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1)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触目可及,或一株,或一丛,是大自然里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采集、种植、食用植物,在与植物的朝夕相对中,又因草木而触发情感,把植物写入诗、画成画,以此来表达和寄托内心的情感及精神追求。在这种亲密的关系中,植物成为了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与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植物纹饰。而植物被写入诗歌,则是从《诗经》《楚辞》开始。此后,历代的诗词歌赋中大都有关于植物的描写,或描写其外形,或借以抒发情感。植物因而渐渐地产生了丰富的景观意象。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闪耀的明珠,其中包罗万象,向人们展示着唐代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其中有众多与植物相关的诗篇,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一幅幅植物景观被唐代诗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穿过时空呈现在我们眼前。

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2)

一、唐代诗人们眼中的植物是一种媒介,通往诗的王国

纵观唐诗,植物出现的频率超过一万首。有国色天香的牡丹、香气沁人的兰草、灼灼其华的桃花,有依依杨柳、离离芳草,有青松翠竹、霜菊寒梅…这些千姿百态的植物不仅作为唐诗中的重要描绘对象,更是作为一类意象,寄托着诗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含蓄之美。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这是他对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洞察。人是万物之主,与自然万物共生于天地之间。当我们看见四季花开花落,草木枯荣,自然而然会感物而生情,联想到自身的生老病死以及光阴与青春的流逝。气候的变化影响着植物,也影响着人。这种与植物间的共鸣触动了我们的内心,产生或悲或喜的情感,也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植物为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植物也因为诗歌而变得多情,被赋予丰富的审美意义与文化寓意。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牡丹雍容华贵,竹子坚韧不拔,梅花凌寒开放,因此当敏感的诗人们在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邂逅不同的植物,他们对植物产生的联想与感受也各不相同,植物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象。通过阅读唐诗,我们不仅可以随着诗人们的视角,领略草木的自然之美,更可以体会唐代诗人们寄寓在诗歌背后的生活情趣以及表现出来的时代文化。

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3)

二、唐代诗人们四处游历时,看到次数最多的植物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迥异,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植物。松柏竹菊、桃李柳杏,都是诗人们可以吟诵的对象。那么,有哪些植物是他们在游历中最常见的呢?

1. 柳树——唐代最不容忽视、最具形象标识的植物

柳树是《全唐诗》引述最多的植物之一。在整个唐代,柳树可以说承载了诗人们太多的情感。大诗人李白有首《金陵酒肆离别》云:"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是描写诗人在柳絮飘飞的时节在金陵一家酒肆与朋友们告别,柳絮与微风把离别的情绪外化了,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4)

在唐代很多像这样离别的场面里,都出现了柳树的身影。比如王维在送朋友去西北边塞时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点名了离别的地点是渭城客舍,还提到了一场朝雨过后,客舍旁清新又亮丽的柳树,既交代了环境,又烘托了气氛。诗人们喜欢在送别时言柳,更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跟"柳"与"留"谐音有关。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唐代官方有在驿道边种植"官柳"的传统,这也成就了柳成为惜别文化寓意的现实条件。所以在唐代的很多离别场景里,我们总能看见随风飘荡的柳条和飘飞的柳絮,牵动着行人的离别愁绪。

柳树除了会出现在酒肆外、驿道旁,唐代鼎鼎大名的大明宫中也遍植柳树。唐代诗人贾至在《早朝大明宫》中有"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之句,描绘出上千棵柳树挺立于宫殿前的气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如果从远处观望大明宫的话,整座宫殿应该掩映在柳树中,是宫苑里主要的绿化树种之一。不仅是大明宫,我们从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小雨》)的诗句中不难推断出春天时整个长安亦是绿柳满城的情形。可见柳树在唐代,确是无处不在。

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5)

