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成熟度 戴汝潜,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成熟的文字,文字的成熟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成熟的文字,文字的成熟度

成熟的文字,文字的成熟度

文字的成熟度

戴汝潜

文字作为人类记录、交流和传承信息的书面符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文字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相对而言,尽管语言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文字却有成熟程度的高下之别。文字的成熟程度一般说来取决于文字本身的特质,以及其与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之适应。对此,初步分析探讨如下,以求共饗。

一、文字的本体观

文字本体的基本属性,有四个方面,即文字的表意功能、稳定性、实用性,及其与语言语义的协调程度。

1、文字表意功能的程度

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传情、表意,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其中表意又是其核心。因此,可以说文字表意功能的水平是文字成熟程度的首要标志。文字表意功能的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即可以随主体表达内心所思之“情”、欲达之“意”,能够选择准确、贴切的文字实现信息的沟通,满足其所“欲”。这种表达情、意功能的程度标志着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和语言、文字一体化的成熟水平。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文字表意功能程度的缺欠不得不过多地需要借用或引进辅助性工具和手段弥补其成熟度的不足。比如,日文、韩文需要借助汉字,就是明显的例子。而就语言文字本体的自身完善程度而言,文字更多地需要附加“特定条款(诸如,文字规范、制订文法)”,提高其成熟度。可见,文字为了“表意”附加的约定越多,说明其表意功能需要借助的“外力”越多,显示其本身表意功能程度的有限或不完备。中文自古有“辞达而已”之说,意在表明汉字组成中文的过程中,只需符合思维逻辑即可,不需要繁复的语法、文法规则。当然,汉字也需要必要的改革,比如,近现代中国简化字(意在‘规范’,但有失误。)、以及将西方的标点符号引进中文就是这类例子。

鉴于文字的首要特质就是表意,所以,表意的充分度是其成熟度的首要标志。

2、文字的相对稳定的程度

文字成熟度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字的相对稳定的程度。所谓“相对稳定的程度”,就是指语言文字超越时间的历史传承性。文字相对稳定才有助于信息的交流、文化的传承。成熟度高的文字必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延续较长的时间,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具有与时俱进的活力而不为历史所淘汰,我们称之为“文字的相对稳定性”或曰“超时空性”。相对恒久的稳定性是文字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

文字与人类生活越是密切、与人类文化融合的程度越深,决定了文字适应时间运行的稳定性。文字适应时间运行的稳定性越高,说明文字的成熟水平越高。稳定性高的文字有助于信息的现实交流,也有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在这方面,口头语言由于它易于随着地域、族群和个体语音习惯发生变化,因而,它的稳定性远不如文字来得恒久。文字只要没有人为的革除或外力的毁坏是可以稳定不变的。相对说来,依赖语义的形意文字会随着语义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换言之,字的形体不变、但是它的语义却可以不断地赋予更多更深层面的义项,而语义义项的发展过程又为文字所记录保留,稳定性自然突显,汉字的“书同文”就是典型的实例,因而也才能够成为人类仅存至今的古老而实用在线的唯一文字。

3、文字的文语字样的简捷度

文字的使用能否以最经济的方式方法进行,同样是文字成熟度的标志之一。文字表达语义我们简称为“文语”(注)。文语表达语义的结构简单、语义区别机制直观便捷,也就是文字表意确切明快,说明文字的表意功能性强。所谓文字的文语字样简捷度,就是说,它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运用较省的资源、借助较简的法则、花费较少的精力,表述尽可能大容量的信息、尽可能深刻的语义和尽可能丰富的情意。现代科学理念之一就是简捷,科学的必定是简捷的,作为成熟的文字——简捷的内涵需要直观、确切、明快的特点。特别是在人类极度关注资源与环境的今天,文字物化空间的占有量的多少,也是文字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就是说:表达相同的信息量,其占有空间量较少的文字更为成熟。(比如,表达相同信息的中文用纸和英文之比为1:1.8)这是,全人类、面对当代无穷无尽的文字信息,必须认真对待的最佳选择。与之伴行的就是文字的字样的沿革,同样是遵循明快、简捷的需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化汉字的大方向是对的(例如:全简化字的“台湾戏剧艺术团体联谊会”与其繁体字“臺灣戲劇藝術團體聯誼會”笔画之比为83:174),可见一斑。

