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说明什么(原来鸡鸣狗盗是这么回事)(1)

一提到“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贬义词,在形容个别经常做坏事的人时会说:什么都不干,净干些鸡鸣狗盗的事情,但其实,从这个成语的出处来源来看,最初“鸡鸣狗盗”确是一个褒义词,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技能,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却起了巨大的作用。

鸡鸣狗盗说明什么(原来鸡鸣狗盗是这么回事)(2)

故事的主角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战国时期有四位礼贤下士、结交宾客的贤人,人称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才、笼才,手底下都有非常多的门客,各国有才能的人都想投到四公子的门下。

“鸡鸣狗盗”就是由齐国的孟尝君亲身经历总结提炼出来的。

孟尝君是大贤人,好才、喜才、惜才,为了招揽人才不惜重金,所以投靠到他门下的能人贤人越来越多,号称宾客三千,比现在一个上市公司的人都多,你说厉不厉害。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在那个你争我夺的时代,各国为了争霸,都不惜重金揽才至自己的麾下,为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服务。这不,齐国的孟尝君如此贤能,手下又那么多的人才,谁要是把他笼络到,这实力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受到了秦昭王的热情款待,秦昭王对他已经垂涎很久,爱慕他的才能以及他的人才队伍,于是就想让他留下来为自己服务。孟尝君当然不想,但自己身处秦国,果断拒绝,势必没有好结果,只能答应留下来。

可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孟尝君就面临着杀身之祸。

原来,自秦昭王让孟尝君留下来之后,秦国内的一些大臣就老大的不高兴,心想,我们这么挖空心思地讨好昭王也没有得到重用或提拔,你一来就得到大王的重用,气便不打一处来,于是到昭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

大王,孟尝君虽然贤能,门下有那么多的人才,但是大王您想一想,他是齐国人,在齐国有家有业有影响力,难道您强行把他留下来,他就能够真心实意地为您所用吗?

再说了,如果他不真心实意为大王服务,他偷偷联合齐国里应外合攻打我们,那岂不是非常危险。

秦昭王听大臣这么说,背后脊梁骨直冒凉风,当初邀请孟尝君留下来就是为自己所用,如果真的像大臣说的这样,那他岂不是很危险,但又不能突然变脸,只好先应付孟尝君,找个理由将其杀死。

也许是孟尝君人格魅力太大,有人将秦昭王和大臣的对话偷偷告诉了孟尝君。

抓紧逃离这个是非之地,但既然被秦昭王盯上了,自己根本跑不掉,于是和手下的人商量如何逃出这个危险之地。手下一个人说:秦昭王非常喜欢他的一个妃子,对这个妃子是言听计从,我们还是请这个妃子出面帮忙说点好话。

但是这个妃子也不是等闲之辈,也想趁机揩点油,你想让我帮你可以,但是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呢?她想要孟尝君送给秦王的那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但是这件狐白裘已经献给了秦王,至此一件。孟尝君正发愁的时候,手下一个门客走出来说:如果您相信我,我定会把这件狐白裘给你偷回来。

鸡鸣狗盗说明什么(原来鸡鸣狗盗是这么回事)(3)

原来这位门客最擅长钻狗洞偷东西。他打听好狐白裘所放的库房,让一个同伙在门前和看管人聊天,自己从狗洞里钻进去偷狐白裘。

意外发生了,不小心在库房里发出了声响,看管人说:什么声音?这个门客顺势学了几声狗叫蒙混了过去,顺利拿到了狐白裘。

这个妃子拿到了心爱之物,也帮着孟尝君在昭王面前说了好话,这才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生怕昭王后悔,连夜带着众多门客出发回国,等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而函谷关城门是要等鸡打鸣之后才能开放,现在鸡还在睡大觉呢!这又难坏了孟尝君,如果不及时出关,昭王再反悔派追兵来,自己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就在这紧急关头,另外一个门客挺身而出说:如果您信任我,我有办法让士兵打开函谷关的大门。

鸡鸣狗盗说明什么(原来鸡鸣狗盗是这么回事)(4)

这个门客擅长口技,于是在关下喔喔地学起了公鸡打鸣,这可不得了,接下来关里关外的鸡都接二连三地开始打鸣。守关士兵也蒙了,今天这鸡打鸣打得可真早啊,但是规定鸡打鸣就得开关门,于是将关门打开,孟尝君众人才顺利逃出关外。

等追兵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孟尝君早已出关多时了。

最终,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这才有了鸡鸣狗盗这个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