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解宏乾

李鸿章故居是谁主张保留的(占地九千多平房屋两百多间)(1)

安徽会馆现址的门牌是后孙公园胡同三号、二十五号和二十七号,不禁让人遥想会馆当年占地九千多平方米,“北起八角琉璃井,南止后孙公园胡同,东达厂甸,西与泉郡会馆为邻”的宏大规模和坐拥219间半房屋的非凡气度。这里还是京剧发祥地的唯一文物见证。会馆内的大戏楼,是北京现存的四座民间戏楼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遗憾的是这座戏楼在上世纪80年代被用作宣武区椿树整流器厂的仓库,后一直空置。1994年,电视剧《天桥梦》曾在戏楼取景拍摄,人们才第一次见到戏楼的真面目,当时的剧组人员形容“光尘土就有两寸厚,上看台二楼的台阶护栏也颤颤悠悠的”。直至今日,安徽会馆才重现部分原貌。

安徽会馆始建于清同治七年 (1868年),此前北京只建有安徽一些府、州、县的会馆,并没有安徽省的大型会馆。1865年以后,随着淮军势力的兴起,原有那些会馆因规模狭小,难以满足大型集会的要求,才有了如今的安徽会馆。安徽会馆的用途与其他会馆都不尽相同,它既不是“试馆”,也不是“行馆”,而是专供安徽籍的淮军将领、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

李鸿章故居是谁主张保留的(占地九千多平房屋两百多间)(2)

1866年9月,曾国藩因围剿捻军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8年1月,捻军被李鸿章率领的淮军歼灭,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清朝末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安徽籍人以军功或科举得富贵、功名者甚多,他们迫切需要一所大型会馆作为安徽籍人在京活动的场所。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安徽籍京官吴廷栋、鲍源深等人发起倡议集资,要在京城修建一所安徽全省的大型会馆。他们的倡议当即得到安徽籍京官和淮军诸将领的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当时的湖广总督李鸿章的支持。清同治七年以李鸿章为首的安徽籍官员和淮军将领纷纷解囊捐款,不久即捐银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两,洋钱三百一十八元。清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安徽会馆开始修建,到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完工。

安徽会馆的前身是明末清初著名收藏家孙承泽的别业,称孙公园。他是明崇祯进士,经历了明、大顺、清,三朝为官,始终没有得到重用,顺治十年辞官归隐。由于他对史学、经学颇有研究,且精于鉴别书画,家藏丰富,因此在孙公园中曾宴请、款待过诸多著名文人,如顾炎武、谈迁、吴梅村、龚鼎孳等。

会馆建成不久又进行了两次扩建,占地九千多平方米,在当时京城众多会馆中是规模最大的。馆内有三路套院和一座花园。会馆东路,约占会馆面积一半,为五进四合院,每进院北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中路为会馆正门,门前原有石狮子作为上马石。中路院内,有花园、戏楼、魁星楼、文聚堂和祭祀朱夫子朱熹的神楼。西路为三进四合院,三院之后便是安徽会馆花园。安徽会馆的建立标志着晚清淮系政治势力的崛起,它成为淮系文武官僚在北京的活动大本营。

李鸿章故居是谁主张保留的(占地九千多平房屋两百多间)(3)

光绪十五年(1889年)安徽会馆因西邻泉郡会馆燃放鞭炮导致失火,损失惨重。大火将馆内中院神楼、戏楼、前厅及东院后厅、厢房等烧毁。李鸿章再次倡导捐款,淮军诸统领与安徽籍官员亦纷纷捐款。重修后的安徽会馆较之从前规模更加宏大。安徽会馆一直得到了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他不仅多次捐款,而且在会馆落成时欣然提笔,写下《新建北京安徽会馆记》等文章。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李鸿章受命全权议和,在次年签订《辛丑条约》后不久,因气恼呕血而死。安徽会馆成为德军司令部。《庚子记事》中记载:“九月十三日,德军借口有人向安徽会馆内扔石块,滥捕附近居民,并连日焚烧毗邻之房屋。计安徽会馆左右后三面,凡附近三四丈之房,无拘大小,尽皆烧尽,遥望火场,一片残砖碎瓦,惨目惊心,莫可言喻。”安徽会馆从此失去依助,走向没落。大部分馆舍出租,也不能支持管理与维修之费,致使大部分房屋及园地损坏荒芜,许多匾牌、碑刻及陈设用具,都被人拆卸毁坏。就连悬挂在会馆大门楼上李鸿章手书的“安徽会馆”大匾额,也不知去向。

1926年,会馆西路创建安徽中学。1936年,会馆东路被朝鲜人占据,成为制作海洛因的厂房。现为后孙公园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