4、 文字与语言的语义协调度

无论“言语(口头语言)”还是“文语(书面语言)”都是以表意为宗旨的,但是,一般说来,“言语”的表意方式和习惯不同于“文语”的表意方式和习惯,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符号系统、结构方式和运行机制。尽管如此,它们的发展趋势总是归宗于一致的语义的。这其中,“文语”的变化有时是跟在“言语”的变化之后的,它的作用是“扬弃”“言语”的随意性、加以规范和精练。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理念、新事物、新创造、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更多的是为“新的概念”命名,又表现为“文语”在先而“言语”在后。因此,二者之间总是在对应与不对应之间求得不平衡中的平衡、不稳定中的稳定。成熟度高的语言文字应当具有较强的协调二者“平衡”和“稳定”的能力。拼音文字用增加音节的长度或语法的制约,协调语义和文字二者表意的一致性。表意文字则一方面,容许“言语”沿用自己的规律而存在与发展,另一方面,则从中吸纳精华而加以扬弃,其目标是以其自己的表意方式构造“字与词”、只图归宗语义同一、运用方便。这是文字的语义包容机制的成熟体系问题,即成熟度较高的文字必然是易于协调“语”和“文”二者之间的语义关系的。方言众多、乡音复杂的汉语能够做到“书同文”,就是由于汉字具有较强的“言语”和“文语”之间语义协调能力。

二、文字的文化观

文字的表意功能一方面源于人类沟通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总结、传承和创造的需要,这就是文字承载文化的功能。透过文字的文化观考察文字的成熟度是理所当然的。

1、文字的文化传承功能

文语和言语都是人类用来交流信息的,但是,由于文语使用视觉符号的文字,因此,能够具有超出言语使用的听觉符号所显示的超越空间阻隔的属性,即跨越时间、地域障碍传递信息的功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文字自然会被人类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文字能不能做到充分饱含尽可能丰富的文化内涵,势必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如果文字仅仅作为一种“语音记录符号”的书面表达,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能将文字单纯地局限于言语表达,而忽视文字可以承载文化的能力。作为直接以形表意的汉字本身不同于“一般的文字符号”,它从象形字、会意字诞生之日始,就具有先天的人文性内涵。任何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立意的理据,即字理,而字理又不断地丰富义项以满足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使之饱含远远超越字理本身、甚至跨越学科“界差”的文化内涵,并且步文化发展的脚步而与时俱进。因此,创造了人类文字史的奇迹,成为唯一的记载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字。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传承着人类最为古老的天文、历法、水利、农业、医学、哲学、诗歌、军事、、、、、、

2、文字对新生文化的融合度

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面对的是不断发展进步着的社会,文字必须能够与时俱进地融合文化发展的新内容,当然,融合的程度越高表明文字与文化一体化水平越高,当然与人类自身生命的成长越加紧密,其成熟度自然也就高。因此,考察文字的成熟度不能不考察其与文化的融合度。

文化固然有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之分,但是,所有文化的传承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语言文字得以实现。世界上有许多如“埃及金字塔”般的物质文化之所以成为“谜”,又如“传统工艺”般的非物质文化之所以成为“秘”,正是由于没有或缺乏书面文字的记载造成的。在这方面,汉字由于为文化作超时空的传承,形成汉字内涵文化和文化依托汉字的一体融合的格局。为传承中华文化、为整个人类社会增添文化财富,做出了绝无仅有的贡献。在人类历史上,凡是文字与文化融合度高的,就获得理想得多的发展;凡是文字与文化融合度差的,陆续消亡,就是证明。历史上,满文在满族入关以后很快为汉字所取代,就是由于汉字具有强于满文的融合改朝换代带来的新文化的缘故。钱学森先生将“镭射”正名为“激光”,就是运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而又沿用“激”和“光”字的本意,不增加“新字、新意”,成为汉字融合文化发展的范例。可见,在近现代人类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势下,在不增加文字总量的情况下,文字能够较大程度地融合文化的发展,既是增强文字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文字走向成熟的需要。

