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食用的盐可以做什么(福建人每天吃的盐原来都是这么做出来)(1)

盐场制盐

知道山腰盐场是从“志远天下行”的博客中的一篇名为“实拍:福建最大食盐基地--美到窒息的山腰盐场日落奇观”博文。同为摄影爱好者,被该博文的作者所拍摄的照片深深吸引(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搜索这篇博文,照片拍摄的非常漂亮)然而或许缘分未到,去的当天天气阴沉,并非晒盐的好的时候,所以并没有拍摄到落日的霞光洒落在盐田上,盐田中金黄的水面,一闪一闪地美到让人窒息。后来也因为走错了方向,一路上看到大量干枯的盐田而一度失望,好在最后,沿着S201省道走,发现了这片盐田,虽然因为天气原因还是没有人来上班,不过盐田中稀稀落落的几墩小盐田也不枉此行。留个念想,或许这次的遗憾是为了下次更完美的展现。

山腰盐场位于泉州泉港区山腰镇。山腰盐场是号称福建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基地,整个盐田面积有10万公亩。除了山腰盐场外,福建还有莆田盐场、晋江盐场和漳浦盐场。晋江盐场在网上的照片很少,介绍也不多。而漳浦盐场是福建第三大盐场,面积只有6.7万亩。不过在网上输入“福建最大盐场”时,同时出现的有山腰盐场和莆田盐场,山腰盐场是最大的食盐生产基地,而莆田则是最大的盐场。这让我不解,因为看照片,莆田盐场也跟山腰盐场一样,为何会一个是最大的食盐生产基地,一个是福建最大的盐场?不过莆田盐场面积只有9.4万公亩,所以我个人认为山腰盐场应该是福建最大的盐场。

因为去的不是时候,所以并没有机会向那里的负责人了解到“盐”的制作过程,不过从东南早报陈明华和庄丽祥两位记者2014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标题:泉港区山腰盐场:晒盐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汗水)中可以知道整个过程:

不可食用的盐可以做什么(福建人每天吃的盐原来都是这么做出来)(2)

不可食用的盐可以做什么(福建人每天吃的盐原来都是这么做出来)(3)

“据山腰盐场工作人员邱丽丽介绍,要制盐,首先要纳潮。每次纳潮,盐工们要观测潮位,测试海水浓度,科学适时地将高浓度潮水放进蓄水池。海水进入蓄水池后,将沿着盐场的引水渠,利用六步或七步走水方式在蒸发池中逐渐将水分蒸发掉。海水的盐度(波美度,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在8度到9度之间,经过6道蒸发池的蒸发后,盐度将达到23度左右,即高浓度卤水。随后高浓度卤水被引入结晶池继续蒸发,最终结晶成盐。而旋盐便是盐工生产高品质盐的一道重要工序。

“天越热越忙,风越大也越忙。”据盐工介绍,为了让结晶池中产生的盐更细白,品质更好,他们必须定时旋盐。夏天艳阳高照,天气炎热,卤水蒸发快,结晶也快,他们每隔一个多小时就要到结晶池旋盐一次;秋冬季没那么热了,但沿海风大,蒸发依然快,旋盐的次数依然不能少。

经过一两天的旋盐,卤水渐渐结晶成盐,盐工就要开始扒收原盐了。他们将雪白细腻的盐集成小坨,堆在盐田旁淋卤,排除苦卤,清去污渍和杂物。大约两三天后,原盐就生产好了,可以按照不同品质归入大坨,等待运送到加工厂深加工,成为我们生活所需的食盐。

盛夏暑热时,从海水到原盐只需4天时间,其他季节需要一周左右。

古有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盐业亦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