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其所创立的许多经典方剂,流传至今,仍倍受欢迎,比如十大名方之一的补中益气汤,是东垣老人耗费不少心血琢磨出来的,此方看似简单平和,却是配伍精当、独具特色、屡起沉疴。东垣老人的这个名方,背后其实还蕴藏着不少秘密,今且听听国医大师李士懋的解析!

补中益气汤适合什么人(补中益气汤听过吗)(1)

李东垣创立此方时,是用于治疗疫病流行的。李东垣所处的年代,正值宋金元战乱,饥荒连年,疫病流行,李东垣于《内外伤辨》中云:“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两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且大梁、东平、太原、凤翔病伤而死,无不然也。可见疫病流行,夭枉之惨烈。惜医者不识,误作伤寒表实之证治之,医杀之耳。李东垣指出,此“皆由中气不足,乃能发生耳”,创补中益气汤治之。

1、嬗变

后世关于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发生了嬗变,已非治疫,而是多用于以下3种情况。

(1)治虚人外感,扶正祛邪;

(2)用于因气虚而定期反复发热者,用甘温以除热;

(3)用于脾虚中气不足的内伤杂证,如倦怠、乏力、头沉、胸闷气短、脘腹胀满、食谷不馨、自汗畏风、易致外感、九窍不利、便溏白带、脉弱舌淡等。

2、组成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为泻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生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除胃中热利腰脊间血。

上药 口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后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主加减法治之。

3、方义

气虚发热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虚不能制下焦之火,导致阴火上冲。所以治此阴火,法当健脾升清。方以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补肺固表,升阳举陷,培土以制阴火。当归和血,陈皮理气防滞。脾以升为健,用升麻、柴胡者,升举脾之清阳,脾气复而阴火自敛。

4、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指征

气虚发热具有以下特点。

(1)发热病程可长可短,长者可数月、数年。

(2)间断发热,每隔数日或数月发作一次,每次发作可持续三五日或七八日。体温一般在38℃以下,亦有高达39℃以上者;亦有仅是自觉发热症状,体温不高者。

(3)每次发作,一般都有明显诱因,或烦劳,或外感。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包括劳心、劳力、房劳;烦,指情绪波动,或休息不好,易于发作。至于外感因素,另论。

(4)一日之中,多于晨起日升至午前为著,因阳气虚,不能固于其位而易升浮,上午正当阳升之时,故阳易升浮而热著。

(5)伴有气虚的症状,如倦怠肢困,精神不振,心慌气短,自汗畏风等。所畏之风,非室外旷野之风,乃畏户牖缝隙之风。

(6)脉虚,这是判断气虚发热的关键指征。所谓脉虚则正虚,然正虚又有阴阳气血之分。一般而言,阴虚脉细数,且伴虚热之征;阳虚者脉微细,伴寒象;血虚者,一般都兼有气虚、阳虚,伴不华、不荣之象,脉多细无力;气虚者脉虚,伴气虚之见症。气虚之脉,主要特征是脉沉取无力。其无力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轻者吾称之为脉减或逊,明显者称沉取无力。其脉位可沉可浮,因气虚无力鼓荡气血,故脉可沉,虚的程度较轻者,脉亦可不沉。若脉浮而按之无力者,乃气虚而浮动之象,此时于益气升阳方中加收敛之品,防其脱越,常于方中加白芍,重者加山茱萸、五味子。至于脉见弦、滑、数者,只要沉取无力,皆以虚看。脉的分部,若寸部无力,乃清气不升;关脉无力,乃肝脾虚;尺部无力,属肾气虚,或肾阳虚,再结合其他三诊来断。脾虚则百病由生,而补中益气汤乃健脾益气之代表方,故应用甚广。此处所言,仅限于甘温除大热者。

5、关于气虚发热与外感发热的讨论

李东垣将内伤发热与外感表证发热截然分开,并著《内外伤辨惑论》详辨之。

若典型的外感发热,属实证;典型的内伤发热属虚证,当然不能混淆。但虚人外感而热,与纯为气虚发热者,就难以区分。我们常见体虚而外感发热者,予补中益气汤加紫苏叶或荆芥、生姜治之,其效颇彰。正虚或占八九,表邪或占一二,这种虚人外感发热能与气虚发热截然区分吗?

表证的特点之一是恶风寒,但气虚发热者亦恶风寒,所以李东垣于《内外伤辨·辨外感八风之邪》中曰:“或有饮食劳役所伤之重者,三二日间特与外伤者相似。”仅从症状而言,李东垣用了一个“特”字,强调二者特别相似。既然特相似,就难以截然区分。

从发病时间上,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有别。内伤发热可反复发作或十天半月,或一二月发热一次;而外感发热,则感邪即热,无反复发作史。但是正虚之人易于外感,或一二月感冒发热一次,这与气虚的反复发热也难区分。

李东垣描述的气虚发热证象白虎,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而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李东垣所治者为疫病,现在临床像这样典型的少,而以长期反复低热者多。

气虚发热的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发热多有相似之处,但鉴别的关键在脉,脉可数,亦可浮大洪数,但按之无力者,必属正虚。正如李东垣于《内外伤辨·暑伤胃气论》中所云:“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但是气虚外感发热者,亦可见浮大数虚之脉。所以从临床症状、发热时间及脉象三个方面,都难于将二者截然区分,治法方药上也无根本差异。李东垣所创的补中益气汤,是纯为脾虚而阴火上冲者,并无外邪。方中主要由两部分药物组成,一组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一组是升麻、柴胡,升发脾之清阳,因脾以清阳为健,故用之。一组是当归,以和血,橘皮以防滞。然升麻、柴胡皆辛味升浮之品,既可升发脾之清阳,又兼有疏达外邪之功,纯为脾虚者可用,若气虚兼有外邪者亦可用。若外邪比重多点,则在升麻、柴胡的基础上,量加荆芥、紫苏叶、防风、羌活、生姜一二味即可。通过以上论述,可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纯虚的脾虚阴火上冲与虚人外感,在有无外邪的问题上,是难以像《内外伤辨》那样截然区分的。这样,也就扩大了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纯虚者可用,正虚外感者亦可用。

关于脉大浮数者,已有气浮于外的表现,要防其脱越,此时再单纯用补中益气汤就非所宜。当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加收敛之品,如白芍、五味子、山茱萸等,或加龙骨、牡蛎以潜镇,防止正气之脱越。

本文选自《全国中医学派临床笔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四平,周计春,杨阳主编 ),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除了止痛药,这个方子缓解痛风很有效,一定要试试!

便秘怎么治?各方对各证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