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伸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1)

王正良,1949年11月生于义乌义加山。中国文联“青创会”代表,中国书协第五次书代会代表。陕西书协顾问、书协发起人之一,曾任陕西楹联协会理事,西安楹联协会副会长。书法作品1976年赴日展并出版,后多次入选全国展、全国中青展,是陕西省最早获全国奖的作者。先后在西安交大、西安美院等院校从事书法教学30年。出版《西安碑林名碑精选》、《中小学写字一本通》等著作20余种。先后在陕西、上海、浙江、台湾、安徽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2)

王正良书法作品

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在陕西书法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王正良这个名字,但是在普通百姓中,却没有多少人知道王正良这个名字。细想想,原因其实也简单,王正良是个谦虚谨慎、笃思勤学的人,他无论做学问和做人都扎实而规矩,也就不会腾云飘雾,处处膨胀。但我却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功底扎实且意趣高远的书法家。

认识王正良还是在七十年代末。那时“四人帮”刚被粉碎,正是文化复苏、万物蓬勃之际,全日本书道联盟要组办一个中国现代书道展,在中国遍选书法佳作,结果全中国共选出80件书法作品。令人惊讶的是,彼时才20多岁的王正良的作品竟入选了。不仅如此,日本书法家对他的行草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有晋唐余韵,有清妙之感。”,认为“古淡、流畅、自然,是他对行草书的追求。”也就是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他是一个非常年轻却又非常有实力的书法家。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3)

王正良书法作品

那时我们俩都同在铁路部门工作。常在文艺创作会议上碰头。会上有些人夸夸其谈,一望便知华而不实,而我凭着一种直感,觉得王正良是个有潜力的人。果不其然,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地听到了他的好消息。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铁路系统,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内频频获奖。1977年,他与薛铸筹办了陕西省书法篆刻展览。这是文革结束后陕西省的首次书法作品展览。他负责题写了题头。这次展览,为陕西书法的重新崛起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之后,王正良一边工作一边勤练,不断取得新的成绩。1986年,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公布奖项,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他一举获奖,为陕西在国家级的书法展览中夺得了第一个奖项。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编撰的《历届全国书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览获奖作者作品集》,其中陕西省的书法家中,只有他和薛养贤的作品入选其中。在第五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精品(特邀)展被邀请的陕西四名作者中。(刘自椟、卫俊秀、傅嘉仪、王正良)他是最年轻的一位。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4)

王正良书法作品

应当说,最令人难忘的是1986年日本书法家柴山抱海先生到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这次展览规格很高,由国家领导人王震剪彩。柴山抱海热情地来信邀请王正良去北京参加他的展览开幕式。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方面都很贫困,凭工资吃饭的王正良没有什么值钱的礼物送给柴山抱海,于是他到荣宝斋买了一个精巧的扇面,又创作了一首七绝题写在上面。诗曰:

鱼雁频频入梦魂,

书坛相约共躬耕。

重洋万里初逢日,

喜见奇葩放凤城。

柴山抱海先生与王正良素不相识,一直以为他不是一位耄耋老者,也必定是一位历世艰深的中年人,当他见到站在对面的书法家竟是一位容貌清秀的青年时,大出意外。也许是被这首诗的意境所感染,也许是被扇面上的书法所倾倒,开幕式上,柴山抱海先生对那么多的贺语祝声并不经意,却专门将这把扇面挑选出来,高举头顶,轮流向众人展示,引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1992年,王正良准备将自己的作品汇集成册。此前他将部份作品送给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佟韦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景芬评品。佟韦看后赞叹说:“字写得非常好!大气!有金石味!”王景芬则征求王正良意见,问他是希望让楚图南还是希望让启功为书册题签。王正良此前读过老作家周而复的书,非常喜欢也非常崇敬,于是表示想请周而复题签。结果周而复看过他的作品后,欣然命笔,一连题写了三个签,请王正良挑选使用。不久,作品正式结集出版,王正良给周而复寄去一本。周而复的回信很快来了:

“正良同志,作品集收到。谢谢。友人索要,可否再寄三本来?”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5)

王正良书法作品

2004年,我与王正良以及作家王宝成一起到铜川玉华宫避暑。这是多年淡泊交往中难得的一次朝夕相处,餐宿露营间王正良给我谈起了他多年来从事书法的一些体会。按理说这只是一种单纯学术的心得,但他谈来如数家珍,侃侃之中,不仅展现出对书法艺术深彻的领悟,而且显示出极好的学养,使我听得如痴如醉。后来我又眼看着他题写了几幅书法。印象最深的有两幅。一幅是给一位老者的。整个墨迹或浓或淡,疏密有致,显示出一种狂放不羁却又流畅自然的节奏。卷面首尾关联,互为呼应。包括题写落款,续而不断,浑然一体。令人感到观看他的写字不仅是在享受闲情逸趣,更是一种意境的升华和气魄的凝聚。可谓挥毫之间,神提气敛。笔锋触处,所向披靡。另一幅是写给我的一首小诗。这是我们一起在铜川陈炉参观瓷展时他随意而作的。诗曰:

罐罐垒墙墙土黄,

坡坡草木绿苍苍。

家家老少不得闲,

抟捏泥巴映作坊。

这首诗书于纸上,有一种云飞澜卷的气势。这是他用藏锋逆入之笔,写秋日漫游之思,抒民间乡俗之趣。细细研诘,他取的是王羲之的字型,用的是魏碑的笔法,又结合了篆书的古朴与圆浑,写完之后,铺在地板上,无一不谐调,无一不精到,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6)

王正良画作

应当说,我是眼看着王正良潜心钻研书法,日渐成果丰硕的。无论春华秋月,寒冬暑日,他从来没有丝毫懈怠之时,这是他成就斐然的诀窍。也最终使他的书法得以厚积薄发,形成磅礴之气。不仅如此,他与一般书法家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个有艺术情怀的人,见事见物总要思索琢磨,品出个中三昧,这就使他有了思想。而偏偏他又不是个浅尝辄止,容易满足的人,他钻研书法,也钻研诗词。他不仅生活在书艺中,更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这就使他容易得着生活的底气和艺术上的意境。我的理解是,书法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要想精到绝妙,功夫不能仅仅只在字上和纸上。它是一个人书写功底与思想意境的综合融汇,也是一个人艺术才气和性格品质的综合发挥。如果没有很好的综合学养,要想成为一个大书法家是不可能的。而王正良所选择的道路,是一条不张扬更不嚣张的路,是一条学兼文理、融会贯通的路,他在这条路上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辛勤耕耘,收获非常巨大。对这些巨大,有些已经被人认识,还有些是需要时间和需要世人的冷静才能逐渐被认识的。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7)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8)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9)

王正良宜兴(王正良印象)(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