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刺桐古港,是泉州港的旧称,因港口所在的子城遍栽刺桐树而得名它发迹于唐代,兴盛于宋朝,至宋末元初达到顶峰,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狭义的刺桐古港通常特指后渚港(也有说是南关港,或者南关港转移至后渚港的),宋元时期有不少的军事、营商行动都始于此港,而广义的刺桐古港则泛指晋江下游北起湄洲湾内澳、南至围头湾莲河一带的港湾历史上,这片区域以“三湾十二港”闻名于世,在对外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刺桐港码头在哪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刺桐港码头在哪里(刺桐古港曾经的)

刺桐港码头在哪里

◎潘玉毅

刺桐古港,是泉州港的旧称,因港口所在的子城遍栽刺桐树而得名。它发迹于唐代,兴盛于宋朝,至宋末元初达到顶峰,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狭义的刺桐古港通常特指后渚港(也有说是南关港,或者南关港转移至后渚港的),宋元时期有不少的军事、营商行动都始于此港,而广义的刺桐古港则泛指晋江下游北起湄洲湾内澳、南至围头湾莲河一带的港湾。历史上,这片区域以“三湾十二港”闻名于世,在对外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刺桐古港加盟“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唐代。为了增进沟通往来,李唐皇室在这里设参军一职,负责管理海外交通贸易相关事宜。由于出台的政策十分“吸睛”,来往商贩众多,泉州港出现了“市井十洲人”的盛况,贸易对象辐射阿拉伯半岛、东南亚及东亚诸国,这让它一跃成为当时的“外贸四大港”之一。

随着海外贸易及交流的兴起,刺桐这种热带植物也由此时传入泉州。因刺桐花开时,风景如画,将泉州城点缀得分外美丽和繁华,它也因此成了这座城市的别名。那些外国商人则约定俗成地将泉州出产的丝绸、陶瓷分别冠以刺桐之名。

五代十国的闽王深知贸易的重要性,为了招徕外商、吸引外资,除了继续提供具有诱惑力的政策,更亲自下令加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道路,增开货栈,以适应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二洋,贸易空前繁盛,与当时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做起了生意,港口所见异邦人士数以万计。元祐二年(1087年),行使海关职能的市舶司在城南水仙门(今水门巷)内正式设立,到绍兴年间年收入近百万缗之多。南宋末年,刺桐港先后超越宁波和广州,坐上了港口界的第一把交椅。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请辞归国,临行前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护送科克清公主远嫁波斯,就是取道刺桐古港出的海。当时的刺桐港,帆樯林立,水陆交通极为方便,自是吸引得中外商贾纷纷云集于此。作为一名资深驴友,马可·波罗也算是见多识广,可是,当他站在泉州的码头和街市,看到那些拥有不同肤色、身着不同服饰的外国人,看到港口货物堆积如山、帆如蔽日之云,大有叹为观止的感觉。之后,马可·波罗将自己的游历见闻写成文字,其中对泉州城和刺桐古港不乏溢美之词,甚至将它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相媲美。

由于许许多多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中国通”的引荐,来往泉州的商人越发密集。他们运着本国的香料、药物登陆于刺桐古港,然后又将中国的瓷器、丝织品从港口运输出去。进口与出口的过程在那个遍栽刺桐的港口日复一日地上演。

及至明代,国家的政策在海的禁与不禁之间兜兜转转,其间发生了一件被载入史册的大事:郑和下西洋。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副总兵王景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生于闽南,熟知南方特点,曾陪着郑和南下考察路线,雇了不少泉州的大船,也曾登陆刺桐古港招募水手、杂役和会修造船舶的匠师。

郑和的西洋之行沿着前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丝织品、茶叶、手工艺品等随队装往南洋各地,用以换取当地人的特产和奇珍异宝。而据清代蔡永蒹所著的《西山杂志》介绍,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入海曾至泉州“寄泊”,所谓“寄泊”也就是进行粮食、淡水和货物的补给。船在刺桐港靠岸后,王景弘经常会带人前去购买陶瓷、竹器、锦、绣、珠、帛、茶叶等商品,将之带去南洋,向世界展示“泉州制造”。

历数唐宋元明各个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性的商贸集散地,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客商来这里工作和生活,使古城古港呈现出一派“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