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上巳节上巳,在干支纪日历法中是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古代的上巳节,有着曼妙的万种风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节日风俗,今天看来仍然是趣味盎然,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每个月繁花似锦的季节?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每个月繁花似锦的季节(风情摇曳的上巳节)

每个月繁花似锦的季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上巳节。上巳,在干支纪日历法中是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古代的上巳节,有着曼妙的万种风情、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节日风俗,今天看来仍然是趣味盎然。

鹊桥之旅有风情

上巳节最初由周朝的祓禊祭日,逐步转变,经过历代文人诗词歌赋的熏染,成为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有着浓郁人文气息的游宴节日。

古时上巳节这天人们要到水边洗澡、冠沐,希望洗掉往年不好的晦气,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兆头,称为“修禊”。早在《论语》中就有上巳节的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汉代和三国时期,上巳节被定为节日。魏晋以后,人们感到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都会不同,就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初三。

由于三月初三接近一年之始,人们又赋予了它很多新的内涵,进一步把节日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尤其是被年轻的男女演绎成了最早的情人节。传说三月初三那天,众人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祭礼活动,参加和观看祓禊,于是成为古代未婚男女约会的好机会。《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会阻拦未婚男女相会,互结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欢在这天春游踏青,谈情说爱。

《诗经·郑风·溱洧》一诗中,就明确记载了那时上巳节青年男女约会定情的情景,甚至衍生出了定情之物──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中写出了年青的姑娘们,非常热情主动地邀约她心中爱慕的青年男子,去观赏洧水;到那里尽情欢乐,相互赠送那寓意调和、结缘的芍药花。

到了唐代,在杜甫《丽人行》诗中依然是风情满满:“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可见唐代未婚女子春游觅偶的情况仍然很盛行。

曲水流觞尽开怀

汉代以后,上巳节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水边不再仅仅举行沐浴祓除的修禊仪式,还把它当成宴饮游玩的好机会,于是,出现了曲水流觞的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

当时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到水滨结伴宴饮,并引水环曲成渠,曰“曲水”,然后将盛酒的“觞”漂浮于水面,从上游放出,使之借助水流之力传杯送盏,当杯子缓缓经过宾客面前时,即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以为娱乐,此即曲水流觞。觞,是古代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另外也有陶制的杯,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体积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之上,使其沿流而下。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晋代王羲之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这次修禊活动,王羲之和东晋名士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聚会兰亭,游弋林泉,修目山水,临流浮觞,行令畅饮,各呈才藻,竞展风华,歌咏情怀,得序二,得诗三十七首,结为《兰亭集》。这次兰亭之会,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不仅是宴会中产生的《兰亭集序》的美文和“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而且这次宴会改变了上巳节的形式,突出了咏诗赋文、饮酒赏景的内容,因此广泛流传,此后产生了一大批宴会诗和诗序骈文。南北朝时梁简文帝、颜延年、王元长等人均有铺陈华丽、开阖动宕、情文相生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进一步丰富了曲水流觞的内涵。

唐永淳二年(683),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诗人在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同年秋王勃再次修锲于此,写下了《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后大历浙东五十七诗人也有三月初三浙东唱和之作。显然唐代的诗人们又把三月初三曲水流觞活动进一步深化。

赛诗大会显身手

唐代是我国的盛世时代,文化政策和社会环境开明,文人更是社会活动的风向标,他们以自由豪放的姿态,参与各类节庆活动,展现了文人的自由率性和横溢才华。尤其是在那个诗歌的时代,三月初三上巳节期间,最为活跃的还是诗人们,他们参加宴饮赏景祓禊等活动,有感而发,唱和赋诗,留下不少这方面的佳作。

三月初三这一天,皇帝、官员、百姓都会到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活动,曲江池、灞河、洛河、渭河都是著名的戏水圣地。古人认为沐浴能够消除灾祸,祈来福气。大唐诗人们一展身手,张九龄虽为上层官员兼诗人,对于祓禊活动也是情有独钟,他在《三月三日登龙山》中写道:“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则这样写上巳节的:“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王维《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也写道:“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由此可见,在宫廷行为的推动下,祓禊活动已经成为上巳节极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而被唐代诗人大量记载了下来。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的三月初三上巳节,在王明府山亭举办了一场有记载的上巳节诗会,著名诗人陈子昂等出席。诗会上陈子昂和席元明、韩仲宣、高球、高瑾和崔知贤分别赋诗一首,而且皆是四言古体诗,题目均为《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收入《全唐诗》。其中陈子昂的写道: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群公禊饮,于洛之滨。

奕奕车骑,粲粲都人。

连帷竞野,袨服缛津。

春郊树密,翠诸萍新。

今我不乐,含意维申。

上巳节已经成为唐代文人融古雅与欢愉于一体的重要节日活动,这些上巳节诗会的和诗,是到场诗人对参加此次三月初三上巳节的感悟,虽为应和之作,但也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把当时上巳节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以及诗人对生活、对现实的表白,读来很受启发,是难得的三月初三上巳节诗歌史料。

曲江盛宴展风采

唐代科举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节之前,而上巳节时长安皇亲贵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曲江,因此上巳日举办的新科进士庆祝宴会就叫曲江大会,这更给三月初三上巳节增加了热闹的气氛。

那时,能够参加曲江宴会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盛事,也是进士们展示才华风采的绝佳机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宣宗时,诗人刘沧中进士赴宴后,写了七律《及第后宴曲江》记叙了当时的盛况: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

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曲江宴上,还要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两名最年轻者充当探花使,走遍长安城,把城中最美的鲜花采集带到宴会上,以示隆重。

由于唐政府高度重视,进士们乐于参加,所以曲江宴活动丰富多彩,还设有题名席,宴会后,又一同前往慈恩寺题名于塔壁,在同年中选出善书法者书写,后世称之为“雁塔题名”。题名毕,大家即乘画舫游玩。有时,皇帝高兴起来,还会优诏新进士进入芙蓉园游赏,这对于新进士们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诗人李绅就有亲身体会:

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

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

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地丛拂砌繁。

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

曲江宴之日,京城公卿之家倾城出动,“钿车珠幕,栉比而至”,争相到仕宦新星──进士中为自家挑选乘龙快婿。而百姓也想一睹进士们的风采,于是曲江风景区内“车马填塞,莫可殚述”,曲江大会使本来就很热闹的三月初三上巳节更加繁华了。

遗憾的是,宋代以后,汉族的三月初三上巳节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陈保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