2. 牡丹——诗人们去往长安洛阳两都必赏花卉

唐代各阶层都爱花、赏花,而在所有花卉中,唐人最看重的就是牡丹了。喜欢关注日常生活的诗人们自然也留下了不少与花卉相关的诗篇。在唐诗中,直接描写牡丹的诗篇有204首之多。如果诗人们在牡丹花开的时节来到长安或洛阳,定会看到徐凝所说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的场景了。

最早把牡丹花引入宫廷的是武则天,她的老家并州文水县出产牡丹。在此之前,牡丹几乎是默默无闻,并未引起重视。直到武则天得势后,把牡丹带到了长安和洛阳,从此摇身一变,跻身人间富贵花。在唐代,上至皇室,下至庶民,都对牡丹花追捧不已。唐代的诗人们也都不惜笔墨记录牡丹花盛开时,长安洛阳两都的百姓热闹看花的场景。白居易在《牡丹芳》中写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也留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

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6)

唐代的寺观也是欣赏牡丹的好去处。唐朝时宗教盛行,香火鼎盛,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很多寺观栽种着许多珍贵花卉。为了迎合时人对牡丹的喜爱,京城内外寺观,包括慈恩寺、万寿寺、兴唐寺等都以牡丹而闻名,据说慈恩寺的浴室院两丛牡丹竟可开花至五六千朵之多,令人称奇。有裴士淹诗云,"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还有张祜的诗《杭州开元寺牡丹》为证,里面提到说"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可见除了京城,当时其他城市的寺观也不甘于后。

牡丹的雍容华贵极能代表唐代富庶的经济实力和竞尚声色的享乐态度。唐代时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人们有足够的财力和闲暇来追求享乐,而本身颜色艳丽、风姿绰约的牡丹暗合了人们当时崇尚富贵的心态,因此受到了社会的热捧。

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7)

3. 白草和蓬草——统治着西北边塞漫漫黄沙的植物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迥异,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如果诗人们来到了气候条件恶劣的边关大漠,看到最多的植物又会是什么呢?如果分析《全唐诗》中2000多首边塞诗,我们会发现有两种植物与遥远、广阔的沙漠十分般配,那就是白草和蓬草。

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在他写的诗中,"白草"作为一个重要意象曾多次出现。比如他在武威送刘禅判官时说,"白草磨天涯, 胡沙奔茫茫",白草和胡沙连天,道出边塞那种独特的环境地貌。在《过酒泉忆杜陵别业》里,他再一次提到了白草,"黄沙西际海, 白草碧连天, 愁里难消日, 归期尚隔年。"白草,又叫芨芨草,是西北地区非常常见的一种草类。塞外荒漠气候恶劣,夏季干热,冬天又很寒冷,白草为了抵挡炙热的阳光,叶子变成了白色和灰白色,枯而不萎,非常坚韧。

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8)

在漫漫黄沙的衬托下,远望去与天相连,十分壮观。相信到过边塞的人,很难不对满眼的白草印象深刻。我们通过阅读岑参诗中的白草,可以体会出诗人在边关大漠的这种悲壮与离愁。除了白草,还有一种在西北边塞很常见的植物,叫做蓬草。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提到"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里的"征蓬"指的是它。

因为蓬草根比较浅,容易断,因此在秋冬之季,一遇风就随风而起,故诗人经常称之为"飞蓬"、"转蓬"、"飘蓬"等。蓬草的这种随风飘落的特征总会使诗人触景生情、引发自己"漂泊无定"的感叹,例如岑参的"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就把自己比做飘零的蓬草。

唐代诗有哪些写植物(植物通往诗的王国)(9)

三、总结

不论是写柳树来表达离愁别绪,写牡丹来歌颂大唐的繁荣,还是以白草飞蓬来隐喻自身飘零的命运,唐代的诗人们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借植物言人生百态,给我们留下了众多与植物相关的经典诗篇。唐诗中的植物描写真实还原了唐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记录下诗人们与植物交汇瞬间的内心独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植物,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风貌。

参考文献:

《全唐诗》

《唐两京城坊考》

《全唐文》

文/李清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