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府为名者,开封府应该是空前绝后——无论是唐时的西京京兆府,还是明清的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可能都不及北宋东京开封府的辉煌。

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北宋的府和唐、元明清的府地位不同。

府,起源于唐开元年间,为了突出某些行政区划的特殊地位,就将其从"州"升格为"府"。设立之初,有西京(中京、西都)京兆府、东京(东都)河南府、北京太原府、西京凤翔府(短暂称西京)、南京成都府(安史之乱后,短暂为南京)等,大多是唐起源之地、中兴之地,后来就顺势取代州成为县的上一级政区。

到了北宋,仍然沿袭了唐时的府县(州县)两级制,但与唐时有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唐中叶以后,原本只具有监察功能的"道",权力进一步扩大,且有了固定的办公驻地,遂成为总揽军、政、财、仓等为一体的行政区,是府的直接上一级行政区。因此,府是处于道与县之间的二级行政区划,要看上官(节度使、经略使)的脸色行事。

开封府记录 从来没有一个府(1)

而北宋的府则并非如此。按照北宋的制度,虽然在府之上,也设立了一个机构——"路",但其权力、地位均不如"府",甚至也不如"州"。为了确保中央对权力的控制,同时方便物资、军队等方面的调控,"路"没有总揽事务的长官,而是将事务分为四份:

掌管财赋与物资转运的"转运司",简称漕司;掌管军事与民政的安抚司,简称帅司;掌管司法刑狱的提点刑狱司,简称宪司;掌管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的提举常平司,简称仓司。

其中,转运司的长官为"转运使",是名义上的一路之长,但权力十分有限,且受到围运使与转运判官的制约。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只能在自己地盘上的府州之间奔波。

而"府"虽然看似位居"路"之下,但却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可以直接向中央汇报,不需要经由转运使"上传下达"。其长官为"府尹"、"知府"、"判官"等,"府尹"是名义上的一府之长,"知府"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府之长,"判官"则是制约知府的佐官,其政治地位通常要高于"转运使"。

到了元明清时期,府往往也有直接上级,元时为"行省"(元时比较复杂,也有直隶中央管辖的府州县,但并非常态),明清则为总督、巡抚、布政使,上面顶着几个上官,尤其是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的知府,日子最不好过,各种二三品大员都行走在自己的地界上,一不小心就得罪人。

有人也不禁会反问——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府长官不也是如此吗?百官云集,不也得"伏低做小"吗?

开封府记录 从来没有一个府(2)

或许,还真不用担心。如上所言,北宋的府上面没有直接领导管辖,品级也往往也比较高,通常都是由高品官担任知X府(州)这个差遣(北宋官制较为复杂,差遣代表实际上的权力,官则代表着品级地位,按照年限功绩会转迁)。

我们以包拯的履历来看,他在中进士之后,曾以低品官担任过京东、陕西、河北等路的转运使,后来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才能够"知瀛洲、知扬州,权知开封府"。

而北宋时期,在党争中失败的一方军国重臣,在丢掉中书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知枢密院事等官职之后,通常都会被补偿一个知府或者知州,而非转运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府(州)的地位之高。

那么,位于东京城的开封府地位只能更高。除了如包拯这个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知开封府之外,像北宋名臣欧阳修、司马光、寇准、范仲淹、宗泽、蔡襄等均曾以不同的官品担任过(权)知开封府。

而开封府名义上的长官——开封府尹,地位更非旁人能比。看看担任这个官职的都是些什么人——宋太宗赵匡义、宋真宗赵恒、宋钦宗赵桓、秦王赵廷美、许王赵元僖,清一色老赵家人,在外人看来,还有"储君"之位的含义。

开封府记录 从来没有一个府(3)

开封府不仅地位高,权力也很大,凡是涉及到东京城的民生、词讼等行政事务,无一不在其管辖之下。而在当时,东京城是国际上出了名的大都市,常住人口超过百万,大大小小的事务十分繁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所以,位高权重是指开封府能够处理繁重事务的底气。

比如,包拯在担任权知开封府期间,为人刚严,被称为"包青天",后来的戏曲中有《铡美案》等突出其不畏强权、敢于伸张正义的特征,虽然多了几分"戏说"的成分,但也从中可以一窥开封府的权力地位。

实际上,开封府的地盘不仅仅局限于开封城,除了县治在开封城的开封、祥符两县外,还有尉氏、陳留、封丘、中牟、陽武、延津、長垣、東明、扶溝、鄢陵、考城、太康、咸平等15个县。其中,开封、祥符为"赤"县,其余为"畿"县,人口众多,政务复杂。所以,开封府是北宋当之无愧的"首府"。

并且,随着包公案、杨家将等戏曲的流传,也让开封府变得人尽皆知,从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开封府"。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游相关资讯,请点击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