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良的人生智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1)

文:赵东升 读史专栏作家

张良,一个传奇的名字,在几千年来的中华大地上,他是智慧的象征。后世那些有志于成为帝王师的人物,内心深处,无一不以张良自诩。

张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长相清秀文弱,以至于一百多年后,司马迁看到他的画像时,误认为是位美女。

可这位俊秀的美男子,却策划了对秦始皇的斩首行动,成为秦朝政府通缉的头号恐怖分子。

他并不谋求富贵,却深得刘邦信任倚重,帮助他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四百年大汉王朝。

大汉建立之后,他急流勇退,不想参与到争权夺利之中,只想一心“求仙问道”。但轻易的说了一句话,就稳固了太子刘盈的储君地位。

他做的是入世之事,却怀着一颗出世之心。让人高山仰止,不可及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张良的故事,得从他的家族说起,论起出身背景,他可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现在人们一提起官二代,一个欺男霸女、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形象便会在眼前浮现出来。

可历史告诉我们,那些只是官二代这个群体中的害群之马。让你绝望的是,有些官二代,人家不仅有钱有势,还有才有貌。总之,各方面都比咱们强,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解读张良的人生智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2)

张良就是这样一位官二代,准确地说,应该是官三代。他的祖父,是三代韩王的丞相,他的父亲,又当了两代韩王的丞相。如果把韩国比做一个大型企业的话,他们家几乎成了世袭CEO。

这样的背景,是不是比李刚强多了。可以说张良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美好的生活已经在向他招手。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张良也不例外,他没有等到为国效力的那一天,韩国就叫秦王给灭了。他从贵胄子弟,变成了亡国遗民。

如果是一般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怨恨,发几句牢骚,发完了之后,该咋样还咋样,小日子还得继续,总不能单枪匹马去跟大秦政府对抗吧!

但张良还真这样做了,他做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决定,那就是反秦,替母国报仇。

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作为反秦计划的活动资金。他的弟弟去世了,他也没拿出一分钱来安葬,由此可见,这个年轻人的决心有多大。

怎么反秦呢?这个爱国青年可能是受荆轲的启发,选择了一条原始而有效的方式,刺杀。

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如荆轲一般的义士。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一位愿意跟着他干的大力士,并为他打造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椎。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做足了准备工作后,他们在博浪沙这个地方埋伏,等候巡游的秦始皇经过,然后让这位千古大帝一命呜呼。

可惜,秦始皇太狡猾了,狡兔有三窟,他则有三辆一模一样的豪车。除了少数核心人物,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一辆车中。

当这位公元前的超级驴友,正在兴致勃勃地进行公款旅行时,一只威猛的大铁椎突然从天而降,万幸的是,砸中了只是他的副车,他侥幸逃过了一死。

虽然毫发无损,但也被突如其来的铁椎吓出了后遗症,心灵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他暴跳如雷,调查之后,将张良列为大秦头号恐怖分子,发布一级通缉令天下搜捕。

解读张良的人生智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3)

张良刺杀失败,只能逃走,他隐姓埋名,藏在下邳这个地方逃避秦国的通缉。

这段时间里,张良碰到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虽然他俩也只是见了几面,也他姓什么都不知道。这位神秘人物,历史上叫他黄石公。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这得从一个小故事讲起,题目就叫“圮桥三遗履”。

话说有一天,张良在桥头散步,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走了过来。张良刚想微笑着问好,没想到这位老人不按常理出牌,走到他跟前,就将鞋子脱了,扔到了桥下,而且冲张良喊道:“小子,把我的鞋取来!”

张良虽然长得柔弱,像个美女,但他连秦始皇都不怕,骨子里还是有暴力倾向的。见到老头这样无礼,气得几乎想揍他,但看他老态龙钟,不堪一击的样子,于是强忍住了。

他走到桥下,将鞋取来,然后跪到地上,将鞋给他穿上。那老头坦然接受,看着张良恭恭敬敬的样子,笑着说:“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后的黎明时分,你在这里来等我!”

