索赔。河南公司把香港企业告到了刚刚成立的自贸区法庭。

可能很多人不会猜到案件的结果,立案10天后,经过法官的调解,两家公司达成了和解,并继续开展贸易合作。

有时纠纷并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基础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节约双方当事人包括时间在内的诉讼成本,保护他们的商誉,有时候调解的作用比判决的效果更好。

自贸区法庭的非诉调解庭,就是这么一个“不判决”的特殊部门。2015年6月,非诉调解庭迎来了第一位外籍调解员,来自澳大利亚的Peter Corne,他为一名德国人诉某德国公司在自贸试验区内某企业的一起股权转让纠纷进行调解,不到两个小时,调解意愿达成,创造了自贸区法庭又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

自贸区法庭庭长曹克睿介绍,目前浦东法院自贸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平台上,已经有10家领域各异的专业商事调解机构及行业机构在高效运作,越来越多像的Peter Corne一样的外国人,在中国法院里为维护自贸区的市场秩序化解纠纷。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判决的案件里,中外企业的胜负如何?并非如一些人所想,在中国的法院里打官司,中国企业总会赢。事实上,境外当事人的胜诉率要高于内地。

国际贸易纠纷更多的受国际经济法调整,办理案件往往要适用国际通行的贸易习惯。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与国际接轨,中国司法不仅为自贸区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还让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商看到这样的事实:

中国司法机关对中外主体一视同仁平等保护,“胳膊肘不往里拐,也不往外拐”,在这片土地上做生意,尽可以放心。

公开是对公正最好的助力。自贸区法庭首创了自贸区司法信息共享、公示制度。联合自贸区管委会,在诚信浦东平台上共享、公示自贸区企业涉诉及失信信息。信息的壁垒被打破,所有监管部门及市场主体都可以了解相关情况,一方面为开展市场监管提供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为企业选择更诚信的市场主体开展交易提供了便利。

2016年10月以来,通过自贸区诚信平台公示区内企业涉诉信息32万余条、失信信息3.7万余条,累计访问量已达209余万人次,金融局和市场监管局将数据延伸运用于对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

作为全国第一家以“自贸区”三个字命名的法庭,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的视野不局限于浦东,甚至不局限于上海,法庭还承担着全国自贸试验区司法实践的引领和示范功能,这是荣誉,也是责任。

中国自贸区司法实践的许多重要理论支撑,就是从这里走出来。

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在12个地区设立自贸试验区。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对现有的424项民事案由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匹配,形成了民事、商事、金融、知产等9类不同案件领域的涉自贸案件类案标准。同时结合地图软件,实现了自贸区内主体的自动判断和筛选。

在此基础上,自贸区法庭建设了全国首个综合性的涉自贸案件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分析上海乃至全国涉自贸案件的分布、案件信息等数据,形成自贸案件分析数据库,搜集全国自贸案件近40万件,为数据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自贸案件?

因为通过涉自贸案件审判,中国司法机关不断增强我国司法的国际公信力影响力,如此才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边推广,自贸区法庭不是温室中的盆景,不是博物架上的标本,她保护着辖区的中外企业,更为全国的自贸区司法实践提供着源源不竭的新鲜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