3、文字的外来文化包容度

一种语言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能不能具有较大的文化包容度——即,是不是能够在一切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包容外来文化,并且根据需要可以“以语言文字自身所具有的足够大的包容空间”尽可能吸纳尽可能多的外来文化,丰富语言文字的自身空间,此其一。其二是文字对文化丰富性的包容度是否足够大,文字不仅仅可以包容社会的、人文生活的文化,同时,需要考察文字能否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的新文化。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是无国界的、迅猛的,文字对这种形势下的包容需求是日新月异的。不同的语言文字的这种包容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时还是很大的。应当说,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一体化到来的时代面前,一个文字系统的文化包容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是文字成熟度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文字有两个出路,一个是不断地造出新字,一个是依靠、挖掘文字对新文化的包容能力。可见,一种文字不能不断地依赖创造新的文字(如,拼音文字的单词)表达新文化、新科技,而在于运用已有的文字加以合理的包容。一种文字如果对外来文化具有排它性或局限性,自然表明其成熟度的不高。这样看来,用“译音”吸纳文化、表明文字对外来文化包容性差,说明该种文字成熟度不高。反之,则表明文字成熟度高。正如,我们可以运用“电脑”免除造出新的字词表达computer一样。

三、文字的社会观

任何一种文字都活跃存在特定的生存空间(周体环境)之中,文字的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与所在的生存空间之间的关联程度。文字成熟度越高,其与社会周体的关联越是紧密。周体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需要文字做出适应性调整,体现成熟文字活力。

1、文字的社会化特征

文字成熟与否的很重要特征就是社会化程度的适应。文字的社会化表现在文字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先后有许许多多外来入侵者带来的文化,但是,没有被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文字所征服,相反却逐一地将外来文化、文字所同化,其文化集中地反映在文字的“不为所动”,完全是由汉字自身的魅力所决定。比如,佛教在其产生地——印度,由于梵文没有抵御外来英文的自我生存能力而逐渐衰落。而当佛教传入中国,却因为汉字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反而因此而获得举世无双的发展。文字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大量刚刚兴起的现代科学学术传入中国,中国社会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新学科、新名词引进,汉字无一例外地予以吸纳,显示了强大无比的社会适应性。相反地,在世界各地都存在殖民主义的强势文化,扼杀被征服国家的语言文字的实例,英文、西文、法文的推行就是明证。近代,由于马来西亚的华人的日益增多,社会生活需求强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争取,文字获得了国家的认可,成为通用文字之一,形成幼教、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华文体系,说明社会生活对文字使用的选择。成熟度高的文字具有较强的社会生活适应性的活力,全赖文字具有较强的社会化的自组织活力。

2、文字的技术化程度。

文字的成熟度还表现在文字运用技术充分扩大‘文字表意功能’的发挥和‘文化传承功能’的作用。成熟度高的文字应当便于实现技术化操作,以利于传播、教育和承载文化。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表明汉字具有技术化程度高的潜质,很自然地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文字的技术化水平突飞猛进。文字的技术化程度高的文字,应当具备操作简易、灵活、快捷的品质,特别是需要操作的程序与思维习惯协调一致、操作的方法与文字书写方式的协调一致。目前,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技术寄生于西方键盘,一则与汉字书写方式不协调、再则大量使用拼音输入法需要做形音的二次转换,同样是不协调的。说明汉字的技术化程度欠成熟。出路在于改革键盘、立足于汉字字形输入法的研制开发。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内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当然,拼音文字的技术化程度早已相对成熟,但是,输入方法的速度远不如汉字来得快捷,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汉字依然可以并继续显示其技术化程度较高的潜质,比如,单音节的汉字适宜计算机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汉字的技术化实现了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创新性转变,体现出特有的高技术化能力。

四、文字的人本观

文字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人的,因此,以人为本是文字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文字既要符合人的生理机制的需求,又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文字的成熟度才高。

1、文字与人的生理机制的适切度

文字既然是表意的,因此,文字在生理方面就越是应当体现一种‘尽其所能密切脑神经生理构造和运行机制’的特质。文字的这种特质越是密切,表明其成熟度越高。现代脑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事件与声音、图像、符号、语义的协调同一是人类认知文字的捷径,文字越是有利于这种“协调”,说明“天人合一”的适切度越高,具有学习和掌握的生理优势,其生物能消耗相对来得低,文字的成熟度自然应当说是高的,这是“以人为本”的、带有根本性的特质。