张良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看他举止怪异,料想是肚子里有干货的人物,于是就答应了。

五天之后的早上,张良来到了桥头,但发现老人早已到了,而且生气地指责他和老人约会,竟然迟到,没有诚意,要他五天后继续。

五天后,张良克服了睡懒觉的习惯。起了个大早,到桥头去,结果又被老人早到了,被训了一顿。

直到第三次,他下定决心,晚上可能就没睡觉,过了子时就到桥头去等,终于赢得了老人的欢心。

费了这么大的劲,老人到底想给张良什么呢?原来是一部兵书,叫《太公兵法》。太公就是那位西周开国功臣,无所不能的姜子牙先生。他写的兵法,那自然是当时的核心技术。就像倚天剑,屠龙刀一样,人人都想得到。

老人告诉张良:“你学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师了。

十年后,你就发达了,十三年后,我们再相见,到时候,济北城下的黄石头就是我。”

老人说完这莫名其妙的话,就走了。张良回去后,深入地学习了这本《太公兵法》。才发现,这本书还真是可以改天换地的秘密武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定要尊重老年人,他们可能没有兵法,但是人生经验还是有的。

张良在下邳这个地方,呆了一段时间,他一边研究《太公兵法》。一边开展自我批评,结果发现,老人让自己给他穿鞋,是有深意的,准确地说,是在批评他。

批评他什么呢?批评他逞匹夫之勇,去刺杀秦始皇。幸亏他命大,不然,历史上就少了一位运筹帷幄的传奇人物,而多了一个荆轲。

人不能逞一时之勇,道理确实不错。但后世许多志在天下的人物,年轻的时候,依然对张良的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仰慕不已,面对权奸,选择用刺杀的方式来了结他们,比如曹操。

话题回到张良身上,他在下邳学习充电,等待时机。在这段时间,他深自砥砺,脱胎换骨,不再是那个只有一腔热血的爱国青年,而成长为深谋远虑的战略家。

时机终于来了,秦始皇虽然没有被张良杀死,但长生不老的梦想还是没有实现,老天爷见他太能折腾了,就把他给收了。

解读张良的人生智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4)

他的宝贝儿子胡亥,是个吃喝玩乐的主,忠实的践行着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将帝国的权力都交给了赵高。

赵高是个奸臣,从头奸到脚。连头发丝都透着一股奸诈之气。他对中国历史的独特贡献,在于用自己的贪婪和愚蠢,加速了大秦帝国的灭亡。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个成语,指鹿为马。

在这君臣二人的通力合作下,大秦帝国几十代人、数百年的努力所经营下的基业,在几年之间,土崩瓦解。

什么秦穆公、商鞅、张仪、白起……这些人倾注一生的付出,都比不过胡亥的挥霍与赵高的胡整。一切的一切,几百年的梦想,就这样结束了。

从大秦帝国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加强子女的教育有多么重要。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好儿子,你和你的父辈们含辛茹苦的努力成果,终将会被不成器的儿子拱手送人。

家和国,道理者是一样的。对于权力,许多人都看着眼红。秦始皇活着时,虽然没恩情,但有威严,别人想和他抢,但没有机会,也没那个胆。

可此时情况不同了,面对昏庸的胡亥,大家开始有了想法。都想着干上一票,最先按捺不住的,是陈胜。

陈胜是位具有超前意识的英雄,他在公元前三世纪首先喊出了人人平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的励志青年,陈胜应该名列前茅。因为他用只有几百农民的启动资金,打响了反抗秦国统治的第一炮。

陈胜一起事,风起云涌,群雄并起。原六国的旧贵族们看到有人先试水,高兴的不得了,也抢抓机遇,迅速启动了创业计划。代表人物有楚国的项梁,齐国的田荣等等。

咱们的张良同学,那也是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自然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加入反秦事业的。在他个人魅力的感召下,有几百名少年愿意跟着他干。

这时候,陈胜已经死了。有一个叫景驹的,自立为楚王。张良想着去投靠他。毕竟,以他的这点人马,是成不了事的。

世上的事情,有时候还真是巧合,正是此时,刘邦带着他的人马,攻下了下邳,遇到了张良。

解读张良的人生智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5)

一位豁达大度,能听取建议的枭雄,一位因为刺杀秦皇而名满天下的英杰。雄主奇士一相逢,注定天翻地覆。

刘邦被张良的才华所折服,而张良也被刘邦的胸怀所吸引。于是,张良暂时加入了刘邦阵营,一起去投靠楚地最大的义军领袖,项梁。

见了项梁之后,各个山头的老大们,为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更好地进行反秦事业,急需要一位名义上的领袖。于是,他们找到了正在放牛的楚怀王的孙子,立他为新一届的楚王。

张良虽然暂时和刘邦在一起,但并没有完全投靠他。张良的心,此时还属于他的祖国。

他抓住复国良机,说服项梁,拥立公子韩成为韩王,建立了战时临时政府。并且向项梁这位起义盟主申请了一些兵马,和韩王一起,去收复韩国的国土去了。

可这时候,秦国还没有完全崩溃,实力还比较强。张良他们攻下了一些城池,又被夺了回去,于是来来回回打起了游击战。

眼看复国大业面临重重艰难之时,刘邦大军来了。此时的刘邦,已经不是当初的那帮土包子了。而是受楚怀王之令,西进咸阳的正规人马。

他帮韩王攻下了一些城池,作为回报,韩王答应刘邦的要求,让张良跟刘邦一起西进。

事实证明,刘邦不愧为一代明主,他的选择没有错,张良确实是他的福星。

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但到了峣关下时,受到了阻挡。刘邦此时进入咸阳的心非常急切,就要强攻这座险要关隘,可张良阻止了他。

