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嗣位为魏王同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魏代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在荆棘中辟路?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在荆棘中辟路(在荆棘中行走)

在荆棘中辟路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嗣位为魏王。同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魏代汉。

从此时起,曹植的生活就真的是愁城困海,进退维谷了。他活着就是一个“愁”,他不动招祸,动辄得咎。他自己在《迁都赋》序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这是从曹操去世后到他自己离世十二年时间里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曹丕继位后总感到自己的龙椅旁边有些不干净,有些扎心刺目的蒺藜似的东西,这东西主要是三弟曹植和他那些聪明过人又聪明外露最后肯定死于聪明的智囊团们。早在曹操在世的时候,为了给太子曹丕将来的执政扫清道路,曹操便将曹植智囊团中最聪明的杨修杀了。杨修虽死,但曹植的羽翼尚有丁仪、丁廙兄弟。丁氏兄弟的父亲丁冲和曹操交厚,曹操对两兄弟也喜爱有加,还一度想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丁仪,但因丁仪有目疾,加之曹丕从中作梗,此事也就作罢。丁廙多次劝曹操立曹植为太子。如果曹植成了皇帝,那么制造这种舆论的人或许会是帝王的股肱之臣,会朱衣玉带,入侍帷幄,出拥翠华。而事实是曹丕当了皇帝,制造这种舆论的人就早早地把自己逼进了深渊,送上了绝路。曹丕坐上皇帝的宝座后,便把丁氏兄弟双双杀掉,为了斩草除根,还将丁氏一族的所有男性一同夷灭。从此,曹植便是只鹰,也无法高飞蓝天,只能像只土鸡蹲伏在地上,战栗不止,等待命运的裁决。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曹丕看在母亲卞太后的面子上才没有杀他,但将其由王贬侯,并减其封地。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曹植上疏,并献诗二首。在《上责躬应诏诗表》中,他是那样的痛心疾首,椎心泣血地向他的皇帝哥哥检讨。这种检讨无非是希望曹丕的天网能放开一隙,给他以喘息求生的机会。是啊,此时的曹植怎么可能是一个皇位的觊觎者?早年父亲尚在,羽翼尚丰时,他都未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现在一切条件都没有了,他还能做什么?他什么也做不了,能做的只是苟活而已。他名义上是王侯,但高位的背后是囚笼,显赫的背后是寂寞。曹丕即便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不杀他,也只能让他像废人一样地活着。至于给他提供一个政治或军事的平台,让他施展才干,报效国家,那就是白日做梦了。但是曹植一直都是有政治幼稚病的,在这次献的两首诗中,他深刻地检讨了自己之后,又天真地向曹丕提出了这样的请求:“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毫牦,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希望皇恩能再浩荡一下,给他一个重新活跃在政治舞台军事舞台上的机会。当时的魏国其实只是一个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小朝廷,南有蜀,东有吴,他要为国分忧,扫平吴蜀,让天下归大魏于一统。曹丕宁愿偏安一隅,也不会给他提供这种政治和军事平台,倒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文学平台,让他七步成诗,否则就让他掉脑袋。此事正史虽不载,但《世说新语》中却记录了这件事。而“七步诗”以其豆相煎为喻,控诉了曹丕对手足弟兄们的残酷迫害。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无情最是帝王家,同根相煎,骨肉相残,为了那把龙椅,子索父命,弟断兄魂,后妃相噬,史不绝书。巍巍乎高哉美哉的皇宫里,有多少拨不开的阴云臭雾,血雨腥风。

这一次的洛阳之行,曹植虽然保住了项上人头。但是他的同母兄长任城威王曹彰却暴死京都。在建安年间的“立嫡之争”中,曹彰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弟弟曹植一边的,属于一个站错队的人物,而且此人又有狮虎之勇,登高一呼,可搅动风云。在曹丕的眼中,现在他对皇权的威胁要比曹植大。曹植只是胸中的兵马,纸上的波澜。曹植可以不死,但曹彰却不能不死。

永诀了哥哥曹彰,曹植与异母弟弟白马王曹彪一同回封地。他们本打算相伴相随走一程。因为曹还当时规定,诸侯间不得互相来往,所以此次与曹彪的生离也可能就是死别。此时,亲兄弟在一起走路都是犯忌的。曹植这个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废人,同样也没有权力享受天伦之乐。曹丕除了让他顶着个王侯的名号苟活外,他是连和谁在一起走路的自由都没有的。也许是和他感情笃厚的任城威王的暴死,也许是他与弟弟曹彪今日一别则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许是他感到了自己脚下的路已是荆棘丛生,怎样躲都躲不开,他的胸中渐渐积聚了一种大伤痛。之前他还给哥哥上书、献诗,深刻地检讨自己,后来,他再也不写这样的检讨了。曹植终于敢恨敢怒了,愤怒出诗人是对的,曹植这么一恨一怒,便产生了他诗歌中、也是整个建安时期诗歌中最伟大的篇章——《赠白马王彪》。全诗沉郁顿挫,淋漓悲壮,一脉相承,情感浓烈。正所谓木以秋零,情以愁发。没有黄初年间同根相煎、椎心泣血的疼痛,也就没有这样的诗篇。没有这样的诗篇,曹植之为曹植,便只有飞扬的华彩,华彩中有浮气,躁气;有了这样的诗篇,曹植诗的质地便有了钝响的沉钟声,沉钟声中,人生况味艰涩悲凉,悠远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