文字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符号”,这个符号越是能够将“事件”同“声音、图像、符号、语义”协调一致,就越是紧密地同人的脑神经生理活动和思维活动本身贴近,其适应和切合的程度越高。文字的表意就是人的思维物化的外在,文字越是“直截了当”、“望文生义”就越是接近思维活动本身;文字表意越是符合思维路径的简单明了,越是说明文字的成熟度高;文字表意的丰富性与思维的丰富性的一致性程度越强,说明文字的成熟度越高。一句话,“形”“音”表意之间越是直接、越是没有多余的转换才是最好。现代脑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汉字是“全脑文字”,就证明了它的生理优势之高、它的成熟程度之高。有研究还表明汉字有助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为什么?就是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理适切度、全脑协调力,所以同化、联想、迁移起来是容易的,是足以弥补汉字由于“音形不对应”带来的识记困难。这就是,汉字识字教育科学化的突破点之所在。

2、文字与心理认知的同化度

既然文字越是接近思维活动本身、表意越是符合思维路径,便越是简单明了;那么,文字表意的丰富性与思维的综合性的一致性程度越强,说明文字的成熟度越高。或曰,文字越是易于人们认知同化,则越是成熟。而文字学习的认知同化取决于人对文字认知同化的感官通道的匹配程度。实验表明,作为视觉符号的文字,在拼音文字阅读过程中,视觉分析却不起明显的作用,说明视觉符号与视觉分析不甚相关,这同语言是人类生命的组成原理相悖,令人匪夷所思。而视觉分析在中文阅读过程中,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说明汉字作为视觉符号与视觉分析紧密相关的一致性,说明汉字认知与视觉分析的心理活动的同一性。这个结论表明,汉字作为视觉符号与视觉心理活动二者之间的协调的人本性。

3、文字与人本属性的一致程度

人的本质属性是“需要——创造”,这是人类区别于一切生物的最高阶的特

质,亦即人类会不断地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满足不断攀升的物质的、精神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人类生命同步生死的语言,需要文字具有无限的创造活力。也就是说,文字系统必须具有自我完善的建构机制,使得文字不断地适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创造活力的需要。有鉴于此,形音文字只能靠音节的繁复组合的办法,不断造出新的词来适应。而汉字却走过了一条从“‘文’到‘字’”、从“‘文字’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字组成的‘复体字’(所谓‘多音词’)”的发展道路;期间,并不需要造出新的字来,反而,从将近五万个用字集中到7000-5000个左右,乃至常用字3500个、最常用字2500个左右。汉字无尽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融合了新文化、包容了外来文化,保持了与人的“需要——创造”这个本质属性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任何语言文字的成熟度作客观考察,以清晰我们的认识;我们也需要对所有语言文字的成熟度作分析,以明确我们的文字发展方向,促进人们选择语言文字的科学发展观,并由此决定文字改革、改善的基本价值取向。就目前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发展的状况而言,迫切需要提高语言文字的成熟度的趋势是明显的。既需要有利于普及、又需要适应发展、更需要文化传承意识。汉字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唯一遗存至今的古老文字,就是由于它具有相对成熟的特质。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汉字是人类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汉字同样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和改善,而对于汉字的改革、改善来说,必须正视“以我为主”的基本点,所谓“我”就是指“汉字文化、汉字规律和现代科技为汉字更加走向成熟”,即:

※ 文字改善必须立足于文化的传承;

※ 文字改善必须以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与归宿;

※ 文字改善必须保护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民族智慧的资源所在;

※ 文字改善必须实现计算机处理的民族化,改革键盘、普及直捷处理字形的数字化方法,逐步淡化‘音形二次转换的拼音输入’法;

为此,现阶段的文字工作的理念应建立在“提高文字的成熟度”的基点上。

注: 所谓“文语”是相对于“言语”、“手语”、“旗语”而言,即这里的“语”并非是语言

的意思,而是“完整的语意”的意思。既然它们分别运用“言”“手”“旗”进行语义表达,所以,

“文语”特指用文字表达语意,也就是通常我们称谓的“书面语”,相对的口头语言就是“言语”。

参考文献: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

张朋朋《文字学》

彭聃龄《汉字认知心理学》

张光鉴《相似论》

戴汝潜《字本位语文课程教学》

请点击文章开头,光顾“潜智大成”平台

新书《科学序化的语文教育》全面道明

另有配套新修订版教材——

《大成·全语文教育·学材》(12册/套)

Drq608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