为什么要阻止呢?因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他告诉刘邦,这个武关的守将,是个卖肉屠夫的儿子,商人一般都好利,可以用金银财宝去引诱他。

于是刘邦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去游说这个秦军守将。这人见钱眼开,根本没有要与秦国共存亡的意思,爽快地答应要投降刘邦。

刘邦很高兴,表示要接受他的投降,可张良又一次劝阻了他。他说,这个守将要投降,但他手下的士兵却并不心甘情愿。人心不服,即使归降了,也是一大隐患。不如乘他们现在放松警惕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刘邦听了他的话,果然取得了大胜,又乘胜追击,一路进入了咸阳。

这件事中,张良的做法,好像有些言而无信。但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兵者诡道也。刘邦不是宋襄公,张良也不是皓道穷经的腐儒。他们这些人,是不会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的。

这是张良在刘邦跟前,第一次表现出了自己的价值。

到了咸阳之后,刘邦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面对秦二世留下来的后宫佳丽,他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里,整天呆在皇宫中不出来了。

樊哙看他倒在了糖衣炮弹下,急的不行,跑去劝刘邦,可老刘好不容易才有了今日,怎会轻易的放弃这超级享受,就是不听他的。

没办法,只能是张良出面了。他告诉刘邦,你是替天下人除去暴秦的义军首领,现在应该以节俭爱民的姿态展示世人,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更关键是的,项羽正在拍马赶来的路上……

张良三言两语,就把刘邦点醒了。对啊,革命还没成功,他怎么能率先腐化呢,于是立马搬出了秦宫,与广大战士们住在了一起。

这是刘邦面临的精神危机,在张良的提醒下,他解决了。而马上,他就要面临更大的生命危机了。

原来,当时楚怀王与大家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是关中王。刘邦先打进来了,所以他心安理得地当起王来,并且在进入关中的险要地方都派兵把守,不让其它诸侯进来。

解读张良的人生智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6)

他的这一举动,惹恼了项羽,他气势汹汹地打进关来,向刘邦兴师问罪。

这时候的刘邦,势力不及项羽。一听说这个有杀人狂倾向的年轻人来了,吓的腿都麻了。

这一次,张良充当了救火队长的角色。他施展外交手腕,介绍与自己关系很好的项伯与刘邦结为姻亲,然后让项伯在自己的侄儿项羽跟前说情,化解矛盾。

做完这些工作后,他又陪刘邦一起去鸿门,参加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那场饭局。

在鸿门宴上,当刘邦生命危在旦夕时,他剑走偏锋,招呼樊哙进去,责问项羽。反而令好面子的项羽一时下不了手,最后终于让刘邦逃过了一劫。

鸿门宴之后,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为益州,就是现在的四川,张良从长远考虑,又为他争取到了汉中这一块可进可退的战略要地,为刘邦下一步东进,打下了基础。

针对项羽和范曾对刘邦的猜忌,张良建议刘邦烧掉通住对界的栈道,向世人表示不愿意再东出,做出要在四川养老的样子,让范曾放心,赢得缓冲之机。

帮助刘邦安定了局面之后,张良又回到了韩国,毕竟这是他的祖国,他十年前刺杀秦始皇,为的是她。如今参加反秦大军,为的也是她。

张良不忘初心,想为复国大业效力。可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秦国已经亡了,这个仇是报了。可旧仇得报,又添新仇。因为他所拥立的韩王却被项羽杀了。

项羽为什么要杀韩王呢?理由是张良跟刘邦走的太近。这就是他的处事逻辑,不知道笼络人才,只知道用杀戮来解决问题。

张良苦心经营的复国大计又一次破灭了,他观察韩国诸公子,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而且当时天下的形势,已经不可能再回到战国六雄时的局面了,要么姓刘,要么姓项,只能在这二人之间做出选择。

张良复国的心死了,从此之后,他只想替韩王报仇,也为了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不辜负黄石老人的一片期望。

而事实证明,张良的谋略水平,在中国古代谋士这个行业中,应该排在前三名。在后来刘项争战当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刘邦转危为安。

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之时,他为刘邦制定了联合英布,彭越的策略,建立联盟一起对抗项羽,让西楚霸王顾此失彼,从此,一步步地走向了失败。

解读张良的人生智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7)

韩信自立为齐王时,刘邦破口大骂,差点坏了大事。他劝刘邦容让忍耐,笼络住了韩信,才有了后来对项羽的致命一击。

打败项羽之后,刘邦和他的追随者们要建都洛阳。可张良却劝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定都长安。

大汉建立之后,刘邦封赏不公,诸将怨言四起,人心不稳。张良劝他封赏与自己关系最差的雍齿,稳定了人心。

……

张良对于汉王朝的功绩,就好比姜子牙对于周王朝的功劳,但二人又有些不一样。

姜子牙先后辅佐周文王和同武王,兴周灭商。但他与周文王,是亦臣亦师的关系。

而张良虽然帮助刘邦建立大汉,但他一直都未曾真正变为刘邦的臣子,他们之间,始终有种若即若离的分寸感。他的骨子里,是有傲气的。而刘邦,也从来没把他当成如萧何曹参一般的臣子。他们二人,类似于亦师亦友的关系。

姜子牙灭商后,得到了齐国的封地,传国几百年。而张良,却深知历史的发展规律,拒绝了刘邦万户侯的封赏,只是象征性的接受了留侯的爵位。

他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功成身退,大汉建立之后,深居简出,不参与朝政,声称自己要从赤松子(神话人物)游。

可刘邦对他越加敬重,每有大的决定,还是要征求他的意见。似乎没有张良的同意,他的心里便不踏实。

一个人,能得到君王如此的器重,也确实值了。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张良想完全退出,也不是那么容易。大汉王朝的储位之争欲演欲烈,眼看着太子的位子就要保不住了,无计可施的吕雉想到了大汉朝的智囊张良。

张良不想参与这些朝堂之争,他告诉吕后的使者,当年皇帝对他言听计从,是因为天下未定,身处危难当中。而现在四海太平,他因为自己的喜爱而要更换太子,这就不是我能改变的了。

本想用这些话来婉拒吕后,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不为自己着想,还得为子孙着想。吕后可不是善茬,她虽然是一名女子,但杀起功臣来,比刘邦还狠,更不要说她是如何将情敌做成“人彘”的。

张良虽然超凡脱俗,但毕竟在人间生活,面对死缠烂打的吕雉,无可奈何,只能答应她,保全太子。

对于他来说,只有想不想做的问题,没有能不能做成的问题。张良一出手,乾坤立马扭转了过来。

他告诉吕雉,刘邦一直想请四位叫商山四皓的高人出山,可这四位高人,因为刘邦行为粗鲁,待人无礼,所以拒绝入朝。只要太子能礼贤下士,卑辞厚礼,将他们请出来,让刘邦看见,或许就能改变他的主意。

吕后听了他的建议,如同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于是花大功夫,请来了这四位重量级人物,在一次朝会上,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他们站在太子身后,让刘邦惊讶不已。得知四人身份之后,刘邦感叹,太子羽翼已成,不可动摇,从此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这商山四皓是何许人也?能影响大汉王朝的储位之争,我不得而知。但透过这件事,依然能看到张良的睿智,非常人所能及。

他没有直接去求刘邦,因为他知道那样没用。对于刘邦这样的人来说,讲情理是没用的,讲道理也不一定管用,能动摇他决心的,只能是讲政治。

什么是讲政治?每个时代都不一样。对于当时的大汉来说,刘邦最在乎的是什么?什么就是最大的政治。

解读张良的人生智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8)

那刘邦最在乎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是他出生入死,以命相搏换来的江山。

刘邦出身底层,在大秦帝国的轰然倒蹋中,他看到了人心的力量。人心所向者兴,人心所背者亡。

也就是说,对刘邦来说,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而太子刘盈,让隐居山林的高人也来投奔他,这就是人心。也就是刘邦打消更换太子的心理逻辑,在爱欲与政治之间,他毕竟是政治家,选择了政治。

后来,刘邦死了,太子继位,因为曾经的帮助,张良得到了吕后的厚待。又活了几年,得以善终。

张良像是一本书,每一次读他的传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他名扬千古的,是他的过人谋略。让他万世仰慕的,是他的处世智慧。而我从中读到的,却是一个热血青年的成长,家国情怀的深华。

从刺杀秦皇时不顾生死的果决刚烈,到下邳城中,给老人穿鞋时的谦卑恭敬。他学会了隐忍。从复兴韩国的执著无畏,到拯救天下的志存高远,他得到了超脱。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他没有实现最初的复国梦想,这是他的悲哀,却成就了更大的自己,这也是他的大幸。

,